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水質電解器」根本無法檢測水質。看起來很嚇人的紅褐色沉澱物恰恰是這個所謂的「水質電解器」產生的。目的就是讓人以為我們的生活用水含有可怕的金屬雜質。
那這些紅褐色的沉澱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水質電解器」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電解裝置,使用原理和電解水很類似。先跟隨謠言粉碎機來了解一下電解水的情況吧。通電以後,溶液裡的氫離子受陰極的吸引而向陰極移動,並且在陰極接受電子被還原,產生氫氣。同時,溶液裡的氫氧根離子受陽極的吸引而向陽極移動,在陽極失去電子被氧化,產生氧氣。電解水的時候使用的是惰性的電極,也就是說這個電極是不會參與反應的,而這個「水質電解器」的陽極是鐵棒,這時陽極的鐵比氫氧根離子更容易被氧化,所以陽極的反應變成了將單質鐵氧化成二價鐵離子,再被氧氣進一步氧化成三價鐵。由於陰極不斷消耗氫離子(產生氫氣,所以在實驗裡會看到有氣體產生的現象),溶液裡的氫氧根離子逐漸增多,會進一步和陽極不斷產生的三價鐵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鐵,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紅褐色的沉澱。當然了,自來水裡還存在其他的一些離子,在電解條件下也會在陰極和陽極間運動,如果是容易被氧化或還原的離子,也會發生相應的反應,但由於這些離子的濃度實在也高不到那裡去,所以或是沒有明顯的變化,或是被坑爹的氫氧化鐵所掩蓋。
電解反應示意圖
水的電導率會影響這個實驗的結果,因為電導率直接影響電解的效果,也就是電解速率。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使用純淨水只是得到淺黃色的溶液。溶液能導電就是因為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一定體積的溶液中離子越多,也就是離子濃度越大,導電能力就越強,電導率也就更大。純淨水裡其它的離子含量很少,而水自身的解離是很弱地,在25℃時,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水解離產生的離子)的濃度加起來也只有2 × 10 -7 mol/L,導電性很小。所以在相同的實驗時間裡,使用純淨水的實驗產生的三價鐵離子會比較少,得到的只是淡黃色的液體,也就是三價鐵在溶液裡的顏色。自來水的離子濃度更高,電導率也就要高得多,電解產生大量的三價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一步生成的氫氧化鐵沉澱也更多,就是實驗裡的那些紅褐色的東西。
不同水的電導率[2]。可以看出自來水比一次蒸餾水能高几十上百倍,離子含量更高的海水電導率更高。
這個「水質電解器」的實驗只能用來說明自來水裡的離子更多而已。而這些離子是什麼,用這種方法是不能鑑定的。飲用水來源的許多微量元素也是人體所需的,也就不能一概而論認為這樣的水就是被汙染和有危害的——如果你在家用食鹽調一杯食鹽水,用它來做這個實驗,出現這種紅褐色沉澱的速度還要更快,而這僅僅是因為水裡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多了些,沒人會認為這樣的水就是有害的。
結論:謠言破解。 所謂的「水質電解器」是造成紅褐色沉澱的元兇,自來水只是由於導電性更好,反應更迅速才很快就出現沉澱的。至於這樣的自來水是不是合格,通過這種方法是不能夠鑑別的。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