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進化,繼達爾文以後的進化研究

2020-11-28 春梅講科學

達爾文之後, 幾乎所有高水平的生物學家均承認進化是事實, 並且認可自然選擇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必要理論。但是, 追溯到18世紀或更早期, 獲得性遺傳則被認為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另一個可能性。獲得性遺傳曾被達爾文認為是進化中的一個極重要的輔助性因素。達爾文還指出, 獲得性遺傳是一個可以反證的假說。獲得性遺傳假說進入本世紀 後, 還得到過若干生物學者的支持, 可是經反證, 獲得性遺傳在今日的進化論領域裡已成為完全不值得評價的事件了。遺傳變異的真正根據和本質以及和進化之間的相互關係, 實際上在1900年 (並非是常說的1866年) 之前是沒有搞清楚的。

1900年到現在已過去82個春秋。 人們對遺傳現象的理解變得明確和更為詳細了, 可事情也變得更加複雜起來。今日遺傳學由於和生物化學的進步相輔相成, 從而它較之生物科學中的其他領域擁有更多的研究者。

對進化論而言, 遺傳學的開頭是並不怎麼好的 。構築遺傳學基礎的學者之一的德弗裡斯用拉馬克月見草做試驗材料。通過拉馬克月見草雜交突然產生出若干與親代顯著不同的子孫。德弗裡斯和當時的其他幾位遺傳學家便做出這樣結論: 正是這樣的突變才是導致生物進化的本質原因, 而自然選擇對於進化幾乎是或完全是沒有作用的。可是後來逐漸搞清楚了拉馬克月見草屬於例外的情況, 在其身上所出現的突變與進化倒是幾乎或完全沒有關係的。其後, 在20世紀裡, 遺傳學證明了生物體的遺傳性狀, 即使不是全部也是絕大部分, 是由配子中的各種單位所控制, 並可傳遞給下一代。這種單位稱之為基因。起初, 基因是假設性的, 後來通過其表達出的結果而得以確認。

若干年間, 人們了解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狀排列, 通常存在於配子和通過分裂而增殖的單細胞生物中。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即幾乎所有的動植物中, 雌性配子與雄性配子相結合而成為合子。合子具有兩套具有配對性,但自然並非完全相同的染色體。如今基因已經不是假想的東西, 乃是可以進行化學分析的染色體的部分。存在並非完全同一的兩套染色體一事, 是有性生殖生物經常發生變異的一個根本原因。

對於已詳細了解的遺傳現象, 我今天一概不涉及。而只想講一個問題。使群體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證明並能搞清楚的有若干原因, 例如, 染色體上承載基因的部位發生種種的重新排列以及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等。這裡我特別想講的是基因的點突變問題。所謂點突變僅是一個原子為另一個原子置換的微細變化。

在把遺傳學和進化結合起來方面, 特別是以下三點重要。第一, 一個基因僅控制一個性狀是很稀少的, 相反, 一個性狀僅由一個基因控制也是很稀少的事。第二, 某個基因並非直接關係到性狀的表達, 而是規範其他基因的性狀表達, 特別是由於情況之不同, 對其他基因的影響則可有可無。第三, 某個基因或染色體的某個部分對於性狀表達既沒有直接的也沒有間接的影響。

這樣一來, 生物體的體質在解剖學上以及在功能上的特性, 就可認為是在與遺傳機制和別的因素——幾乎為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而進化。但是, 基因組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體質發生著進化。關於這一點, 時下還處於各式各樣議論的當口, 似乎還未充分理解。今日進化論之基礎是由基本的達爾文學說要素與增長著的遺傳學綜合而成, 並且開始了生物學諸多相關領域向綜合進來的方向發展。現在非常多的遺傳學家和其他領域的生物學家與綜合進化發生了關係, 可是其最初期權威性創造性研究, 由已故的杜布贊斯基和當下還非常活躍於學界的賴特兩人所做的貢獻為最大。 在1930、 1940年代中, 其他領域的進化論者陸續參與到進化綜合理論的形成。要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列舉出來, 則過多了些。但下面講到若干成果時, 還打算簡單地提提。來自其他領域的對綜合理論的貢獻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進化論的綜合理論本身一直在進化著, 大概還將進化著。

系統學者——主要是從事物種分化研究的人們——在形成以下三個概念方面做出了貢獻, 即異域性(allopatry) 、 鄰域性 (parapatry) 和同域性(sympatry) 。所謂異域性乃著眼於在地理上隔離得非常徹底的群體。領域性則著眼於棲息於別的群體附近的群體或兩個群體在鄰接的邊緣地帶有接觸, 但卻不能雜交的群體。同域性則著眼於棲息於同一地區的不同群體, 它們之間或正處在不能雜交的狀態或已經完全不能雜交了。上述這些概念,按照地理學及生態學的觀點, 是與物種的分化或起源有關的。奠基者原理或抽樣原理也是與系統學相關的概念。還有位於邊緣地帶的小群體或者與種的主要個體群隔離的小群體, 它們不具有該物種全部群體所具有的整個基因庫, 於是隔離以後的變異以及自然選擇則出現朝著與群體之主體有若干不同或完全不同的方向進行的傾向。

關於對生物如何進行分類的問題, 迄今還在激烈地爭論著。生物的進化, 以及進化意義上的系統發育分類學 , 儘管其知識還相當不完備, 可卻有悠久的歷史。然而, 其分類必然只能是人為的。關於這個問題, 我不打算在這裡討論。

古生物學對達爾文來說, 是生物進化的事實證據之一, 可是他在世時,古生物的材料很少, 曾使他感到困惑。而後化石的數量、 化石的種類以及關於其生存期間的知識增加得令人驚訝。化石的記錄大概永遠不能是完整的。就是說, 數不清數目的生物種不可能都化石化, 即使有的生物變成了化石, 但並未保存在發掘處或與研究相關聯的場所。儘管如此, 古生物學從達爾文以來由於進行徹底的調查研究, 積累起很多證明進化速度和進化方式的標本。

地質學家現今提供了高精度測定化石年代的方法, 特別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方法。精確的測定方法使進化速度的研究成為可能。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的生物種群進化速度不同, 相同 (或近緣) 的生物種群在不同的時代其進化速度也有很大的不同。還知道了生物所在的棲息環境或遷徙到的地點, 遭遇到生態學性的變化, 其進化速度顯著加快。而處於穩定且已很好適應的生物, 其變化速度在幾百萬年間也許實際上是零。在此兩極端之間, 有各種各樣的進化速度。

在這個領域, 最近的爭論是發生在 「穩定論」 或 「漸變論」 和「斷續平衡論」 之間的對比。 「穩定論」 認為跨越地質學上很長時期的變化是逐漸的、 緩慢的,「穩定論」 被認為是達爾文和綜合理論的主張。而 「斷續平衡論」 則從地質學上看, 認為是急速的進化與幾乎進化速度為零的不間斷的反覆。因而 「斷續平衡論」 被看成是個新理論。其實, 這原本是過去許多事例中的一種, 不過就是造了個新詞 , 把本是一系列的東西挑出兩個極端, 竟聲稱是革命的想法 。 「斷續平衡論」 不過是通過選出兩個極端而削除許多中間的實例 (case) 。達爾文至少注意到了這個事實, 對他而言只是沒有數量化的材料。作為古生物學對於綜合理論的貢獻, 在近於40年前就清楚地掌握了一系列各種情況並加以數量化 [辛普森1944年所著Tempo and Mode in Evolu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就闡明了一系列各種情況並加以數量化] 。生物地理學證明了達爾文所主張的進化是事實, 並成為論證自然選擇是闡明生物進化理論時的根據之一。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達爾文燕雀如今眾人皆知是達爾文學說的一個例證。進化的生物地理學是在達爾文之後, 由於生物學者和古生物學者雙方補充了許多觀察事實, 才作為一門逐漸複雜化且一部分數量化的學問發展起來。這個學問也被錯誤地分成兩派, 其中一方(極端派) 認為是新學說並誤用術語, 因而爭論至今。此極端派把新種的起源與分布稱之為 「vicariance」 , 因此而發生爭論。所謂 「vicariance」 , 其實質就是一個原來分布範圍很廣泛的物種由於某種隔離因素而分隔成兩部分。這個極端派學者將此現象比作 「分散」 (dispersal) 。 「分散」 即指某個特定物種在某特定地域裡起源以及從該地域遷徙出去或擴展開去。生物地理學也不存在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或辯證法的兩個分割。生物地理學上的這兩個事實現象以及起因於這兩者間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是明顯存在著的。而且, 這一點達爾文也是了解的, 雖然稍許欠缺嚴密性。達爾文以後的生物地理學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並一直做著詳細的記載。

達爾文以後發生的另一個事件, 當然是達爾文所完全不了解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 談談這件事也許是很適合做我這篇論說的結尾。那便是地質板塊構造學 (plate tectonics) 與大陸移動說。 大陸移動問題, 從前也有人作為假說提出來過, 也曾以不能認為是很認真的方式議論過。一般認為這是由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在他所提出的證據中, 很多受到懷疑, 其中一部分特別是古生物學的證據是完全錯誤的。可是在魏格納逝世若干年之後, 完全不同的證據和使用新發明的儀器證明了如下事項: 即地殼的大部分是由堅硬的板塊所形成, 該板塊在各不同的時代發生移動, 於是就成為板塊上承載著的大陸反覆發生周期性分離與合攏的原因。大陸的離合運動從各個方面正在對生物地理學產生著影響。從更加嚴密的意義上說, 地質板塊構造學與大陸移動說是在達爾文之後給進化學研究帶來的新要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生物進化論?生物又為什麼進化,達爾文早已給出答案
    文/瑤堇雲詩什麼是生物進化論?生物又為什麼進化,達爾文早已給出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怎麼來的吧,就是從古猿人一路進化而來的,一直到現在的人類,其中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間才完成,其過程是相當漫長和艱辛的,讓是生活著不過百年的人類自然是沒有什麼感覺,但要將這些進化的歷史扒出來探討一番,就會發現其中奧秘,當然啦,肯定不會所有人都能發現,這也是需要探討研究一番的。
  •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正確的,人類以後會進化成什麼模樣?
    達爾文進化論的正確性不是假設的,而是通過大量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線索佐證過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表述的是生物演化的整體進程,試圖揭示生物演變的外在和內在動力源泉,那就是在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的基礎上,形成了地球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整體變化趨勢。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科學與社會  兩種層面的進化論  從生物科學層面而言,從進化論提出之日起,雖然質疑一直不斷,最後的結局似乎是達爾文佔了上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此外,還包括自然選擇說與漸變論等,即物種是通過微小的優勢變異逐漸改進的。
  • 從達爾文到進化論
    說起恐龍讓我想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從進化論的起源、發展、衍生,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確定,究竟是何時開始有的人類、何時有的生物。人類的起源到底是該相信進化論還是神創論呢?科學家與哲學家的PK一直持續至今,最後……誰將取得勝利呢?
  • 達爾文誕辰:達爾文雀進化史研究成果發布
    達爾文雀是指一群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科科斯群島的近緣雀鳥物種,因為棲息地不同它們演化出了多樣化的喙和行為。烏普薩拉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闡明了這些雀鳥的進化史,並且鑑定了一個造成種內和種間鳥喙差異的基因。達爾文雀是適應性輻射的典型範例。大約兩百萬年以前,它們的共同祖先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達爾文雀形成了體型、喙形、鳴叫聲和進食行為不同的15個物種。體型和喙形的改變,允許不同達爾文雀利用不同的食物來源,比如昆蟲、種子、花蜜以及鬣蜥的血。
  • 進化學說的鼻祖,不是達爾文!竟然是他!
    各種各樣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長期以來就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即使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後的這一百多年,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仍沒有停止。科學的爭論促進人們更深入地研究,使得生物進化的理論不斷發展。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提出以後,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就連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在開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時,也還認為物種是不變的,而且都是神創造的。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它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百餘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著若干明顯的弱點:①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融合遺傳」假說之上的。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對不對,卻一直存在著爭議。現在一般人了解的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達爾文進化論,原始的達爾文進化論相當龐雜。達爾文進化學說大體包含兩部分內容,其一是達爾文繼承前人的進化學說中的部分內容(主要是布豐和拉馬克的某些觀點),其二是達爾文自己創造的理論(主要是自然選擇理論)和經過修改和發展的前人或同代人的某些概念(例如性狀分歧、種形成、絕滅和系統發育等)。達爾文學說形成於生物科學尚處在較低水平的19世紀中期,那時遺傳學尚未建立,生態學正在萌芽,細胞剛被發現。
  • 現代生物進化論的象徵 達爾文響徹2009
    特展包括圖片展和化石展兩個主要部分,其中圖片展包括達爾文與「貝格爾號」(小獵犬號)、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人類的進化、進化論的進化等主題,展出了80餘張反映達爾文生平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圖片,也包括對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具有重要影響的「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的大幅路線圖。化石展以「生物進化的化石實證」為主題,向觀眾推介了8種典型的過渡型生物的實體標本或骨骼化石。
  •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達爾文( 1809-1882年),出生在英國希羅普郡士魯茲巴利鎮一個富有的醫生家庭裡。他的祖父不僅是名醫,而且對生物的研究很有興趣,是一個早期的生物進化論者。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名醫,愛好裁培花木。這樣的家庭環境,對達爾文有著很深的影響。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喜愛自然科學,特別對動植物感到極大的興趣。1825年,達爾文的父親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研究原始社會史,沒有文字可憑,主要依賴古生物學、古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但從古代的一些神話和傳說中,也可能追溯出原始社會的某些情景。提出充分事實和理論來論證生物的進化並且取得勝利的,是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他創立進化論學說的時候,正是英國資本主義向外擴張時期,年青的達爾文,富有科學進取的精神。
  • 達爾文進化論漏洞百出?
    其實在「生物進化論」被提出之前的還有著一個生物「用進廢退」的理論,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其大意是說生物在新環境的影響下,生活的習性改變、為了適應環境生物的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並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
  • 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看看「快感爆炸」進化論吧
    人類是如何進化的?甚至可以進一步提出「生物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達爾文已經用進化論做出了解釋,那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今天我也來挑戰一下達爾文進化論,談談我對人類和生物進化的理解。
  • 劍橋研究人員最終證明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假設
    3 月 18 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生物人類學博士生 Laura van Holstein 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她發現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之前認為的更為重要。
  • 達爾文進化島最新版
    達爾文進化島最新版是一款全新的系列遊戲,在這款遊戲中,玩家需要通過不同怪物的收集,組合然後建立起最強大的戰隊,不同的怪物屬性技能不同,能夠帶給玩家出其不意的結果,通過你團隊怪物的不斷進化進行戰鬥和冒險,遊戲場面非常的炫酷,非常考驗玩家的策略能力和分析能力,喜歡的玩家不要錯過。
  • 達爾文進化論又被質疑,生物進化或是跳躍式而非漸進式?
    尤其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存在的種種謎團,即便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已經奠定了基礎,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它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人們正在不斷尋找新的解釋。據悉,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顯示,生物進化是循序漸進的,並且存在過渡物種,我們可以從各種生物的化石中找到線索。
  • 完善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美科學家解鳥喙形狀成因
    就像因蘋果落地啟發牛頓提出物理學定律一樣,鳴鳥對於達爾文提出進化生物理論具有同樣意義。1835年,達爾文在考察Galapagos島的時候,對於島上鳴鳥的喙具有多樣性的形狀和大小深感迷惑。正是這些適應性的變化,使達爾文提出了物種進化理論,即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如何產生世界物種多樣性的。 不過,達爾文卻未能在分子級水平上,探明鳥喙在發育初期是如何長成不同形狀的。據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報導,有兩個科學家小組最後破解了這一秘密。
  • 創造與進化 | 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底講些什麼?
    第一方面是記述達爾文觀察各種生物的現象,將自然界的生物從低等到高等進行分類。  第二方面是微觀進化論。根據他的觀察,他發現在一個物種之內,因著外界環境的不同和變化(如地理位置的變化、食物來源的不同、氣候的變化、人為的馴養、人工的雜交等),生物可以出現許多不同的變異,使生物界多採多姿,這就是所謂微觀進化論。這是達爾文根據他的觀察,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和事實。
  • 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又被推翻了?(上)
    實際上關於進化論的理解,我們接觸到的內容裡,有很多廣為流傳的錯誤,比如:生物的進化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這就是個典型的錯誤;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多少有一些誤解,或者是進化會讓生物越來越完善。這些內容大部分就是對生物最初的起源的分析,因為聖經裡對上帝6天造萬物及第7天休息這些寫得很詳細了。還有一部分就是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因為當時肯定是沒有人願意接受自己的祖先是一種野獸的,所以這些內容的手稿就沒寫在《物種起源》裡。
  • 進化風暴再次升級《達爾文進化島》今日公測
    萬千玩家翹首期盼,進化風暴再次升級!2017顛覆進化題材手遊《達爾文進化島》即將於5月19日全平臺公測,最新生物「寒域狐靈」亦將同步上線,更有豐富的特色活動慶祝公測!《達爾文進化島》作為一款生物進化題材遊戲,顛覆性地開創了細胞創造、生物融合等多種維度的進化模式。在遊戲中,玩家通過細胞創造、野外捕抓、傳奇信物合成等獲得生物,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和技能。在這個進化的世界中,有無數種的可能性,等著你一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