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參(學名:Thelenota ananas):刺參科。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1米。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也稱「鳳梨參」。腹面平坦,管足小而密布。口稍偏於腹面,周圍有20個觸手。背面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
梅花參形似長圓筒狀,背面的肉刺很大,體長一般的為38-72釐米, 最大者可到一米,寬到11釐米以上,在海參綱中是最大的一種。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成花瓣狀,所以各地都叫它「梅花參」,又因為它的外貌有點象鳳梨,也稱它為「鳳梨參」。在瓣狀肉刺中還生有小而單一的肉刺。又因為它的形狀象鳳梨,所以也叫做「鳳梨參」。腹面平坦,遍布小而密擠的管足。口稍偏於腹面,具20個觸手。
觸手葉狀或盾形,身體腹面有時具發達的管足,有呼吸樹。體壁厚而柔軟,背面疣足發達,呈肉刺狀。觸手一般為20個,楯形,基部有壇囊。生殖腺2束,位於背懸腸膜的兩側。呼吸道通過異網與消化道相連。石管常與體壁相連。無居維氏器。骨片多為桌形體和杆狀體,常有C形體。
梅花參生長於熱帶海洋的珊瑚堡礁和珊瑚瀉湖帶。常棲息於深20-45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屬於深海海參。
以小生物為食,吞食海沙,然後消化吸收裡面的微生物,所以營養比較豐富,在它的洩殖腔內長有一種隱魚共生。它的色彩十分豔麗,背面上顯現出美麗的橙黃色或橙紅色,還點綴著黃色和褐色的斑點;腹面帶紅色;20個觸手都呈黃色。
梅花參對環境變化敏感,當受到刺激時,如海水汙染、海水比重和溫度劇變,會引起自身腐爛或自行吐出內臟。排髒後的海參,在良好水質條件下,又會再生。更有趣的是,梅花參的洩殖腔內有一種魚共生。此魚象手指般大,全身呈棕紅色,頭部稍大,身體光滑細長,約20釐米左右。當它感到水惡化時,會從參體內部伸出頭來。因而,憑它可觀察梅花參對環境變化反應。
梅花參是印度——西太平洋區熱帶珊瑚礁特有的著名食用海參,伸展時長可達1米,加工後的幹品重可達500克,是海參綱個體最大者。該物種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人將其作為重要滋補品,由於商業市場的極度競捕,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而被過度捕撈,至少由50%下降到了80-90%的範圍。已經瀕於滅絕。
圖||百度百科
文||科普部
圖文編輯||闕晨曉
審核||會長團 信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