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各地江河湖泊水位持續降低,一些地方的漁業生產已經恢復。與此同時,在水落之後,一些「怪魚」身影也不斷出現在多地水域。水產專家提醒,遇到沒有見過的「怪魚」,應當謹慎應對,切勿隨意處置。
8月14日上午,宣城市宣州區狸橋鎮金鳳村漁民李桃文在當地南漪湖捕撈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怪魚」。這條魚身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李桃文判斷,該魚可能是國家保護動物中華鱘,於是在第一時間報告了水域管理部門。
南漪湖中華鱘
宣城市南漪湖管理站辦公室負責人費康旺8月21日告訴記者,他們接到報告後,立即趕到現場,經確認這條魚是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珍稀水生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經測量,這條中華鱘體長67釐米,重0.8千克。
「我們當時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市漁業管理服務中心,中心領導要求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並及時將其放歸長江。」費康旺說,為確保放歸工作萬無一失,他們對中華鱘進行了必要的消毒處理後,及時趕往蕪湖長江岸邊將魚放歸。
費康旺告訴記者,目前,中華鱘僅分布於我國長江水域,其他江河中均已絕跡。那麼,中華鱘為何出現在離長江50多公裡外的南漪湖呢?費分析,南漪湖經水陽江連通長江,而中華鱘屬溯河洄遊性魚類,因此在汛期,逆流而上來到南漪湖的可能性很大。
汛期「亂跑」的魚類不止中華鱘一種。近日,壽縣瓦埠湖漁民龐大爺在湖裡也發現了一種怪魚。這種怪魚長得跟鯿魚有點像,牙齒長在嘴唇外面。此外,魚肚子底下是紅的。由於該魚牙齒尖利,當地很多村民懷疑這是「食人魚」。
經水產專家鑑定,這種怪魚屬於淡水白鯧,是養殖品種,可能是附近有人養殖,趁著汛期大水,跑進了瓦埠湖裡。專家表示,雖然淡水白鯧和食人魚是近親,但它性格相對溫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
無獨有偶,前不久,有網友在合肥市「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留言反映稱,近期由於巢湖洪澇災害的影響,大量養殖淡水白鯧進入巢湖水域,每天有很多釣魚人釣到這種魚。網友擔心魚會傷人。
對此,巢湖管理局回復稱,經農林水產處了解,淡水白鯧在10℃以下就死亡,在巢湖不能越冬。今年受洪水影響,養殖白鯧進入巢湖是不可避免的。巢湖管理局已和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水生所聯繫,將加強後期跟進、監測,並進行生態評估。
就此現象,費康旺提醒,水產養殖戶在汛期應當加固養殖設施,防止養殖魚類外逃。此外,漁民在近段時間如果發現不能辨別種類的「怪魚」,最好不要輕易處置,可以諮詢當地水產部門專家,區分種類後再做處理。
安徽日報農村版融媒體記者 陸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