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心理學專業課考試已落下帷幕,忙碌備戰了許久的各位考生可以暫時歇息休整。針對2021考研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綜合的試題,中公考研心理學教研室在第一時間給大家進行解析,藉此幫助考生們結合分析自己的考情,同時也為備戰2022考試的考生們提供指導。
一、名詞解釋
1. 事後檢驗
【答案要點】
事後檢驗,也稱為事後多重比較,就是在虛無假設被拒絕後,對各實驗處理的多對平均數進一步分析,判斷究竟是哪一對或哪幾對的差異顯著,哪幾對不顯著,確定兩變量關係的本質。
2. 差異量數
【答案要點】
差異量數是表示一組數據變異程度的統計量。差異量數越大,表示數據分布的範圍越廣,越不整齊;差異量數越小,表示數據分布得越集中,變動範圍越小。
3. 最近發展區
【答案要點】
維果茨基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還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卻能夠完成。而這兩個水平之間的距離便是「最近發展區」。
4. 氣質
【答案要點】
氣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相比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氣質更具穩定性。且氣質無好壞之分,不能決定人的社會價值,也不直接具有社會道德評價意義。
5. 動作電位
【答案要點】
動作電位是指神經元在受到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可擴步的電位變化過程。閾上刺激和閾刺激才能產生動作電位,且產生的電位是相同的,這是動作電位的「全或無」法則。此外,動作電位不能疊加、不會衰減傳導,能往兩個方向傳導。
6. 意識
【答案要點】
意識是心理的活動和屬性,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為基礎的系統整體,是對自己身心狀態與外界環境變化的覺知和認識。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
7. 認知重評
【答案要點】
認知重評即認知改變,指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個人意義的認知,是個體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之一。
8. 舌尖現象
【答案要點】
舌尖現象是指平常比較熟悉的記憶內容在關鍵時候話到嘴邊卻無法記起,之後才回憶起來的現象。是由於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暫時性抑制所造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回憶時的情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幹擾。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遇到這個現象要保持冷靜,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
三、簡答題
1. 常見的動機衝突類型
【答案要點】
動機衝突是指在意志行動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動中的目標衝突或動機鬥爭。動機衝突的種類主要有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雙趨衝突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吸引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比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雙避衝突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求迴避的,而他們又只能迴避其中一種,比如「兩害相權取其輕」。
趨避衝突是指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如想吃巧克力又害怕長胖。
多重趨避衝突是指面對多個目標時,每個目標分別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人們無法簡單選擇一個目標而迴避另一個,必須進行多重選擇。如填大學志願,選名牌大學的差專業,還是選普通大學的好專業。
2. 縱向研究和橫斷研究的優點。
【答案要點】
(1)橫斷研究
①含義:橫斷研究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年齡被試的心理發展水平進行測查並加以比較的研究範式,是發展心理學最常用的研究設計。
②優點:可同時研究較大樣本;可在較短時間內收集大量數據資料;省錢省時省力;不存在重複測量的問題。
(2)縱向研究
①含義:縱向研究是對同一研究對象在不同的年齡或階段進行長期反覆觀測的研究設計,也叫追蹤研究設計。
②優點:系統詳盡地了解心理發展的連續過程及顯著的階段特徵(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有助於確定因果關係。
3. 簡述三山實驗的實驗程序,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此任務中的典型表現及反映的發展特點。
【答案要點】
皮亞傑用三山實驗用以測驗兒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
(1)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2)實驗過程: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3)實驗結果: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4)實驗結論: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皮亞傑把這一思維稱為「我向思維」或「自我中心」,即兒童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這時兒童還沒有意識到別人可以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4.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答案要點】
加德納認為智力應該是一個度量人的解題能力的指標。在加德納看來,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智力由九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每種智力都具有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這九種智力範疇分別是:
語言:這種智能指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的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人交流的能力。這種智能在作家、記者、律師、播音員等職業上有更突出的表現。
數理邏輯:指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擁有這種智能的人學習時靠推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即使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也成了他們尋找邏輯缺陷的好地方,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如數學家。
空間:空間智能強調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係並藉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較強,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畫家。
身體-運動:這種智能主要指人調節身體運動及用巧妙的雙手改變物體的技能,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地身體反應以及善於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如運動員、舞蹈家、手藝人。
音樂:指能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表達音樂的能力,如作曲家、歌手。
人際: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係、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包括組織能力(群體動員和協調能力)、協商能力(仲裁排解紛爭的能力)、分析能力(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和想法,易於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的能力)和人際聯繫的能力(善體人意、適於團隊合作的能力),如外交家、銷售。
內省:指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己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欲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劃,能自尊、自律,會吸引他人的長處,如優秀的政治家、心理學家、教師。
自然探索: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的能力。進一步則歸結為探索智能,包括對社會的探索和對自然的探索,如博物學家。
存在:人們表現出的對生命、死亡和終 極現實提出問題,並思考這些問題的傾向性,如宗教家、哲學家。
5. 無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答案要點】
無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從發生方式來說是一種定向反射,往往由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引起,是一種初級的、被動的注意。這種注意能導致探索行為出現,也容易導致分心。其影響因素主要有:
刺激物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相對強度、新異性、對比性和刺激物的運動變化等。
人本身所處的狀態,包括個人的需要和直接興趣、情緒情感狀態、期待等。
6. 簡述「開窗技術」的實驗過程。
【答案要點】
「開窗技術」實驗是有漢密爾頓和霍克基實施的一項加因素法反應時實驗。
實驗過程:
(1)在字母轉換實驗中,給被試呈現1—4個字母或字母串,字母串後面標有一個數字;
(2)要求被試將這一數字之前的字母或字母串中的每個字母都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轉換到該數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如「E+3」,就要把E轉換成H;再比如「KENC+4」,就要分別轉換成OIRG。四個轉換結果要一起說出來,字母由被試自行控制,一個一個的繼時出現。
(3)被試首次按鍵就可以看見第一個字母,計時也同時開始,並要求作出聲轉換,之後再按鍵看第二個字母,再作轉換,直到所有字母都轉換完畢並作出總的回答為止,計時也就結束。
(4)根據反應時結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完成字母轉換作業的3個加工階段:
第一,編碼階段:從被試按鍵看到一個字母開始到出聲轉換之間的時間,在這一階段,被試對所看到的字母進行編碼並在記憶中找到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第二,轉換階段:被試進行字母轉換所需的時間。
第三,儲存階段:從出聲轉換結束到按鍵看下一個字母的時間,這一階段被試將轉換結果儲存到記憶中。
7. 簡述深度知覺的線索。
【答案要點】
深度知覺是關於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也叫距離知覺,是一種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知覺線索主要分為生理線索、單眼線索和雙眼線索。
生理線索包含眼睛的調節和視軸輻合。眼睛的調節是指晶狀體形狀由於距離改變而產生的由改變睫狀肌的緊張度實現的變化,只在1~2米範圍內有效,也很不準確。視軸輻合指雙眼隨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匯聚到被注視的物體上,輻合可用輻合角表示,負荷較大小提供了物體距離遠近的信息。
單眼線索是指單眼就能依賴的線索,包含對象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相對高度、紋理梯度、運動視差、運動透視。
對象重疊指一個物體掩蓋或遮擋另一物體,被掩蓋的物體知覺得遠些;
線條透視指兩條向遠方延伸的平行線看起來趨於接近的現象;
空氣透視指遠處物體顯得模糊,細節不如近物清晰;
相對高度指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視野中相對位置高的物體顯得遠些;
紋理梯度指視野中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密度發生有層次的變化,遠處對象密度大,近處對象密度小;
運動視差指當觀察者與周圍環境的物體相對運動時,近處的物體看上去移動得快,方向相反;遠處物體看上去移動得慢,方向相同;
運動透視指當觀察者向前運動時,視野中的景物也會連續活動,近處物體流動速度大,遠處物體流動速度小。
雙眼線索,即雙眼視差,指當注視一個立體物體時,兩眼視像不完全落在視網膜對應的部位,表現為左眼看物體的左邊多些,右眼則是右邊多些,這樣立體物在兩眼視網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異。雙眼視差是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不過當距離很大時,雙眼視軸平行,視差為零,對距離的判斷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