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進杜仲葉、皮、材的綜合利用
賈正民
1 基於葉、皮、材兼用的杜仲栽培模式研究方法
1.1 試驗材料
在此次研究過程中,選擇某杜仲實驗基地,而試驗材料是以「華仲 1 號」杜仲良種兩年生嫁接苗為主進行造林。在試驗過程中設置 6 個處理地塊,包括 3 個單行栽培模式以及 3 個寬窄行栽培模式。每一個處理地塊的種植面積為 0.067hm 2 ,連續 6 年對杜仲的生長量以及產量進行測定和記錄。杜仲苗木定植之後,要在地面上留 2~3cm 的短杆平茬,這樣能夠保證單株生物量的一致性。在之後的每年 11 月下旬進入休眠期後進行採葉稱重,同時要在苗木地面上留 3~5cm 短杆平茬。[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1.2 試驗方法
在試驗過程中,對每一個地塊的杜仲都隨機抽取 100 株側枝,對側枝的高度、基莖、葉片數量、側枝葉測得幹質量、側枝樹皮的幹質量以及側枝木材的幹質量等指標進行測量。在當年生枝條中隨機抽樣 100 片成熟葉片,對葉長、葉寬以及單葉面積和單葉杆質量進行測量,在測量過程中採用的是可攜式葉面積測定儀,可以對葉面積進行準確測量。在稱重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是對每公頃地產葉量、產皮量以及葉片的產膠量和樹皮產膠量以及每公頃杜仲總產膠量、木材產量等指標進行測量和記錄。對葉片含膠量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按照平均值的 2%進行計算,而對杜仲皮的含膠量進行計算要按照平均值的 6%進行計算。
2 研究結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對杜仲葉片的影響
對杜仲葉片進行測量分析後,可以發現不同栽培模式下,杜仲葉片生物量存在一定差異。建園初期,杜仲的葉片比較小,單株葉片的數量不多。建園時間不斷增加,單株葉片的數量、大小以及質量都在不斷增加。而不同栽培模式中,T 1 地塊的單株葉片數量最多、葉片長度最長、單葉面積最大、單葉質量也最大。單株葉片的平均數量為每株 63.6 片;單株葉片的平均長度為 19.8cm;單株葉片的平均面積為 153.49cm 2 ;單株葉片質量平均為 1.74g 。
2.2 不同栽培模式對杜仲側枝的影響
在不同栽培模式中,杜仲側枝的生長指標也是隨著建園時間增加,側枝的高度以及基莖也隨之增加,但是在建園第五年,側枝的各項生長指標區域穩定。每一個栽培模式中,側枝的高度、基莖、側枝葉片質量以及側枝木材風乾質量、側枝皮的風乾質量之間都存在較大差異。T 1 地塊的杜仲側枝各項生長指標最高,側枝的平均高度為 218.8cm,側枝的基莖平均為 1.57cm,側枝木材的平均風乾質量為 155.6g,而側枝皮的平均風乾質量為 29.1g。這表明在對杜仲進行種植時,種植密度越小,側枝數量越少,會為單個側枝的生長提供更多養分,使單個側枝生長量增加。
2.3 不同栽培模式對杜仲經濟指標的影響
在杜仲建園初期,不同栽培模式的杜仲單位面積產葉量、產皮量、葉片的產膠量、樹皮產膠量以及總膠產量和總木材產量之間的差異比較小。而隨著建園時間的不斷延長,不同栽培模式下杜仲的各項經濟性狀指標值以及產量都在不斷增加,在建園第 5年後,各項經濟性狀指標值以及產量趨於穩定的狀態。而在不同栽培模式中,杜仲的產葉量、產皮量、葉片產膠量、樹皮產膠量、總產膠量以及總木材產量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在 6 個栽培模式中,T 6 栽培模式的杜仲各經濟形狀指標值以及產量的平均值最高。在前 6 年,T 6 地塊杜仲的平均產葉量為 11.08t/hm 2 ,平均產皮量為 3.02t/hm 2 ,平均葉片的產膠量為 0.22t/hm 2 ,平均樹皮產膠量為 0.18t/hm 2 ,平均總產膠量為 0.39t/hm 2 ,平均木材產量為16.19t/hm 2 。在 T 6 地塊建園第 6 年時,杜仲平均產葉量為 15.77t/hm 2 ,平均產皮量為 4.06t/hm 2 ,平均葉片的產膠量為 0.32t/hm 2 ,平均樹皮產膠量為 0.24t/hm 2 ,平均總產膠量為 0.56t/hm 2 ,平均木材產量為 22.01t/hm 2 。
3 討 論
對以葉、皮、材兼用的高密度杜仲栽培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利用寬窄行栽培模式,將寬行行距控制在 1m,窄行行距控制在 0.5m,株距 0.5m,每株留側枝 3~4 個左右,杜仲經濟性狀指標值相對較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杜仲栽培的經濟效益。因此,各地區對杜仲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要對杜仲葉、皮以及木材綜合開發利用作為目的新型培育方式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夠提高杜仲產品的附加值,降低在杜仲葉中對天然橡膠進行提取的成本,從而提高杜仲的經濟效益 。
杜仲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比較廣,種植空間廣闊,發展杜仲產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天然橡膠匱乏的問題。並且開展杜仲栽培工作,能夠加快杜仲中藥產業健康發展。高密度栽培模式中杜仲葉、以及葉片總產膠量都比較高。葉片以及樹皮的總產膠量能夠達到 0.56t/hm 2 ,與傳統杜仲栽培模式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杜仲葉本身的含膠量比較低,而杜仲橡膠原料提取成本比較高,因此,在杜仲栽培過程中,必須對杜仲葉以及杜仲皮進行綜合利用,消化多種原料成本,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杜仲栽培過程中提取天然橡膠原料的成本,提高杜仲葉、皮、材兼用栽培模式的綜合效益。
對杜仲進行綜合利用可以從以下方面出發:首先,將杜仲作為有機肥料進行應用,在人參園中使用杜仲葉粉,可以有效提高人參園中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以及組氨酸等多種胺基酸以及鐵、鋅、鈣等礦物元素,能夠有效提高園參的品質。其次,將杜仲葉作為天然飼料,可以改善家禽以及魚類的肉質以及品質,能夠有效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第三,在高密度種植杜仲的過程中,每年側枝平茬後,可以產生大量二級側枝木材,對這一部分木材進行充分應用能夠生產高質量活性炭木材。將木材粉碎後,也能夠作為食用菌的基料進行使用,生產功能性食用菌。因此,基於葉、皮、材兼用的高密度種植模式的杜仲栽培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的高密度栽培杜仲的投資以及收益過程中,建園前期栽植密度比較高,投資相對較大。高密度種植的杜仲產業量以及產膠量都比傳統栽培模式更高,但是總體收益水平相對較低,會影響投資收益率。因此,要重視杜仲栽培的後期管理工作,提高杜仲高密度葉用林的氣孔導度,降低栽培過程中胞間二氧化碳濃度。這樣才能夠提高杜仲群體的光合能力,防止杜仲食葉害蟲流行而影響杜仲的生物量。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對杜仲的葉、皮、材進行綜合利用,才能夠提高杜仲栽培的總體經濟效益,提升投資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