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生物學的起源

2021-01-13 中科院物理所

禁止二次轉載。

量子生物學(Quantum Biology)是一門試圖將量子力學的原理應用於生命系統的稀有領域。它常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學科,因為近年來有研究表明,一些生物現象(比如光合作用、酶催化、鳥類遷徙或嗅覺)可能也應用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相干性、隧穿或糾纏等特性。

這些重要的發現都是在過去二十年中出現的,但量子生物學的根源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1943年,物理學家薛丁格就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一系列演講中探討了量子力學能夠如何在生物過程中發揮作用。這被許多人視作是最早涉足量子生物學領域的嘗試之一。但據近期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A》上的一篇論文所述,這個領域實際上可以追溯量子力學的發展初期,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

論文的作者之一Johnjoe McFadden是一名微生物學家,也是英國薩裡大學量子生物學中心的主任。他說:「人們都誤以為量子生物學是一門非常新的學科,實際上它在二戰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一些量子物理學家試圖理解生命本身的特殊之處,以及量子力學是否能為這一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論文的另一名作者是McFadden在薩裡大學的同事Jim Al-Khalili。

○ 論文:《量子生物學的起源》。

事實上,量子生物學在過去一直缺乏可信度,直到近年出現一些有趣的研究,才表明這個想法是值得探究的。例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光合作用需要依賴量子效應來幫助植物將陽光轉化為燃料;候鳥可能擁有一種內部的「量子羅盤」,能幫助它們感知地球磁場從而為它們導航;量子效應也可能在人類的嗅覺中發揮作用,幫助我們區分不同的氣味。(詳見:《量子生物學:試圖揭示自然界的奧秘》)

更具爭議的是,在1989年,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提出了一種名為「微管」的神秘蛋白質,他認為這種蛋白質或許可以對量子效應加以利用,並掌握著人類意識的秘密。很少有研究人員相信這是真的,但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學家Matthew Fisher最近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或許能在大腦中充當簡單的「量子比特」。換句話說,意識可以像量子計算機一樣運作。

這就是為什麼McFadden和Al-Khalili在2015年出版了他們最暢銷的科普書籍《神秘的量子生命:量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一篇沒有被最終收錄於書中的章節是關於這一領域的歷史起源,但這一章節的內容成為了這篇最新論文的基礎。

到了1927年,基於玻爾、海森堡、泡利、薛丁格、狄拉克、玻恩、約當、費米等人的努力,量子力學的數學框架也被建立了起來。由於量子力學在解釋原子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量子物理學家為此感到興奮不已。他們走出物理實驗室,離開黑板,尋找新的有待被徵服的科學領域。當時,微生物學以及新興的遺傳學和染色體遺傳理論仍然是未被探索的領域,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理學家和生物化學家開始被吸引到這些領域。

1932年,劍橋甚至有一個理論生物學俱樂部,俱樂部裡的成員包括物理學家、哲學家(如卡爾·波普爾)和生物學家。Al-Khalili說:「他們都認為生命中有一些很特別的東西,覺得物理學和化學中尚未發現的原理可能有助於找到化學和生物學之間的過渡。」當然,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更多的是一種愛好,他們並沒能取得多大進展。但這些早期的討論無疑對薛丁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運用物理學和化學原理來解釋生命系統這個觀點並沒有完全說服玻爾,但在1929年的北歐自然科學家會議上,他在一次演講中簡要地提到了這種可能性。其中受到啟發的就有德國物理學家約當,他也是一篇奠定了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的論文的作者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末,他開始使用「量子生物學(quantumbiologie)」一詞,並在薛丁格發表《什麼是生命》的前一年發表了《物理學和有機生命的秘密》一書。在書中,他探討了原子和量子物理學是否對生命至關重要。

不幸的是,約當是納粹黨的忠實成員(儘管他為愛因斯坦這樣的猶太科學家辯護使他在納粹黨眼中是「政治上不可靠的」)。他試圖將他的量子生物學理論與納粹哲學聯繫起來——甚至聲稱一個獨裁的領導人(元首)是生命的核心原則,這樣的言論也敗壞了這些理論的名聲,從而失去了其他科學家的信任。

Al-Khalili說:「如果換做是其他物理學家,也許人們對量子生物學會更加注重,並繼續地思考其中的問題。但約當的背景使得這被視作是一個令人厭惡的研究領域。」

因此,讓量子生物學的火焰繼續燃燒的重任落到了薛丁格身上。Al-Khalili說:「在他的一本筆記本上有一張著名的圖片,上面畫著染色體的圖形,他試圖理解染色體是如何儲存信息的。他想知道是什麼讓生命處於這種高度有序的狀態。」在《什麼是生命》一書中,薛丁格認為,與無生命物質不同的是,生命物質可以受到單個量子事件的影響。某些材料當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時,就會表現出一些量子效應,例如電阻會消失的超導效應。根據薛丁格的說法,生物在室溫下也會表現出這種類型的效應,也許正是因為它有很高的有序度。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他思考了果蠅是如何通過「不斷地從環境中吸取有秩序的東西」,從而從無序中生出秩序、讓熵減少(這似乎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根據物理學理論,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熵總是增加的,但是生物不是孤立的系統。果蠅或許能從無序中提取出有序,但它所處環境的熵也會相應增加。薛丁格還提出一種「非周期性晶體」可能包含了遺傳信息,以及突變是通過「量子躍遷」發生的。(所謂非周期性晶體是指一種原子非隨機排列的結構,它為細胞編碼一套穩健的「密碼」,但缺乏晶體結構的規律性。)

《什麼是生命》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克裡克和沃森稱這本書激發了他們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思考,以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X射線衍射實驗。但在那之後,量子生物學的熱度就慢慢消散了。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物理學家普遍認為生命系統太過嘈雜,因此太過於脆弱的量子效應無法在像活細胞這樣複雜的環境中持續存在。

其中的問題就在於量子退相干。糾纏是量子效應的關鍵: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連接在一起,使它們即便相隔很遠,也能相互影響。愛因斯坦曾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號:「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然而哪怕是最輕微的相互作用(比如與單個光子發生碰撞)都會破壞這種糾纏。(相干性是量子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與自身或與其他態發生的協同運動。與相干對立的是退相干:當孤立的量子系統被打開,並活躍地與它們的原子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時,它們會迅速地退相干,失去它們量子力學上的協同特性,也就是它們的相干性,並開始表現出經典的宏觀行為。退相干是阻礙建造量子計算機的重大障礙。)

Al-Khalili說:「通常我們認為,環境越複雜,就越快退相干,就像高溫物體會在低溫環境中冷卻一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早就造出量子計算機了。那麼,如何才能使這些微妙的量子效應維持足夠長的時間,從而讓它們發揮作用呢?」

目前的想法是,在退相干出現之前,可能存在一些量子過程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生命系統。這是因為這樣的系統依賴於微小尺度上(只有幾個納米)的少數分子的運動,使它們維持足夠的孤立。事實上,量子資訊理論的近期研究表明,噪聲實際上可能可以支持某些系統中的量子相干。

也許在數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已經學會了如何維持量子相干從而利用這些效應,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參考來源: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pa.2018.0674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19/01/quantum-physicists-in-the-1920s-helped-found-field-of-quantum-biology/

相關焦點

  • 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量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量子生物學是利用量子理論來研究生命科學的一門學科。該學科包含利用量子力學研究生物過程和分子動態結構。利用量子生物學研究量子水平的分子動態結構和能量轉移。如果所得結果與宏觀的生物學現象相吻合且很難用其他學科的研究重複,則這一研究結果較為可信。
  • 量子生物學的新爭論
    我們知道,亞原子粒子的運動遵循著一套奇怪的數學規則,它們的一些屬性只能擁有特定的值,而且它們有時還可以在同一時間擁有多個不同的值,或者這些值都糾纏在一起,我們把這些奇怪的現象稱為量子效應。而很長一段以來,一部分科學家一直想知道,這種奇異的量子現象是否在生物學中也扮演著某種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方面?
  • 量子生物學:運用量子力學探索生物的奧妙
    我們通常認為,薛丁格的貓又死又活的微觀機理,是量子力學的問題;我們最後觀察到這隻貓或是死或是活的結局以後,這個問題就不再是量子力學的問題了,而是生物學研究的範圍:怎麼死、怎麼活的?薛丁格在他1944年出版的 《生命是什麼?》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金力院士告訴聽眾,「多地區起源說「在中國也有許多人主張,原因是過去幾十年裡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化石。」它們在時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空間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東亞地區有獨立起源的說法。」隨著現代科學興起,分子生物學的運用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Connor Feng • 2018-11-07 18:53:05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金力院士告訴聽眾,「多地區起源說「在中國也有許多人主張,原因是過去幾十年裡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化石。」它們在時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空間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東亞地區有獨立起源的說法。」   隨著現代科學興起,分子生物學的運用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
  • 世界首個「量子人工生命」成功實現!用量子力學解釋生命起源
    「量子人工生命」,有助於人們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理解生命的運行機制,實現用量子力學解釋生命的起源問題。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慧峰會開場視頻量子力學可以解釋生命的起源嗎?如果可以,是否有量子算法來編碼生命本身?
  • 「達爾文誤導了整個人類起源」,這說法對麼?
    也就是說,達爾文的理論其實已經被生物學領域的權威所接受,成為了主流的科學理論。 我們不能因為一些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都不具備的人,隨意說的幾句話就否定了160年來的主流科學理論。
  • 量子理論是現代新興的先進學科,對「宇宙起源」提出了新模型
    這被認為是宇宙的最原始狀態,在宇宙大爆炸理論之後,量子理論改正了宇宙大爆炸一些缺陷給出宇宙「無中生有」的思想,認為宇宙是通過某種量子機制,比如量子隧穿效應,誕生於虛無之中。這樣一來,根據量子力學路徑積分表述方法得到的結論就和實際觀測結果之間出現了偏差,它未能準確描述觀測到的宇宙。不知道量子理論是否符合我們的宇宙嗎?
  • 量子理論提出「宇宙起源」新模型
    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
  • 從麥克斯韋妖到量子生物學,生命物質中是否潛藏著新物理學?
    為了捕捉生物學的全部豐富性,信息處理規則本身也必須演化。4. 量子邊緣的生命如果生物學運用了新物理,比如依賴於狀態的動力學規則,那麼它在簡單分子和活細胞之間的哪個位置出現呢?元胞自動機模型或許具有指導意義,但它們是卡通,不是物理;它們不會告訴我們去哪裡尋找湧現的新現象。
  • 電影《普羅米修斯》揭示的地球文明起源
    然而探索人類起源,卻是一個噩夢的開始!電影《普羅米修斯》中講到。2089年,人類文明高度發達,可以跨越恆星際空間,地球文明在一次尋找外星考古遺蹟中發現了自己竟然是被別的種族創造出來的,並得到了那個種族星球的坐標,地球人決定去尋找這個被稱之為「天堂」的星球。經過兩年漫長飛行,普羅米修斯號宇宙飛船正著陸被稱為「天堂」的星球。
  • 量子生命:人類細胞攜帶作為靈魂存在的量子信息
    生命是一種生物學過程的特徵,例如信號傳遞、自我維持過程等,將具有這種生物學過程的物理實體與沒有生物學過程的物理實體區分開。不具有這種生物學過程的物理實體,是因為此類功能已經停止,我們稱之為死亡,或者是因為它們從未具有此類功能而被分類為無生命。我們所生活的物理世界是通過我們的認知所意識到的。
  • 「量子力學」可以解釋人類的誕生嗎?解密量子概念中生命起源之謎
    要知道量子是當下科技最新的研究方向,如果能研究透徹量子領域的奧秘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會更上一個臺階,無數迷惑著人類的奧秘都會被解開,其中就包括「人類的起源」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量子」並不存在,「量子」只是一種物理概念同時又和「引力」這種確實存在的概念不同,「量子」只是我們用來觀測宏觀低速世界的感念,並不是現實中存在的粒子,我們當下熟知的物理知識和支撐我們科學世界觀的物理概念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作者:王香遠     關於量子宇宙觀的主要內容請參考我的系列文章中的「量子宇宙觀與中醫學」這篇文章任何物質都是有意識的,都有各自的量子拓撲空間、拓撲結構和量子場,量子場的能量是以波函數的方式存在。宇宙萬物的量子場可以在無限的時空中相互糾纏和疊加。
  • 量子力學能夠解釋意識的起源?
    所以量子其實很簡單。我們每天都大把大把地吃進量子;光照過來,好多光子打到你身上,那是無窮多的量子。我想說,正是因為近代科學的發展,我們才能夠回答宇宙是怎麼起源的、怎麼演化的問題。宇宙中生命進化出來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做個統計,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在可見宇宙裡面又有數千億個銀河系,如果我們的生命在整個宇宙中是唯一的(因為這種進化出來的概率是非常小的),那麼我們今天坐在一起交流思想就是很大的緣分。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這次革命是物質和信息的統一,從量子比特海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相互作用,甚至時間和空間。萬物皆起源於量子信息。撰文 | 韓揚眉、烏鴉少年人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 量子科技為何重要
    首先,量子力學建立以後,就成為整個微觀物理學的理論框架,帶來了後者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量子力學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化學鍵、分子的穩定性等,都是量子力學規律所導致。量子力學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我們的宇宙跨越各種尺度,從光到基本粒子,到原子核,到原子、分子以及大量原子構成的凝聚態物質。
  • 無邊界條件揭示了宇宙的量子起源!
    關於宇宙起源的一種觀點是,由於量子效應,如量子隧道效應,宇宙可能從無到有地出現。20世紀80年代,史蒂芬·霍金和詹姆斯·哈特爾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他們提出,在宇宙開始之前,時間並不存在,從而得出結論,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沒有初始邊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