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突破;南極洲9000萬年前或為雨林丨科技早新聞

2020-12-05 科技日報

【今日封面】

4月1日,一隻綠鷺在新加坡藝術科學館外的池塘覓食。新華社發 (鄧智煒 攝)

純科技

資料圖: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日前,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悉,2018年底,東方超環首次實現了1億度等離子體放電。與2018年相比,這次的創舉是將1億度維持了近10秒,這是東方超環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等質量黑洞藝術圖 (圖源:ESA/HUBBLE, M. KORNMESSER)

●近日,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藉助XMM牛頓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最有力證據。他們發現一個X射線源位於遙遠星系邊緣的稠密星團中,這正是中等質量黑洞最有可能存在的場所。進一步分析也發現,該天體質量約為太陽的5萬倍。這一發現填補了黑洞演化研究中的缺失環節。

圖源:快科技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稱,他們開發出一種納米導電聚合物,並在此基礎上製造了可3D列印的水凝膠,可作為大腦植入物來緩解大腦疾病。據悉,這種水凝膠更柔軟、對離子信號更敏感,不會損害腦內組織。因此,可用作刺激神經區域的大腦植入物,以緩解癲癇、帕金森病和嚴重抑鬱症的症狀。

新發現

南極雨林復原圖(圖源:Alfred-Wegener-Institut/James McKay)

●我們已經知道,在約1.15~0.8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地球非常溫暖。而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時的氣溫比我們此前預期的還要高。研究者在檢查南極洲西部鑽探的海洋沉積物巖芯時,發現其中一段保存了大量的植物根系、花粉和孢子。通過其種類及豐富程度,研究者推測在9000萬年前,南極地區被茂密的溫帶雨林覆蓋,沒有冰蓋存在,並且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遠超預期。據估計,當時南極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2℃,夏天平均氣溫達19℃。

資料圖

●在一項發表於預印本網站BioRxiv的研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和國家動物疾病防控中心的研究團隊首次對新冠病毒感染寵物等動物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分別讓貓、狗、雞、鴨、豬和雪貂接種高濃度的新冠病毒,隨後發現,新冠病毒能夠傳染給貓和雪貂,但在其他4種動物體內複製能力微弱。研究人員也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真實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人與寵物之間傳染,因此寵物主人目前無需感到擔心。

圖源:《科學》網站

●一國際研究團隊4月1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生活在30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阿法南方古猿的大腦與類人猿相似,但卻像人類大腦一樣發育緩慢。他們稱,漫長的童年期讓阿法南方古猿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成長,從而為後來的大腦分化和社會行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消息站

「毅力」號火星車。圖源:NASA官網

●美國航天局日前表示,「毅力」號火星車團隊已將從全球收集到的約1090萬個名字蝕刻在矽晶片上。這些名字將於今年夏天隨「毅力」號一同前往火星。據悉,「毅力」號計劃於今年7月或8月發射升空,2021年2月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登陸。

SpaceX的Dragon XL貨運飛船的效果圖。圖中,這艘飛船跟獵鷹重型火箭分離並正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圖源:SpaceX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籤訂合同,由SpaceX為未來的繞月空間站Gateway提供貨運服務,該空間站是美國載人登月任務的支撐結構。除貨運補給外,SpaceX還將為太空人執行太空實驗工作提供支持。

編輯:李俊霞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全球變暖已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這也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嚴峻考驗,全球變暖的形成是由於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而主要的溫室氣體是由人類在工業活動當中大量產生的,在2020年1月南極大陸的溫度首次突破了20攝氏度,刷爆了各大新聞的頭條。在全球變暖之後也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它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前幾年的臭氧層空洞。
  • 9000萬年前的南極長滿了溫帶雨林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南極曾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南極洲不但沒有綿延千裡的白色冰川,而且還生長著大片的雨林,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的溫帶雨林生態系統。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在南極冰層下發現的9000萬年前的熱帶雨林遺蹟
    蘿拉·蓋傑爾 - 副編輯 兩天前古雨林的化石遺蹟剛剛在南極洲西部出土。這是南極西部的溫帶雨林的一個例子,大約9000萬年前,恐龍還在地球上行走。(圖片:C.J.McKay/Alfred-Wegener-Institut;創作共用許可證CC-by 4.0)大約9000萬年前,西方南極洲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根據最近在那裡發現的化石根、花粉和孢子,這裡有一片欣欣向榮的溫帶雨林。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
  • 重大突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成,成功完成首次放電
    中國科技即將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不僅中國自主研發的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而且今年「中國製造」又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後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
  • 南極大陸發現9000萬年前溫帶雨林!這種景象會重新到來嗎?
    近日,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9000萬年前的雨林痕跡,這一發現立即引發全球矚目。南極洲的曾經似乎物產豐富、植被茂密,海平面也比今天高出百十米。這種景象會重新到來嗎?據《Nature》雜誌報導,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從南極洲西部地區松島冰川附近的Amundsen Sea的海床中提取了土壤沉積物樣本。
  • 【科技眼】贊!「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了要種太陽,我國的「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2日報導,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今天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 「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小央視頻、快科技、國際核電的那些事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 數百萬年前,南極洲還是一個溫帶雨林
    南極洲溫帶雨林想像圖 9000萬年前,南極洲遍布溫帶雨林,即使在冬季漫長的極夜中也是如此 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白堊紀中期是過去1.4億年中最熱的時期之一,其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體積計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約為百萬分之一千)。」相比之下,2018年全球平均水平為407.4 ppm。
  • 科技迎來兩項重大突破,中國走向世界最前列
    「九章」的問世,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機方面同美國相比較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按照相關團隊的說明,「九章」處理樣本的速度非常快,求解數學算法5000萬個「高斯玻色取樣」僅需要200秒的時間。如果將這項任務交給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話需要處理時間多達6億年。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
  • 東方傳來好消息,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曝光
    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除了在經濟上和軍事力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以外,還在科技上有著飛躍的進步,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其他國家忙著治理國家內部疫情的時候,我國卻已經憑藉自身的力量成功的控制住了疫情,並且還頻頻傳來捷報。
  • 「人造太陽」獲突破 超導概念受追捧(附股)
    據悉,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意味著「人造太陽」再次獲得突破。分析人士指出,超導電纜導體再獲突破,二級市場上與核聚變相關的超導電纜導體已出現了集體的上漲;更何況,早在10年前,中國政府就正式參加了iter計劃談判,並成為該計劃合作的成員之一,而根據協議,我國將承擔70%的管裝電纜導體生產量,因而預計與超導電纜導體相關的上市公司寶勝股份(600973)、沃爾核材(002130)、百利電氣(600468)、江蘇神通(002438)將繼續獲得資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