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的密度和結構有了新的想法

2020-12-05 中國荷都網

宇宙

本報北京5月6日電(記者張)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宇宙學家利用引力透鏡重新定義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和結構,從而「稱出」宇宙的總質量。這項成果屬於歐洲的「千平方米調查」計劃,相關報告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1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更準確地理解宇宙的「重量」。這種理解對天文學研究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物質和能量的平均密度被稱為宇宙密度參數,這也是標準宇宙模型的核心。然而,宇宙的質量很難測量,因為科學家不僅需要知道宇宙中恆星和星系的重量,還需要知道暗物質、塵埃雲甚至中性氫的質量,這些對我們來說仍然是神秘的。

這一次,包括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在內的團隊,對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和結構的研究有了新的見解。研究人員早些時候加入了歐洲的「1000平方度天空調查」項目,研究宇宙密度結構數據的差異。在一項新的分析中,研究結果包括額外的紅外數據,使得差異更加突出,這些差異可能表明宇宙學標準模型的缺陷。

這項新的研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來確定物質的密度和結構,並指出當宇宙中高質量的物體偏轉來自星系的光時,這些星系將以扭曲的形式出現,這與地球上的實際觀測位置不同。基於這種效應,科學家可以計算偏轉物體的質量,從而計算宇宙的總質量。

研究人員說,這個數據集是唯一一個基於引力透鏡效應的數據集,並且用額外的紅外數據進行了校準,這可能是與之前的普朗克聯盟研究數據存在較大偏差的原因。研究小組使用類似的校準方法來評估另一組數據集,結果與普朗克聯盟的結果大相逕庭。

這些顯著的偏差在科學家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是否意味著宇宙學標準模型是錯誤的?目前,需要更精確的材料密度和結構數據,相關研究可能在2020年啟動。

相關焦點

  • 宇宙學家對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和結構有了新的認知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的宇宙學家團隊對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和結構有了新的認知。幾年前,該團隊參與了一個研究聯合體,該研究聯合體指出了不同研究群體之間的數據差異。物質密度和結構確定的值因不同測量方法而不同。一項新的分析包括更多的紅外數據,使差異更加突出。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的怪癖是,形狀和圖案可以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找到:在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的形狀中可以看到金螺旋;靜脈的分形幾何體在閃電的分支中迴蕩。 在一項大膽的新試驗研究中,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利用定量分析比較了自然界中兩個最複雜的系統:人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網絡。
  • 「宇宙與人類」那些細思恐極的想法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關於宇宙的獨特理解,這些理解也許毫無科學依據,但在這個神秘的宇宙面前,「科學依據」有時候顯得暗淡無力。以下我節選了部分網友的想法(也有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果你有更獨特的「宇宙理論」,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我們分享,感謝。
  • 1960年代科學家預測人類未來:人口密度和過度社會活動的影響
    根據一位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曾做過相關研究的科學家的想法,小白鼠的烏託邦可能包括無限供應的食物、多層且隱蔽的公寓。這些都是動物行為和種群控制專家約翰·邦帕斯·卡爾宏John Bumpass Calhoun研究人口密度對其行為影響實驗的一部分。
  • 《萬古神帝》張若塵可以創造宇宙,關於量劫,我有了新的想法
    這是因為張若塵在模仿刻畫原宇宙的規則,自然也受到了原宇宙的限制,等到張若塵可以自創生命規則的時候,張若塵就可以永生了。看完最新的章節後,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張若塵修煉到極致可以在體內演化出一座宇宙,那麼現在的宇宙會不會位於一個修士的體內。或者說,每一個宇宙都是一位修煉出一品聖意的生靈創造出來的。宇宙之外,是另一個大千世界,有著無盡宇宙海和更加輝煌的文明。
  • 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 「纖維」宇宙結構假說:或許我們人類,處於宇宙「偏僻」的角落
    「纖維」宇宙結構假說:或許我們人類,處於宇宙「偏僻」的角落最早託勒密提出「地心說」時,人類認為自己腳下的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後來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還要被教會迫害,被抨擊為「異端邪說」。可是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也漸漸意識到了地球的渺小,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塵埃,甚至連太陽系,在宇宙中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存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銀河系中就有幾千億顆,更不要說宇宙中還有數萬億像銀河系這樣的恆星系了。
  • 科學家發現的宇宙長城有多厲害?橫跨100億光年,最大宇宙結構
    地球是一個行星,屬於太陽系,也屬於銀河系,現代天文學證明,我們的宇宙其實是永遠層次分明的結構分級的,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只能算是最小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也只是本星團中50個星系中比較大的一個,那麼在人類的探索中,宇宙中最大的物質結構有多大?
  • 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此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中,為何總顯得對火星情有獨鍾?
  • 探秘宇宙;銀河繫結構及神奇的平行宇宙
    20世紀50年代,一些物理學家在觀察量子的時候,發現每次觀察的量子狀態都不相同;而萬物皆由量子組成,既然每個量子(同一個時間點)都有不同的狀態,那麼宇宙有可能並不只是一個,而是由多個相似的宇宙組成。本人關於平行宇宙的腦洞;量子的不同狀態造就了平行宇宙,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應該即是物質又是意識的最基本單位;若平行宇宙本就存在,人的意識選擇宇宙;若是意識的選擇造就不同的平行宇宙,那就是意識創造宇宙,「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任何想法導致的行動都會創造一個宇宙?
  • 宇宙結構與人腦到底有多相似?
    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複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 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或許表明人類正陷於孤立無援的宇宙邊緣!
    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或許表明人類正陷於孤立無援的宇宙邊緣!隨著科學家們探索外星人的智慧生命,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很可能將人類困在孤獨和絕望的邊緣。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天文學的發展,哥白尼打破了地球中心說,說人類的心理是很受傷的。然而,隨著現代先進的天文臺變得越來越複雜,人類已經認識到我們剛好在直徑為100000光年的星系的第二螺旋臂之外,而且我們不在中心。更不用說我們的地球,甚至我們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中的4000億顆恆星之一。
  • 科學家:人類正處在宇宙最貧瘠的無人區,我們將孤立無援
    趣味探索訊 在很久以前,人類祖先以為腳下的土地就是世界中心,太陽、月亮及所有星星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轉動。然而,隨著天文學科的誕生,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探索,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這才發現地球是圓的,並且月亮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圍繞著太陽轉。
  • 大爆炸初期物質密度極高,為啥宇宙沒有坍縮成黑洞?
    在此之後,有兩個新的理論發展為愛因斯斯坦取代牛頓引力理論鋪平了道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簡單解:施瓦西度量第一個主要的理論是空間和時間的融合,以前被視為一個獨立的三維空間和一個線性的時間量,被統一在一個數學框架中,創造了一個四維的「時空」。
  • 是什麼決定了宇宙的結構?
    檢驗暴脹理論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弦論學家、宇宙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說:「宇宙結構的量子起源問題是科學中最有趣的問題之一。」他和其他研究者還沒得出一個定論,但新的研究工作會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希望——研究表明,從星系分布中獲得的信息有可能檢驗暴脹理論。
  • 如果沒有人類,宇宙還有意義嗎?事實上宇宙本就沒打算有人類!
    如果包括南半球的話,全天區夜空中大約有6000顆恆星能夠看到,當然現在的光害和霧霾比較重,能看到的估計就只剩下沒幾顆恆星了,但這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銀河系中就存在數千億顆恆星,而整個宇宙則存在數萬億個星系!
  • 如果沒有人類,宇宙還有意義嗎?事實上宇宙本就沒打算有人類
    如果包括南半球的話,全天區夜空中大約有6000顆恆星能夠看到,當然現在的光害和霧霾比較重,能看到的估計就只剩下沒幾顆恆星了,但這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銀河系中就存在數千億顆恆星,而整個宇宙則存在數萬億個星系!
  • 宇宙中最堅硬的東西,將地球同密度壓縮後半徑只有11米
    但與宇宙中最堅硬的東西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提,這個東西就是中子星。中子星是恆星末路的演化,是除了黑洞以外密度最大的星體,如果地球也坍縮成為中子星,半徑可能只有11米而已,可想而知其密度和硬度有多大了。註:由於人類對黑洞依舊未知(黑洞裡面是否有物質存在),所以目前已知的最堅硬物質就是中子星。
  • 宇宙之外是什麼?科學家提出3種觀點,或許和你的想法一樣!
    宇宙之外是什麼?科學家提出3種觀點,或許和你的想法一樣!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在2020年7月23日,中國的天問1號已發射,開啟對火星的探測任務。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就開始向外太空發射探測器,那麼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複製人類的想法嚴重違背道德,這是一輩子都不被允許的事情
    如今我們的發展比先前還要迅速,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由於我們的維度受到局限性,想要追求更多的物質或是精神上的快樂,科學家還是繼續探索我們的宇宙。人類其實探索還有一個目的,在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或是技術或是另外一個空間。我們渴求不死,長生不老,這樣我們就可以感受整個世界的變化。但是這怎麼可能,萬物終有一死,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的宇宙終有一天會毀滅,也會再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