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單分子尺度上基本物理化學過程研究獲新成果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作為物質的基本構成單元,分子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對於分子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的研究,更是人們認識分子、利用分子的基本前提。傳統的分子性質研究手段,往往得到的是大量分子的平均效應,例如用光譜的方法研究分子振動。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分子,要求能夠在充分了解分子所處局域環境的前提下,在單分子尺度上,以精確可控的方式開展研究。

分子振動是分子的基本屬性,也是單分子研究的熱門方向。目前人們已經通過非彈性掃描隧道譜(IETS)、針尖增強拉曼譜等方法得到了單個分子的振動信息。然而分子納米科技的迅速發展對分子振動的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於單分子精度,而是希望能夠進一步看到分子內部的振動的空間分布並對其進行高分辨成像。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技術部電子學儀器部郇慶副研究員與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博士生張餘洋,及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江穎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Wilson Ho教授一起合作,利用自製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對吸附在氧化鋁薄膜上的單個萘酞菁內部不同的振動模式的空間分布進行了系統研究(圖1),得到了分子振動態的空間分布與包含它的電子態的空間分布的關聯關係,並進一步分辨了兩個準兼併的能級:LUMO-α和LUMO-β,由此得到兩個能級的能量量差約為60meV,與理論計算值(~90meV)很好的符合。該工作首次得到了有機大分子內多種振動模式分布的空間高分辨圖像,進一步加深了對單分子尺度上電子聲子耦合的認識。相關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J. Chem. Phys. 135, 014705(2011)]。

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Guillermo C. Bazan教授合作,成功地對一種廣泛應用於分子電子學研究的巰基π-共軛分子 (1,4-bis[4』-(acetylthio)styryl]benzene) 實現了化學鍵的選擇性操縱。通過向分子內部注入空間局域、能量可調的隧道電子,利用共振電子激發技術,他們可以分步把分子中四個不同的官能團逐個剝離,同時在能量空間和實空間中監測每一個化學鍵的斷裂對分子電子結構的影響。

基於可控的斷鍵,他們進一步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子操縱技術,精確地操控表面上的金原子,使其與分子中的硫原子結合併形成化學鍵,從而人為構造出了一個「電極-分子-電極」的單分子結。他們發現,Au-S鍵的空間構型和分子的對稱性共同決定了成鍵的類型:共價鍵或者配位鍵;同時,Au-S相互作用是非局域的,其對整個分子的電子結構有著很大的影響,表現為分子共振態的展寬和能級的移動。

這些結果將有助于澄清單分子電輸運研究中理論和實驗長期以來的分歧。該工作展示了在複雜大分子中實現選鍵操控的可能性,同時也在單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分子的電子結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演化。相關結果以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近期的《自然-化學》上[Nature Chem. DOI: 10.1038/NCHEM.1488 (2012)]。

相關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引進傑出技術人才」計劃、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的資助。

 

圖1:吸附在氧化鋁薄膜上的單個萘酞菁分子的a)振動態圖像(d2I/dV2);b)電子態圖像(dI/dV);c)理論模擬分子軌道和結構示意圖

圖2(示意圖):利用STM針尖在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進行選擇性斷鍵和成鍵。STM針尖發射的電子束可以選擇性的解離S-Ac鍵(右下角),也可以對S-Au鍵進行焊接(左上角)。背景是分子所吸附的NiAl(110)襯底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E 62, 4318,(2000)】是單分子表面增強光譜和其他一些非線性效應的基礎,由此發展起來的相關研究成為美國物理學會2010年三月會議的一個主題分會 (Z2:Plasmonic nanogaps)的報告內容。
  • 侯建國院士赴化學所作分子論壇報告
    —單分子科學的機遇與挑戰」的分子科學論壇報告,報告會由化學所副所長毛蘭群主持,化學所所長張德清為侯建國頒發了「分子科學論壇」榮譽證書和獎牌。  侯建國長期從事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利用高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單分子成像和操縱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單分子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已在Nature、Science、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該成果於2019年11月8日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在線發表,並於近期正式出版。  精確確定分子的化學結構對於任何一個分子相關領域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深刻理解分子的化學、物理、生物等性質和功能的關鍵。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具有在實空間對單分子骨架進行成像的傑出能力,但這些技術通常缺乏精確確定單分子結構所必須的化學信息。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楊斌)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科研前線 | 五校聯合團隊發現首個單分子駐極體,在單原子存儲器研究領域獲突破
    當前微電子工藝特徵尺度已經走入5nm,不久的將來必然進入原子尺度。在這一背景下,以單個原子為信息單元的存儲、邏輯器件的設計就成為未來原子集成電路的關鍵研發內容。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耶魯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的五校聯合團隊近期發布了一個三端子的新原理Gd@C82單原子存儲器。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基於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有效地實現了可見光碟機動的萘三線態敏化。相關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界面物理化學的非線性光譜研究再獲新進展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與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的葉樹集副教授小組繼2012年成功利用非線性和頻光譜技術從分子水平上理解了生物膜上離子通道蛋白質通道開放與關閉機理後(J. Am. Chem.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在核磁共振實驗的基礎上,聯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採樣和蒙特卡洛模擬退火的結構挑選方法來獲得具體的結構信息。該方法在不同大小、不同運動特性的蛋白質體系上進行了應用,準確地捕獲了這些蛋白質在溶液當中的動態系綜結構。該方法的建立和發展為蛋白質動態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準確便捷的研究手段。  該文的第一作者是武漢物數所副研究員龔洲。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Nature刊發華東師大成果!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東師範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單位。李大為教授團隊利用單一股線構築不同單分子拓撲結構(Nature2020,584, 562-568.)「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創新成果(16)---中國科學院
    這些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等高水平雜誌上。據統計,有關定向生長的論文單篇引用達275次,1999年、2000年、2001年單篇引用數列全國第一。系列研究工作被評為199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1999年和2000年國內十大基礎研究進展,獲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77.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2020年3月27日,《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生物物理所許瑞明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pri-miRNA RecognitionbyDrosha」的研究論文,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方法解析了Drosha/DGCR8與pri-miR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pri-miRNA核內加工的分子機制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