蜈蚣草「拔」出土壤之「毒」—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土壤修復中的蜈蚣草單種模式。北京瑞美德環境修復有限公司供圖

■本報記者 張晴丹

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看不見也摸不著。此外,由於土壤環境複雜,重金屬一旦進入很難出來,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國外的淋洗、焚燒等土壤汙染治理技術,不但成本高,且在去除汙染物的同時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營養物質隨之流失,土壤喪失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近日,「土十條」的發布使土壤汙染修復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對於汙染耕地到底有沒有行之有效的修復辦法?

經過多年的研究,陳同斌帶領團隊,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田土壤汙染修復技術途徑,並在田間地頭髮揮了實際作用,為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提供了科學支撐。

6月1日,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陳同斌研究團隊的重金屬汙染土壤成套技術集應用作為環保領域代表性成果參展。「這是對前一階段的總結,更是對後續研究提出更高的希望。」陳同斌說。

發現一種神奇的「吸毒」植物

利用某些特異植物來大量富集和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等汙染物,是當今頗受關注的植物修復技術領域。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超富集植物能夠將有毒的重金屬富集到地上部分,通過收穫植物的地上部,便可大量去除土壤中的汙染物。

到底有沒有這種能夠大量富集重金屬的植物?怎麼能夠尋找到它?

陳同斌將研究目標鎖定在砷,「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是所有重金屬中毒性最強的物質。」

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砷的儲量佔世界範圍的70%,礦山開採和冶煉都會造成砷汙染。當時,國際上報導重金屬超富集植物有300種,但並沒有發現砷的超富集植物。

結合地球化學、氣象學、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知識,陳同斌認為,在中國南方地區極有可能存在能夠大量富集砷的超富集植物。

通過兩年多的大量植物採集、室內分析和盆栽試驗,對2000多個礦區植物樣本的砷吸收、富集和轉運能力等進行篩選。1999年,「我們終於在石門雄黃礦附近等地發現了一種名為蜈蚣草的植物。」陳同斌說,蜈蚣草中最高砷含量多達10000毫克/公斤,比普通植物高出20萬倍,其羽葉中的砷濃度高於根部,甚至比土壤中的砷濃度還高。

實驗發現,隨著蜈蚣草逐漸長大長高,羽葉中的砷濃度也越來越高,繁殖的第二代和刈割後的第二茬蜈蚣草依然保持著很強的砷富集特性,證實其砷富集功能具有明顯的遺傳特性。

在2000年10月「土壤修復國際會議」上,陳同斌團隊介紹了這一發現。2002年2月,《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對砷的富集特徵》一文在國內著名期刊《科學通報》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

只是一個開始

蜈蚣草的發現是植物修復技術在中國開始蓬勃發展的開端,極大地推動了土壤修復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但這對於當時的陳同斌來說,「還只是一個開始。」

「找到了這樣一種植物並不意味著就能修復砷汙染土壤。如何將這種植物應用到植物修復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雷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把重金屬從土壤裡「取」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大規模繁育蜈蚣草種苗。

蜈蚣草在中國有廣泛的自然分布。一開始,包括陳同斌在內的研究者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大量繁殖會是一個難點。始終上不去的存活率引起了科研人員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由於蜈蚣草是一種古老的蕨類植物,需要依靠孢子進行繁殖。相比於種子,微米級的孢子能夠儲存的營養極少,因此,在很幼小的階段,蜈蚣草就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取營養。不同於受精過程形成的種子,孢子是無性產生的單倍體,要通過播種、萌發後形成原葉體,原葉體受精才能產生真正的兩倍體蜈蚣草植株,受精過程對於水分有較為苛刻的要求。

根據這些特徵,「我們在蜈蚣草育苗參數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保證了育苗的存活率,並進一步開展大量工作來縮短育苗時間,建立了蜈蚣草的快速育苗技術。」陳同斌表示。

此外,含有高濃度砷的蜈蚣草地上部分的處理處置是另外一個難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建立了超富集植物收穫物安全焚燒技術。」雷梅說。

為此,團隊建立了一套超富集植物安全焚燒設備,焚燒之後超富集植物收穫物能夠減容96%。由於砷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揮發,團隊研發了在焚燒過程中添加固定劑的技術,尾氣中重金屬等各項指標完全達標,焚燒後的灰燼還可以提取有價金屬或作為危險廢物進行安全填埋。

據了解,在利用蜈蚣草進行生物質轉化領域,英國Cranfield大學已經與陳同斌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為超富集植物收穫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另外一種途徑。

技術多樣 效果顯著

通過長期的室內研究和野外實踐,陳同斌和他的團隊形成了集快速育苗技術—田間管理技術—收穫物安全焚燒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於一體的砷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成套技術。

2001年,在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973」前期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下,陳同斌帶領課題組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首個砷汙染土壤植物修復工程示範基地。

在種植蜈蚣草1年之後,土壤的砷含量下降了10%,而收割的蜈蚣草葉片砷含量高達0.8%;3年後,土壤砷含量進一步下降了30%左右;修復5年後,土壤砷平均含量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的要求,修復後農田可以安全地種植普通農作物。

湖南郴州的試點成功為進一步展開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砷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進一步推廣到雲南、廣西、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全國十個地方的砷、鎘汙染耕地修復,總修復面積達2000多畝。」北京瑞美德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珍貴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修復效果讓人滿意,得到了政府和農民的認可。

劉珍貴表示,農田修復要求技術的嚴格性、精確性、科學性都是非常高的。

經過近20年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發,陳同斌團隊根據汙染程度建立了一系列修復技術,包括植物萃取技術、活化劑強化植物萃取技術、植物阻隔技術、鈍化技術以及超富集植物—經濟作物間作技術。

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項目、環保部重金屬專項、中科院STS計劃等支持下,廣西環江縣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聯合桂林理工大學等單位在廣西環江開展成套技術示範,修復重金屬汙染農田1280畝,培育蜈蚣草苗40萬株。每年利用蜈蚣草和東南景天修復土壤中砷、鎘的效率均達到10%以上,修復4年後即可達到農田環境質量標準。利用間作修復、鈍化修復和植物阻隔等修復技術使得農產品重金屬含量的合格率達到95%以上,同時,間作修復使作物增產8.8%~12.9%。

據陳同斌介紹,該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修復工程。通過在環江縣進行大量的科技研發和工程轉化試點,建立了「政府引導、科技支撐、企業參與、農民實施」的土壤修復新模式,獲得了環保部和多地政府的推薦。

「將來這些技術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的。」劉珍貴表示。

如何利用科技來解決農業、環境中的現實問題是老百姓、各級政府以及中科院向很多科學家提出的現實要求。

「目前的技術還不足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土壤汙染問題。」雷梅表示,這是一條艱難的路,「我們會繼續往前推進這項技術。」

「作為科學家,看到科技成果能夠以實體的形式出現在眼前是一種極其讓人興奮的體驗。希望在不遠的未來,能夠真正地告訴大家我們完全攻克了土壤重金屬汙染的難題。」陳同斌說。

《中國科學報》 (2016-06-22 第6版 科研)

相關焦點

  • 【漲姿勢】蜈蚣草成吸毒神器 修復土壤成果令人驚喜
    對於汙染耕地到底有沒有行之有效的修復辦法?經過多年的研究,陳同斌帶領團隊,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田土壤修復技術途徑,並在田間地頭髮揮了實際作用,為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提供了科學支撐。6月1日,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陳同斌研究團隊的重金屬汙染土壤成套技術集應用作為環保領域代表性成果參展。「這是對前一階段的總結,更是對後續研究提出更高的希望。」陳同斌說。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提取蕨類植物蜈蚣草總RNA 的一種有效方法
    何振豔 徐文忠 楊學習 麻 密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與環境分子生理學院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93)摘要 介紹了一種提取蕨類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總RNA的有效方法。由於蜈蚣草富含多酚和多糖,用普通的RNA提取方法很難獲得高質量的RNA。
  • 長相奇怪的野草,活著沒什麼價值,死後是改良土壤的活寶
    如今,農村的很多野草越來越被挖掘出出來,當然更多的是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畢竟「民以食為天」,如果野菜本身的食用價值特別高,那麼在市場上也會備受重視,但是作者今天呈現的這種野菜,則是沒有任何食用價值的,所以很多人覺得它沒什麼價值,然而世界上本沒有無用之物,野草也是一樣,它就是「蜈蚣草
  • 地上長出「蜈蚣草」,根下結出鳳凰蛋,名字原來叫腎蕨
    它因為葉片長得密密麻麻的,而且也很修長,所以還叫做蜈蚣草而且選擇的土壤也儘量是腐殖土居多,而且裡面還可以加上一些腐熟的樹皮,那麼它生長的一定非常特別快,很快就舒展開好多羽毛狀的葉片。而且它本身是孢子繁殖,當它的孢子成熟之後就會裂開並落到旁邊的土壤上,那麼就能夠自己進行繁殖了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地表氮肥施用來源的土壤活性氮(Nr)氣體排放及其大氣再沉降過程是全球氮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或間接威脅環境可持續性和影響人類健康,如降低空氣品質、加速土壤酸化和改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 隨著全球農業土壤氮肥施用量的持續遞增,氨揮發已成為導致土壤氮素氣態損失的重要途徑,直接影響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產量。
  • 水草小百科——蜈蚣草
    蜈蚣草是單子葉植物,沉水性水草。舊學名Egeria canadensis。
  • 它常在石頭縫中生長,長得很像蜈蚣,對改善土壤質量有幫助
    這種植物的名字叫做蜈蚣草。蜈蚣草是一種蕨類植物,它的分布非常的廣泛,在我國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都有分布。這種植物之所以有這麼可怕的名字是因為它那奇特的外貌。蜈蚣草的外貌非常像蜈蚣,它有一根軸一樣的莖,在莖的兩側對稱生長著葉子。蜈蚣草的葉子邊緣有非常多的鋸齒,表面沒有絨毛。遠遠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蜈蚣長滿了綠色的腿。
  • 農村地頭常見的蜈蚣草,不僅可以用來做魚缸的水草,還有這種功效
    田間地頭的草叢裡藏著一株奇怪的植物,雖小不起眼但卻品相非凡,形態酷似一條千足蜈蚣,想必這就是傳言中的蜈蚣草了……各位村民大家好,我是青筍。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是一種長相酷似蜈蚣的植物—蜈蚣草,一種農村田間地頭常見的雜草,但它其實有很多用處,可能你沒發現而已。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可以製備出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雖然有計算顯示,鈣鈦礦薄膜中鉛的重量比小於0.1%——低於許多國家設定的安全限值,但這些鉛的環境影響尚不明確。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2.3 應用限制條件不適用於未找到修復植物的重金屬,也不適用於2.2 中指明之外的有機汙染(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汙染土壤修復;植物生長受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本技術不適用於汙染物濃度過高或土壤理化性質嚴重破壞不適合修復植物生長的土壤。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我喜歡這樣一邊思考、一邊表達的多維時空,如同梵谷筆下的麥浪,記載著那些與科學有緣的人們的風與遠方。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腐植酸能改良土壤性狀—新聞—科學網
    改良酸性土壤和鹽鹼地 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各地施用腐植酸類肥料情況證明,腐植酸類肥料能夠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據中科院瀋陽生態應用所試驗測定,施用腐植酸類肥料土壤水穩性團粒增加10%~20%;對施用生物型腐植酸複合肥料的試驗,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也有明顯增加。肥料使用後,土壤疏鬆,植株生長旺盛、土壤抗逆性增強。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團隊針對新冠病毒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目前團隊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臨床批件。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針對土壤有機質礦化速率不受微生物生物量控制這一現象,有學者提出「調節閥」假說:惰性有機碳向活性有機碳的轉化(K1)和活性碳的微生物利用過程(K2)共同組成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過程,由於土壤是碳限制生境,K1則是有機碳礦化的限速步驟,即「調節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