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口鎮航拍。邊富良 攝
浙江在線11月25日訊 在製造業普遍感受到寒意的季節裡,浙江一個面積僅僅106平方公裡的小鎮——店口,卻依然在上演著自己的傳奇:近5年來,店口工業總產值和新產品產值一直保持了穩步增長,今年三季度,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達15.77%。從沒有資源的閉塞小鎮,到迅速崛起的「金屬王國」,直至擁有海亮、盾安、萬安、露笑等8家境內外上市企業的「中國資本第一鎮」……
市場其實從來沒有奇蹟,在店口的走訪中,分明感受到的是店口人緊緊握住了創造「浙江製造」奇蹟的鑰匙——
「現在,萬安上市了,我仍然會遵循老父親一直堅持的思路——穩中取勝,通過對產品的升級,品質的提升,通過進行技術創新來爭取市場。」走進中國汽配業領軍企業浙江萬安集團,第二代掌門人陳鋒在侃侃而談公司的產品和戰略時表現了和他父親陳利祥一脈相承的堅持。回顧腳上沾著泥水起步的父輩們艱苦的創業史,他感慨地說:「那時候,他們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堅韌、堅持的精神。」
回首1970年9月的那一天,在諸暨店口新一農機修理廠,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簡陋平房裡,由於種種機緣巧合,一群敢闖敢拼的農民生產出了店口歷史上第一批銅螺絲。店口人與現代製造業的結緣就此展開。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此後幾十年,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幕在神州的開啟,沒有金屬銅資源的店口,以銅為原料,在這塊土地上,奇蹟般地矗立起了海亮、盾安、萬安、露笑等一批扛起「浙江製造」旗號的五金產業集群,讓世人為之震撼。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群店口人,他們從鄉村起步,當初,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投身製造業,初心只是單純地為了擺脫貧困,然而,要想在製造業江湖上立足,撐起一片天空,僅憑初心是不夠的。
正如陳鋒所言,他們身上有一份最執著的堅韌和堅持,這份堅韌和堅持是怎樣推動店口人不斷前行?這份堅韌和堅持是怎樣化作勇立潮頭的倔強和創新求精的匠心,才使得店口的「浙江製造」成為傳奇?
海亮——
持之以恆做精品
1989年,一個炎熱夏天的平常日子,一位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走進工商部門,領取了「諸暨市銅材廠」的營業執照,這個人就是馮海良。
近三十年過去了,當初的小工廠,已搖身一變,成了一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產業輻射有色金屬、地產建設、生態農業、基礎教育、環境保護、產業金融等多重領域。
正如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巖把「戒欺」牌子立於「胡慶餘堂」大堂上而宣之於世人一樣,在業界,也有一個類似的海亮「失信賠償」告示牌的故事在流傳。
2002年5月1日,海亮集團在公司的大門口豎起了這麼一塊牌子:尊敬的顧客,凡與本公司的各種經濟往來,我們嚴格按公司約定或者口頭承諾的時間支付款項,否則,我們將按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10倍給予賠償。
「剛開始,這個規矩是針對供應商的,現在包括我們內部的員工,還有客戶都是要遵守這種誠信。」海亮集團董事長曹建國坦言,制度實行至今,公司確實主動向客戶賠償過三次。「當時,客戶也很感動,都感嘆『還真有這麼一回事啊!』」
「『誠信』與『浙江製造』是緊密相連的關係。一方面,我們要真功實料,踏實做,一方面,還要對客戶坦誠,哪怕有些可能是我們現在做得不夠好的。」曹建國說,海亮就這樣扛起了「浙江製造」的大旗,「海亮的『海水淡化裝置用銅合金無縫管』就是按『浙江製造』的標準製作的。」研發這款產品,海亮耗時3年,最終,它被列入了「浙江製造」團體標準的名單。曹建國認為:「『浙江製造』的技術和產品,能代表浙江的水平,甚至也能代表世界的水平。」
盾安——
每個環節都值得創新
在盾安集團,以「創業、創造、創新」為主題的創新發展大會絕對是日復一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員工們最為期待,且為之振奮的盛典。80後的齊林喜,就在2012年盾安的創新大會上獲得過500萬元的創新大獎。
特立獨行、才思敏捷的齊林喜是集團的後起之秀。2012年,他自主研發並已投產的D還原與D氫化專利技術問世了,可使得多晶矽生產成本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每噸降低成本5萬元。那一年,集團給予齊林喜500萬元獎金的創新大獎,對其技術成就高度的肯定與衷心的感謝。
六年前,盾安集團第一次集結了各個子公司召開了首屆創新發展大會,設立了創新發展功勳獎,表彰那些在自身崗位上踏實鑽研、創新求索、精益求精的員工與團隊,打造屬於盾安的「企業英雄」。目前,第五屆創新發展大會正在積極籌備中,將有14個團隊和個人獲得重獎。
「我們的創新大會,不光是對產品、技術創新予以嘉獎,還包括對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獎勵。我們對每個環節都要求積極創新,今年的集團創新大會規模空前,就是要做個集團創新的總動員。」盾安集團這些年來堅守實業,董事局主席姚新義認為,做實業就要有情懷,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無論哪個環節都要發揚匠心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
世界首創的核級滿液式冷水機組、直接蒸髮式制冷機組、單級高速離心式鼓風機、首臺可抗九級地震的核級風冷機組、國內首臺套AP1000核電堆頂風機、超超臨界閥門、2兆瓦風力直驅電機……每一項國內外領先產品與技術都經歷了盾安人刻苦的鑽研與精益求精的打磨。
「如果問什麼是工匠精神,那還真得到我們的檢測、試驗的部門去看看。」姚新義說,「這幫人就是愛琢磨、會探索,一絲一毫都不放過,他們是盾安重要的競爭力。」
萬安——
唯獨不缺堅韌的匠心
陳鋒是名副其實的「創二代」,父親是店口第一批踏上五金探索之路的技術員,也是店口鎮人口中的「利祥師傅」——陳利祥。在陳鋒記憶中,童年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小五金的工廠,還有父親埋頭鑽研技術的身影。
從1973年的諸暨縣店口公社五金塑料廠,到1987年「萬安」商標正式註冊。陳利祥堅持用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的方式,駕馭他的「諾亞方舟」在汽車配件市場不斷開疆拓土。「在父親那個年代,資金、人才、軟硬體……他們什麼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堅韌、堅持的創業精神。」陳鋒說,「直到現在,我在萬安工作了15年,才真正體會到父親當時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的狀態,我們都想做好『萬安』。」
萬安一直走在技術追求的道路上,每件產品要求世界標準,每個技術要爭世界領先。萬安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利祥也一直堅持在技術和質量的第一線奔忙,比如親自到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極端地理和氣候下做道路測試,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陳利祥講起這段體驗是滿滿的自豪。
今年1月,厚冰封凍的中俄邊陲小城黑河,迎來了為期35天的萬安ABS、EBS性能匹配實驗。
十多年前,萬安與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啟動了聯合研發,從那時候開始,萬安便成了國內最早進入黑河進行高寒路試的零部件企業,每年從不間斷。
「對我感觸很大的是,零下四十度的寒冷天氣,我們七十歲高齡的清華大學夏群生教授,還要自己親自開車,連續十多年,跟隨萬安團隊,到黑河進行現場指導。」陳利祥感慨道,「黑河是汽車人的勵志之地。在黑河的試驗基地,不論國際品牌還是中國自主品牌、不管是整車還是零部件都是自己與自己在較勁,只有不斷地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對手。」
黑河較量不僅是產品性能,是研發團隊知識、智慧、毅力的較量,更是企業創新能力、綜合實力的較量。
露笑——
決不允許放棄
「可以寬容你們失敗,也會鼓勵你們成功,但決不允許你們放棄。」露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小均還能記起當年自己說這番話時堅韌、不可動搖的語氣。反反覆覆地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八年時間過去了,五六千萬的資金投入還是沒有看到絲毫的成效……在那一刻,露笑團隊研發人員再也堅持不住了。「當時我就這樣告訴我們的技術團隊,大家的士氣終於重新受到鼓舞了,最後我們也成功完成了研發。」
魯小均對於技術的創新既有自己的堅持,也有自己的膽識。雖然他沒上過正規的大學,但在店口人眼中,魯小均是一個「技術天才」,更是踐行了「大家來創新,黃銅變黃金」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使得公司一躍成為國內主要銅芯和鋁芯電磁線產品與技術服務提供商之一。
「就算是現在,我也會一起參與研發團隊的會議,而且我也喜歡和專家們探討技術。」已經年過60的魯小均在談起技術時還是眼睛發亮。
在露笑的展廳裡,我們見到了一根根細到比頭髮還細的銅線——超微漆包線,其直徑最細能做到0.01毫米,在200攝氏度的環境下不熔斷,被廣泛應用到手機、MP4、汽車電子點火器等領域。魯小均說,以前這根線都是日本、德國人做的,現在中國人也做出來了,打破了國際壟斷。
「我們做產品,就要做到行業最好的。」魯小均這樣說,也一直帶領著露笑集團這樣走。經過多年來公司團隊的努力與研發,目前,露笑的漆包線、藍寶石、電機產品都已邁入世界前列。他說露笑就是要做鳳凰一樣美麗的產品。
店口傳奇背後——
引導和服務之手
1970年之前,店口與「中國南方五金城」沒有任何淵源關係,這是個四面環山的封閉小鄉鎮。從一個叫陳茂炯的店口籍人士帶回來了一條含金量極高的信息——「辦小五金本少利大能掙錢」開始,當時的店口公社黨委書記來興餘為了帶領村裡人擺脫貧困,進行了一場工業試驗,徹底點亮了店口人的「五金夢」。
當五金加工普及到了店口每個村莊後,1977年春節,這位來書記以公社的名義,設宴招待回鄉的店口籍人士。這場「春節茶話會」來了160多個人,招待酒會場面蔚為壯觀。這場宴會如願以償地點燃了他們報答家鄉的熱情,從此,店口通向全國各地的人脈渠道被打開了。
從來書記開始,從家庭作坊到集體經濟,從民辦企業到股份制改造,到企業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店口鎮政府一直堅持了鼓勵、引導、搭建平臺的工作方式,支持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也幫助店口製造業抓住了每一個中國改革發展的機遇。
現任店口鎮黨委書記方維炯認為,「製造」的背後就是「智造」,是智慧。「海亮、盾安、萬安、露笑等老牌企業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靠的就是打磨產品質量與進行技術創新,每個集團都有相當強大的研發能力,這是他們成功的基礎,也是核心競爭力。」
為了給企業提供茁壯成長的土壤,店口鎮把握住「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龍頭引領、集群發展」的思路,通過階段性的引導,如出臺新能源、節能環保產品支持政策,出臺技術人才引進獎勵政策等,來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引。
「企業自身的發展我們從來不會去幹預,政府要做的是營造一個更好的基礎環境。比如提供良好的社保制度,優良的醫療、教育設施,便利的交通環境,為企業發展和引進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方維炯說。
四十多年過去了,店口鎮舉起了「浙江製造」的先鋒大旗,盾安的空調直動式電子膨脹閥、萬安的汽車電動真空泵等都打上了首批「浙江製造」標籤,以海亮、盾安、萬安、露笑等企業為龍頭,以傳統製造業為起點,不斷創新升級,並積極向環保、節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拓展,加強新興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店口傳奇正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