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的龐大爺,一輩子生活在瓦埠湖邊,閒著的時候,他會在湖裡下點網,抓點龍蝦,最近一段時間,龐大爺發現,蝦網裡經常能網到一種怪魚,這魚牙尖嘴利,看起來有點嚇人。
龐大爺告訴記者,這種怪魚,長得跟鯿魚有點像。有六七兩重,大的有斤把重。它牙齒長在嘴唇外面,在嘴裡能看到。跟鯿魚樣式是一樣的,嘴巴、肚子底下是紅的。
前兩天,龐大爺到街上賣龍蝦,發現市場上有人在賣這種魚。賣魚的人告訴他,怪魚都是在瓦埠湖裡抓到的。發現有人賣,龐大爺大著膽子,回家燒了條怪魚,嘗了個鮮。
龐大爺說,吃也還好吃,它肉板,刺不多,都是大刺。
專家說
這種魚長的跟食人魚有點像
但它不是食人魚
而是食人魚的近親淡水白鯧
據了解,這種魚屬於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與俗稱的「食人魚」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原產南美亞馬遜河,為熱帶和亞熱帶魚類。淡水白鯧具有食性雜、生長快、個體大、病害少等特點,特別容易存活。上下頜各具2行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強而有力,能咬傷水中其它生物,食物不充足情況下能吃同類。
專家也說了,食人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魚種,目前在安徽的江河中還沒有發現。並且食人魚最適宜生活的溫度是在22到28之間,安徽冬天的溫度,在零度左右,食人魚是沒辦法生存的,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而食人魚的近親,淡水白鯧,是幾十年前引進的魚種,除了專門的養殖區域外,在湖北武漢,四川南充,江蘇鎮江等野外的河流中,都曾發現過淡水白鯧的身影。
對此,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表示,「經農林水產處了解,淡水白鯧在10℃以下就死亡,在巢湖不能越冬。今年因受洪水影響,養殖的白鯧進入巢湖是不可避免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已和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水生所聯繫,將加強後期跟進、監測,並進行生態評估。」
最近,廣西柳州的謝先生跟記者反映,說他在柳州市環江路周邊水域,釣到了一條食人魚。真的?
5月19日下午5點,記者來到柳州環江路城中區政府旁的河邊步道,在張先生的水箱裡,記者看到他所說的食人鯧。眼前這條魚體形比巴掌大一些,身體呈灰色平扁狀,掰開它的嘴巴,可以看到上下兩排牙齒,但不算特別鋒利,此時,這條魚已奄奄一息。
「我經常在這一條路釣魚,第一次看見這種魚,我把鑰匙放進它嘴巴,還聽見咔咔響。」 「你覺得它是什麼魚?」 「我不知道,路人往這裡走過,都說是食人魚。」 記者拍下魚的照片與視頻,發送柳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研究員文衍紅表示,這不是食人鯧,而是淡水白鯧,它與食人鯧外表相似,但牙口不大相同。淡水白鯧是南美洲引進的外來物種,屬雜食性魚類。目前,已馴化為養殖品種,不會攻擊人類,市民不必擔心。
據海關總署2019年9月19日消息,近日,南京海關隸屬常熟海關對挪威籍進境船舶「呂瑟星」號換班船員的行李物品實施檢查時發現,一名菲律賓籍下船船員攜帶行李中夾帶2件「食人魚」標本。經現場關員詢問了解,為該船員在巴西桑託斯購買。因動物標本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內產品,為禁止進境物品。海關關員對上述物品實施截留,並對船員開展海關法規宣傳和政策解釋。
食人鯧,也稱食人魚,是水虎魚(Piranha)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奧裡洛科河和亞馬遜河流域。該魚有鋒利的牙齒和堅硬的顎骨,性情殘暴,攻擊性強,成群結隊甚至能攻擊大型動物和落水的人。
根據農業部和原質檢總局1712號公告,除經國家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審批許可,並具有輸出國家或地區官方機構出具的相關證書外,禁止通過攜帶、郵寄的方式進境動物標本。
因此,個人在國外購買的動物標本(供科研、展覽並有證明的除外)屬於禁止進境物品。海關提醒,回國人員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切勿隨意攜帶購買的動物標本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