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巧了:今天正好就是冬至呢!雞怕不怕冬至我倒是沒有感覺到。但是放眼看去,村子裡確實有「冬至大如年」的一派新景象。家家戶戶都忙著包餃子整湯圓。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統節日風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相當一部分傳統節日,至今還為人們所重視,在現實生活中顯示出活力,牽繫著億萬人的心。
歲節祭祖活動,最能夠體現人們對祖先的孝思。特別是每年有好多節日,使人們可以找尋到機會,緬懷祖先,祈望祖先賜福給兒孫後代。冬至節、夏至節、七月十四就是祭祖的傳統歲節。
冬 至
冬至節,古人對這一節日是相當重視的。漢代每至冬至節,則官吏休假,家人鄰裡相聚慶賀。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亞歲」(《冬至獻履襪表》)意即冬至亞賽年節。宋代重冬至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云:「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念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敢官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相傳冬至大如年,賀年紛紛衣帽鮮。畢競句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東漢時期,我國傑出的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所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因此要祝賀。冬至節,家家戶戶都煮湯圓作過節食物,並以此祭神、祭祖,取團圓的意思。這一天以殺雞宰羊祭拜為大吉。由此得出了民間的俗語「雞怕冬至」的說法。
夏 至
每年的公曆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它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所有人都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方面要注意保護陽氣,應滋補涼食以避暑。在南方很多地方的這一天,相傳是狗神突圍天宮驅趕災難邪毒的日子,這一天也演變成了傳統的夏至「吃狗肉啖荔枝」的旺季。這麼一來,狗成為了祭貢三牲之一(豬魚狗),所以「狗怕冬至」。
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有祭祖的習俗,與清明節相比,顯得比較簡單。很多地方有蒸糖漾豆粳和芝麻京團的習俗。祭拜也不需要到山上去祭,只要在家裡祭拜一下就可以了。和清明祭拜一樣,在家裡祭拜也要設八仙桌,擺上五碗飯,五隻酒杯,五雙筷子,還有黃酒。倒一次就拜一次,共倒三次、拜三次,邊拜邊說一些祝福的話。最後一次倒酒後,燒經文,燒完後,再拜拜就好了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做七月節時,一定要把門窗關好,最好不要被別人看見。
很多人還會到河邊放河燈,寄託哀思和祈禱吉祥。相傳,過河挑擔(帶紙錢祭祀品等)最靈活最能擔當大任的就是鴨子了。所以這一天會請來鴨神助陣,祭祀先祖。不用說,鴨子在這一天是上佳貢品了——「鴨怕十四」,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