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為何不能無限長大,研究人員解開精準控制細胞大小的機制!

2021-01-15 生食堂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細胞分裂圖)

我們知道每個細胞出生時無論是大是小,都能保證生長到目標細胞的大小。

近五年前,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的生物物理學家Suckjoon Jun帶領的研究小組發現,細胞大小受一種名為「加法器(the adder)」的基本過程控制。加法器是引導細胞從出生到分裂,最終達到固定的大小。

然而,這一過程背後的控制機制仍然是個謎,導致科學界競相尋找答案。

該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6日的《Current Biology》雜誌上,描述了加法器的內部工作原理。控制過程也被稱為「大小平衡(size homeostasis)」,存在兩個必需的組成部分:(1)平衡合成用於細胞分裂所需的特定生物成分,包括某些蛋白質;(2)一個臨界閾值,該閾值在足夠數量的此類蛋白積累時啟動加法器。

大腸桿菌(E. coli)和枯草芽孢桿菌(B. subtilis)中都發現了這種機制,相信,這一過程在許多生命體重都是普遍存在的。

該研究小組目前正在研究加法器的定量和機制框架是否適用於酵母和癌細胞等其他模型。

相關焦點

  • 控制細胞大小的機制是什麼?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個多學科團隊為科學界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控制細胞大小的基本機制是什麼?
  • 《科學》:為什麼細胞不能無限長大?斯坦福科學家發現,隨著細胞增大抑制分裂的蛋白濃度降低,加速細胞分裂丨科學大發現
    雖然奇點糕站在這裡只是孤孤單單一個糕,但是如果把奇點糕像樂高那樣拆吧拆吧,拆到細胞級別,就會變成一坨正常人根本數不明白的零件。畢竟一個人能有幾十萬億個細胞呢!說到細胞,好像我們印象裡的細胞就是那樣小小的,各種生物的細胞基本也都保持在一個有限的大小範圍之內,為什麼細胞不會無限長大呢?
  • Cell:新研究闡明為何每種給定類型的細胞具有相同大小
    2019年2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人類中,不同細胞的大小相差100倍以上,從微小的紅細胞到較大的神經元。但是,在每種細胞類型中,與標準大小的偏差非常小。在一項以酵母為實驗對象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將細胞培養成正常大小的10倍,並發現它們的DNA無法滿足產生足夠的蛋白來維持正常細胞功能的需求。
  • Science:Rb是控制細胞大小的感受器之一
    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細胞協調生長和細胞分裂以保持恆定大小的機制。之前前人有報導動物細胞的大小主要是由一種感覺血糖-依賴的激素胰島素分子控制的。
  • 細胞多樣性控制機制或揭曉
    摘要:據最新一期《發育細胞》期刊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發育神經系統中產生細胞多樣性的機制。為了繁殖並產生新的組織,幹細胞分裂成兩個並不一定相同的子細胞,這些子細胞能夠分化形成適當組織功能所必需的各種細胞類型,亦即細胞多樣性。
  • 細胞如何「丈量」自身的大小?
    通過近期的實驗,Skotheim的研究團隊已經解決了細胞如何控制大小的一部分新難題。Skotheim說:「理解細胞是如何控制自身大小,是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細胞大小決定了其中細胞器的大小,這也影響了細胞如何產生蛋白質,以及其他具有關鍵功能的分子。但是,科學家並不了解細胞如何生長並分裂將產生的「正常大小」的同類細胞。
  • 細胞是如何「丈量」自身的大小的?
    僅數年前,科學家才首次提出來細胞可能通過感知蛋白質的稀釋,控制細胞大小的觀點。隨後,他們繼續探索了這個生理過程中新的難題。最近,Skotheim和同事Evgeny Zatulovskiy在《遺傳學進展》(Trends in Genetics)上發表了一份綜述,描述了目前已經研究清楚的、有關動物細胞控制自身大小的問題。
  •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調節性T細胞的行為來了解牙周病
    保護骨骼的調節機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福賽斯研究所(Forsyth Institute)和智利大學(Universidad de Chile)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解開謎團的機制。在觀察牙周病小鼠模型時,科學家們發現一種特定類型的T細胞,即調節性T細胞,開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夏國良課題組和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ohn Eppig 教授課題組合作,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的重要因子。   未解之謎 「如果沒有這種卵母細胞成熟阻滯機制,哺乳動物就會發生卵巢早衰,卵母細胞就不能繼續發育,和精子結合,導致不育。」
  • Dev Cell:為何平均尺寸的細胞能夠使機體的功能發揮到最佳?
    當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和組織時,細胞的尺寸往往是最明顯的特性之一,然而一般情況下當細胞尺寸很小時,細胞的大小就會在不同的細胞類型間發生較大變化,比如相比白細胞而言,肌肉細胞就大得多。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為何動物細胞具有特定的尺寸。
  • 研究人員採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β的機制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Cruz)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β蛋白的一個片段,該蛋白被參與神經元攝取這種有毒肽的受體所識別。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澱粉樣β細胞攝取的機制。他們的發現發表於11月2日的《國家科學院會議記錄》期刊上。
  • 研究人員揭示效應性T細胞和耗竭性T細胞早期命運決定機制
    John Wherry組在Immunity雜誌上發表了文章「TCF-1-Centered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Drives an Effector versus Exhausted CD8 T Cell-Fate Decision」,揭示在小鼠模型中慢性感染和腫瘤發生早期,存在著耗竭性T細胞前體(Tex precursors)和類效應性T細胞(Effector-like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不過,同時提名的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命科學教授 Daniel Klionsky和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他們三人的研究推動了對自噬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自噬的生理功能的認識。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卻被大隅良典獨攬。 「細胞自噬」從字面上看並不難理解,就是細胞「自我吞噬」。
  • 科學家發現細胞修復端粒的機制
    德國科學家最近發現,染色體兩端起保護作用的端粒如果過早縮短或破損,細胞會啟動一套修復機制,避免端粒過短而導致細胞早衰。該發現將幫助深入理解細胞衰老、人體老化和癌症等。  染色體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長鏈,就像鞋帶一樣,端粒就是鞋帶兩端的塑料頭,能防止鞋帶脫線。
  • 植物細胞中有精準指揮適應環境的「信號燈」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 謝開飛雖然不能像動物一樣移動和躲避危險,但是為了更好地生長發育和應對逆境,植物「修煉」出了複雜而有序的技能來精準指揮其基因發揮作用。記者16日從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獲悉,該院李慶順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近日在國際期刊《基因組研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產物加工過程中隱藏著一個「信號燈」,通過「信號燈」可有效調控這一加工過程的質量和效率,讓植物更好地生長和適應惡劣的環境。
  •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的一個片段,該片段被參與神經吸收這種有毒肽的受體識別。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Millhauser的實驗室研究朊病毒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朊病毒蛋白是一種膜蛋白,存在於各種細胞表面,包括大腦中的神經元。其他研究人員之前的研究表明,正常的細胞朊蛋白(不是導致朊蛋白疾病的異常變異)與澱粉樣蛋白團結合,參與攝取和神經毒性。
  • Rice|RGG1參與細胞分裂素調節途徑,控制水稻的籽粒大小
    異源三聚體GTP結合蛋白(G蛋白)和細胞分裂素在調節植物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人們對它們協調調節水稻籽粒大小的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對一個編碼A、G、γ亞基的基因Rgg1進行了功能鑑定。Rgg1在日本晴(Nip)和武雲粳30(WYJ30)中過表達,通過調節細胞分裂,顯著降低了株高、穗長和粒長。然而,CRISPR/Cas9系統產生的Rgg1突變體沒有明顯的表型差異,這可能是由於該基因在體內的表達水平極低所致。
  • 細胞分裂新發現 解開25年的科學之謎
    25年前,科學家們就發現細菌能通過在中心位置形成一個Z形環而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但是一直以來他們都不清楚其中具體的細胞分裂機制。現在來自哈佛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顯微鏡,成功解開了這個謎題,發現了細菌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它們似乎能在25分鐘內,藉助於多個分子「磚(bricklayers)」從外部構建一個新的細胞壁。
  • 東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消化藻類全新機制
    這次發表東南大學陸祖宏、何春鵬師生的研究論文,發現了文昌魚盲囊是一種執行細胞內消化機制的消化器官,第一次以直接證據,證明細胞內消化機制在多細胞動物的真實存在,否定了流行170多年的肝盲囊理論。這是生物學史上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 細胞內消化方式通常被認為是單細胞動物特有的原始消化方式。學界普遍認為:多細胞動物以細胞外消化方式來消化食物。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從幹細胞培育出心臟細胞
    另外,受細胞發育自然過程的啟發,另一種方法是將幹細胞包裝成小細胞聚集物,或稱為胚狀體的球體。與真正的胚胎相似,胚體中細胞與細胞的相互作用是分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從這些胚狀體的產生過程中,我們發現胚狀體的細胞數量、大小和球形等參數會影響產生的細胞類型。然而,由於科學家們無法控制這些參數,他們不得不費力地生產大量的胚狀體,並選擇具有合適特性的特定胚狀體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