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慘啊,發現四顆新生兒系外行星,被主恆星超強X射線輻射烤焦!

2020-10-18 博科園

來自波茨坦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AIP)的科學家們,研究了年輕恆星V1298Tau和它四顆繞軌道運行的系外行星命運。結果顯示,這些新近誕生的行星,被其年輕恆星的強烈X射線輻射烤焦,導致這些行星的大氣層蒸發。最內軌道行星可能會蒸發到它們的巖石核心,這樣就沒有大氣層了。這些年輕的系外行星生活在一個高風險環境中:它們的母恆星會產生大量高能X射線輻射。

而這些輻射能量通常是太陽的1000到10000倍,這種X射線輻射可以加熱系外行星的大氣層,有時甚至會將它們煮沸。隨著時間的推移,系外行星大氣層蒸發了多少取決於行星的性質,其質量、密度,以及離恆星的距離有多近。但是這顆恆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數十億年來發生的事情呢?這是波茨坦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天文學家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最新發現圍繞年輕恆星V1298Tau的四行星系統,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完美試驗臺。

中心恆星的大小和太陽差不多,然而它只有大約2500萬年的歷史,比我們近50億歲的太陽年輕得多。它擁有兩顆距離較近的較小行星(大致有海王星大小),加上更遠的兩顆土星大小的行星。研究的主要作者Katja Poppenh?ger解釋說:用錢德拉太空望遠鏡觀察了這顆恆星的X射線光譜,以了解行星大氣受到的輻射強度有多大,最終確定了這四顆系外行星可能的命運。隨著恆星-行星系統年齡的增長,恆星的自轉速度會減慢。

自轉是恆星磁性和X射線發射的驅動力,因此較慢的自轉與較弱的X射線發射是齊頭並進。博士生、合著者蘿拉·凱澤(Laura Ketzer)說:系外行星的蒸發取決於這顆恆星在未來10億年裡是快速還是緩慢地旋轉,旋轉的速度越快,大氣損失就越少,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公開可用的代碼來計算行星如何隨時間演變。計算表明,如果恆星緩慢旋轉,系統最裡面的兩顆行星可能會完全失去氣體大氣,成為巖石核心,而最外層的行星將繼續是一個氣體巨星。

對於第三顆行星,這真的取決於它有多重,目前還不知道。用凌日技術測量系外行星的大小效果很好,但確定行星質量要困難得多。通過波茨坦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地面斯特拉望遠鏡的觀測更新了該系統的凌日屬性。對帶有行星的恆星進行X射線觀測,是了解系外大氣長期演化的關鍵拼圖。研究人員對未來幾年利用eROSITA進行X射線觀測的可能性感到特別興奮,將揭示數百顆系外行星宿主恆星的X射線特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ARC卓越重力波發現中心

研究發表期刊《arXiv》《天體物理學》

Cite: arXiv:2005.1021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然而已經成為地獄
    但是,人類對系外行星的認識其實不到30年,第一顆系外行星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不一般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太陽只是一顆十分普通的恆星,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光銀河系就有100億顆。可是對其他恆星上的行星研究卻十分的困難,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類才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1990年波蘭天文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它被命名為PSR B1257+12.當科家仔細研究這顆脈衝星的時候,發現了它的不尋常之處。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神秘行星擁有3顆太陽
    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
  • 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用X射線觀測到系外行星掩星
    前天,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人類首次通過X射線觀測到太陽系外的「日食」現象。這被稱為「掩星」,是發現系外行星的重要手段之一,意味著人類今後可能用X射線的強度變化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系外行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前提。美國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宇航局XMM牛頓望遠鏡,對距地球63光年的恆星HD189733進行觀測。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隨著人類發現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探測銀河系的真實範圍,以及探索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人類提出的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深刻。這是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0倍的系外行星WASP-18b,它距離地球約330光年,右下角是光學和x射線數據。
  • 22光年外的奇特系外行星:圍繞多達三顆恆星運行
    這顆系外行星同樣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中,距離地球大約22光年系外行星LTT 1445Ab是一顆巖石行星,比地球稍大一些,它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之中,圍繞其中質量最大的一顆恆星運行,距離地球大約22.5光年,每一次它從這顆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導致從地球上看去,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的下降,從而產生所謂「凌星」現象。
  • 了解即將退役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它曾發現2325顆系外行星!
    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有關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截止2018年7月1日,天文學家已確認了在2841顆恆星周圍存在的3797顆行星,這其中,2325顆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發現。而這些行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
  • 中美科學家或發現第一顆銀河系之外的系外行星
    左圖是M51漩渦星系的RGB疊加圖像,其瀰漫性輻射來自高溫氣體。「M51- ULS」位於一個新生星團的邊緣,洋紅色的圓圈標誌著其中X射線的位置。太陽系外存在很多行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數已達到上千顆。但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銀河系內,換句話說,銀河系之外「真正的」系外行星還未曾出現。
  • 880光年外行星遭X射線轟擊每秒蒸發500萬噸
    錢德拉的數據顯示它正遭受來自恆星的猛烈X射線轟炸,每秒有500多萬噸物質被蒸發消失  北京時間9月15日消息,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一顆近距離恆星正在不斷發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轟擊其旁側的一顆行星,這種輻射的強度要比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高上數十萬倍。
  • 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9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一個計算機模型類似發現的系外行星海王星明星不受重力影響,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些行星可能存在於消費光在黑洞的邊緣,大約10到30光年的黑洞,它的能量線有一個結構凍塵埃組成的尾巴。
  • 幼小的行星被它們的恆星「烤熟」了
    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這顆恆星導致它的四顆幼年行星蒸發,基本上會將它們灼烤得只剩下巖石內核。 這其中的原因與恆星隨著時間旋轉有關。隨著恆星的成長,它們的自轉也在逐步減慢,這會弱化它們磁性和X射線的發射。四顆行星的旋轉軌道圍繞著這顆年輕的恆星。其中靠內圈的兩顆行星體積與海王星接近,也就是是我們地球的四倍大。靠外圈的兩顆體積與土星接近,是地球的九倍。
  • 幼小的行星被它們的恆星「烤熟」了
    簡介:系外恆星V1298 Tau正處在躁動的青春期,強烈射電輻射炙烤著它尚不成熟的四顆行星,據預測靠內圈兩顆行星將最終失去大氣,外圍行星可能終稱為巨氣態行星。太陽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隨著恆星的成長,它們的自轉也在逐步減慢,這會弱化它們磁性和X射線的發射。四顆行星的旋轉軌道圍繞著這顆年輕的恆星。其中靠內圈的兩顆行星體積與海王星接近,也就是是我們地球的四倍大。靠外圈的兩顆體積與土星接近,是地球的九倍。
  • 2300萬光年之外,銀河系之外的第一顆系外行星被發現
    左圖是M51漩渦星系的RGB疊加圖像,其瀰漫性輻射來自高溫氣體。「M51- ULS」位於一個新生星團的邊緣,洋紅色的圓圈標誌著其中X射線的位置。太陽系外存在很多行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數已達到上千顆。但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銀河系內,換句話說,銀河系之外「真正的」系外行星還未曾出現。
  • 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渦狀星系RX J1131-1231中發現銀河系外行星M51-ULS-1b
    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這就是距離地球約30光年的紅矮星GJ3512,它的體積略大於太陽體積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系外行星質量幾乎是木星質量的一半,且每204天繞這顆紅矮星公轉一周。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來自系外行星磁場的射電信號  真正激起人們巨大好奇心的,是在1995年日內瓦大學的Micha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利用測量恆星視向速度變化的方法,在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行星的存在。從那時開始,人們利用各種方法,陸續發現了四千餘顆系外行星[3]。
  • 首次計算出:系外行星「熱木星」磁場,比木星強很多倍!
    其研究發現發表在2019年7月22日的《自然天文學》上。研究是第一次使用觀測到的信號來推導系外行星磁場強度,這些信號似乎來自恆星磁場和這顆緊密軌道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自1988年以來,已經發現了3000多個系外行星系統,其中包含4000多顆行星。許多這樣的恆星系統包括天文學家所稱的「熱木星」。
  • 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寓意是什麼?
    (原標題: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寓意是什麼?)近20年來,天文學家已發現了圍繞其他恆星旋轉的40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系統(exoplanet),其中有些行星與地球較為相似,可能適於地外生命的生存乃至文明的繁衍。各種類型的天體都需要有國際統一的名稱或編號以便於人們的辨認和研究。當新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天文學家給予其一個數字+字母構成的編號名稱,一般是在其母恆星編號後加b,c,d,e……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