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跟優秀的人做朋友,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這並不是雞湯,這個話其實一點都不假。
在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效應——「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又被稱為「無意識模仿」。
這個效應是指人們在社會交流時會相互無意識地模仿對方的一些動作、表情和行為方式。這在個體的社會認知、角色扮演、人際交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過西方心理學家研究調查證明,變色龍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家都在鼓勵「與優秀的人同行」。
當你身邊都是優秀的人時,你的言談舉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對方影響,自身也會出現無意識的模仿行為。即,一個優秀的朋友,不僅可以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優秀,還能很大程度激發你的潛能,促使個體自身也變得更加優秀。
人類本身就具備模仿功能,當個體處於群體之中時,自身也會被出現模仿行為,並且這是群體性的行為,而群體的影響也是相互的。
「學霸宿舍」是我們近幾年最常聽見的詞,也是被最多人當做「與優秀者結伴而行」的最佳案例。
每年考研成績公布時,大家幾乎都會看見這樣的新聞:某宿舍住了一群學霸,全部考研/保研成功。當被問及他們都是怎麼辦到的,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相互鼓勵,相互監督。」
其實早在我們小時候,大家就已經處於「被動優秀」的局面了。
很多父母總是告誡自己的孩子,要跟班上某個成績好的學生當朋友,父母們也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結交的朋友都是家教好、成績好、懂禮貌的乖孩子。
曾經有人說,父母這樣的行為過於功利,凡事都總想著最佳利益。如果非要談功利,那可能就要從古時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話題開始了。
曾國藩曾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
一定程度上來看,一個人結交怎樣的朋友、接觸什麼樣的圈層,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優秀的朋友圈子,是一種催化劑,它可以進一步催生出你的能力與優秀。
一位研究生在讀的女生說道:「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我要成為什麼人,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是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有一位一直陪伴我、鼓勵我的優秀室友。」
她說,自己之所以產生了考研的念頭,之所以成功考上了研究生,很大程度都要歸功於那位室友。
「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
想要成為「誰」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與「誰」為伍。
如果你想要升級自己的朋友圈層,那麼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自我升級。
研究結果表明,當你處於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之中時,你的潛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簡而言之,良師益友是你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很多時候,我們說正能量、負能量,不單單是指個體自身,更是在說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
試想一下,如果你長期處於一個混沌、消沉、散漫的環境中,你又有多少鬥志?你是否會捨得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學習?
人的努力改變環境是真的,環境能夠造就一個人也不假。
當你讀的書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層次有所不同,而這些東西都會引導你離開你原始的朋友圈層,進而往更符合你當下狀態的圈子靠近。
或許你生在怎樣的環境中,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這是你不能選擇的事。
但是你可以選擇與什麼人交往,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自己,也可以選擇優秀或是平庸。
真正成熟、睿智的人,都懂得如何通過向內的追求,去實現向外的優化。
打破認知局限,不斷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向優秀的人學習,也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學習對象吧。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