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穎拓
一直以來「穎拓」被認為是民國初年姚華始創。周佩珠在《傳拓技藝概說》中稱:「『穎拓』,由毛筆的別名『毛穎公』引申得名。這種方法多用筆尖對一些器物進行撲拓,如拓青銅器全形,就得用毛筆來補拓不足之處。」郭玉海在《響拓、穎拓、全形拓與金石傳拓之異同》中進一步對「穎拓之法」進行了概括:「是使用毛筆以『白描雙鉤,墨填廓外』的形式,『畫』出拓片,因此穎拓作品,實為繪畫,或可稱為『畫拓』。」其實在姚華之前,六舟已經使用了這種「穎拓」的方法,如奕志提及的《漢建昭雁足鐙全形拓本》軸。如果說《漢建昭雁足鐙全形拓本》軸上還有「拓款識」的方式,那麼《設色花卉博古圖》軸則僅有「穎拓」。拓本上的紋飾墨色均勻一致,絲毫沒有原器椎拓的特徵,紋飾外的器形效果也如秦量一樣是摹繪而成。「穎拓」已經沒有了「拓」的成分,但六舟是通過「畫」的方式來追求「拓」的效果,與黃士陵繪製的彝器全形樣貌有明顯的差異。
(四)繪圖分拓、剪紙裝裱
關於這一方式在陳介祺《陳簠齋筆記附手札》中記載:
作圖之法,以得其器之中之尺寸為主。以細竹筋絲或銅細絲穿於木片中,使其絲端抵器,則其尺寸可準……他人則以意繪,以紙背剪擬而已。
在傳拓之前,陳介祺首先繪製出比例準確、結構合理的器物圖。在繪製器物圖時,有時也會藉助西洋的照相法。陳氏《簠齋傳古別錄》又記:「以紙褙挖出,後有花紋耳足者,拓出補綴,多者去之適合。」具體來說,就是繪圖後分別拓出器物的花紋、耳、足鐙局部的位置,然後拼合成器物全形圖。——摘自趙陽《馬起鳳與早期全形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