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奮鬥者」號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完成任務順利出水後,海事隊員為三位潛航員舉行了澆水儀式,慶祝凱旋。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全長2550千米,平均寬70千米。大約形成6000萬年左右。海溝深可達6~11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這裡水壓高、黑暗、溫度低、環境相當惡劣。
雖然我國的深海探測器是第三個抵達馬裡亞納海溝的,但從技術上說,我國此次活動堪稱刷新人類深海探測的記錄。因為之前抵達馬裡亞納海溝的二者,僅僅是抵達,抵達之後無法進行任何活動,純粹是為了完成這個記錄。
我國的「奮鬥者」號抵達海溝之後,還在海底停留了6個小時,進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測科考活動,帶回了礦物、沉積層、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樣等珍貴樣本,並在深海中完成了和水上的通話。這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足以支撐萬米深海中的科考和通訊。
我們為什麼要探海?中國載人深潛「蛟龍」號首批潛航員、「載人深潛英雄」傅文韜認為:
深海探測,既是海洋資源勘探、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環境保護的需要。作為深海探測的重要一環,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海洋強國的建設,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不在陸」。我們特此摘出《海洋強國的脊梁》內容,以饗讀者:
強國的通道:角力南海
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曾經說過,只有當一個國家要成為海洋國家的時候,海洋地緣政治才會變得重要起來。
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地緣政治出現了新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已經從陸地轉向海洋,對外貿易、海上運輸、通道 安全、海上資源開發、海洋爭端化解等,都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歐航線上,「中遠荷蘭」號目前航經的南海海域,在美國等域外國家的幹涉下,已經淪為海洋地緣政治博弈的角力場。南海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一個重要通道。美國、日本、印度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分飾不同角色,但目的只有一個:爭奪在本地區的控制權和海洋利益。
海洋自古就是必爭之地,也是一個國家走向世界巔峰的重要路徑。縱觀最近500年的世界強國發展之路,可以發現,誰主導海洋,誰就控制了國際貿易,從而主導世界。
中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需要提高國民海洋興國的思想意識,了解中國目前面臨的海洋地緣政治現實,要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目標,妥善處理與周邊國家的海洋(島礁)分歧與矛盾,為中國實現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轉變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
回顧世界歷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源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依靠的是開闢新航路、發現新大陸,全球性物資流通和掠奪性貿易。隨後,「海上馬車夫」荷蘭和「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興起,則得益於海洋戰略的實施和全球貿易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佔據一超獨霸的地位,迅速崛起,海洋興國的思想也無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忽視了海權,錯失了發展和崛起的機遇。
在目前多極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國不能再忽視海洋了,必須突破陸權強國的思想桎梏,依海富國,以海強國,用陸權和海權兩條腿走路,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民國時期,海南島被稱為瓊州。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提出,瓊州位於中國最南端,「為大西洋艦隊所必經之路,南洋之門戶」,並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佔優勝」。
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資源相對短缺,要發展經濟,必須進口大量資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等。與此同時,中國又是世界的製造業中心,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部資源的高度依賴和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促成了中國的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貿易產生附加值,海洋則是產生附加值的中介。近代以來,世界貿易越來越依賴海洋運輸。在所有的對外貿易中,有超過90% 是全部或部分通過海運完成的。「海上絲綢之路」 航線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近年來,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圍繞海洋展開的國際競爭與博弈也日益激烈。這種博弈不僅體現在掌控重要和關鍵的國際航道,搶佔對公海資源的開發權與利用權,爭奪對海洋的控制權,還體現在海平面以下,包括給洋底繪圖和搶奪水下地物的命名權等。
南海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美國在南海的攪局,給南海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帶來了變數,給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帶來了挑戰。
強國通道:地緣現實與美國變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但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海洋地緣政治環境。南海這片廣闊的海域正淪為域外國家攪局亞太、進行海洋地緣博弈的一個角力場。
南海不僅關乎中國的主權問題,也是中國的「海上生命線」。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在其著作《通往大國之路: 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中認為,中國很難通過向東海挺進成為海洋國家,因為日本是繞不過去的坎兒,中國成為海洋國家的唯一希望在南海。一旦失去南海,中國的海洋地緣優勢將不復存在,會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內陸國家。
印度洋位於中國西南,一直被印度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印度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國內強硬派一直視中國為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印度絕不會心甘情願地允許把印度洋變成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通道。
因此,在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格局中,南海佔據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包括動用軍事力量大秀肌肉在內的美國力量的介入,給南海及周邊地區的局勢增添了無窮變量,也使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局勢趨於惡化。如何應對美國的介入,妥善處理中美關係,成為中國南海地緣政治的核心議題之一。
早在201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就在越南宣布美國對南海問題的關切,並提出了南海問題和美國國家利益的相關性。隨後,美國派航母訪問越南等一系列針對中國南海問題的舉動,不斷挑動中國的神經。
川普就任總統以後,面對美國國力的衰退,為確保其搖搖欲墜的霸主地位,採取了全面收縮戰略,屢屢「退群」「甩鍋」,無視並不斷放棄其作為大國應為國際社會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斷向中國施壓。毋庸置疑,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將加劇中國海洋地緣政治格局的複雜性。
從趨勢上看,儘管面臨阻力,但只要中國保持國內局勢持續穩定,中國的崛起將勢不可擋,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 倡議的推進,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引發 了共鳴,並激起了這些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熱情。
維護海洋權益,妥善處理周邊分歧
16世紀以來,世界海洋秩序都是由西方強國主導的,在近500年的角逐中,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相繼脫穎而出,先後成為海上霸主,並主導世界海洋秩序。這種以追求財富、爭奪海上霸權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海洋秩序,有鮮明的強權政治特徵。中國的海洋強國之路,需要借鑑其他海洋強國的成長經驗,當然不是重複其他國家成為海洋國家的路徑,更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而是要在堅定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基礎上, 尋求與相關國家的利益匯合點,推動各國共享海洋。
中國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也絕不放棄正當權益,更不會犧牲國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身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自 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南海爭端涉及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以及域外大國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問題上,中國長期以來堅守底線不退步,尤其是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宣示,即「主權屬我」不曾改變。
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這是有歷史依據的。中國是最早發現、開發和經營南海諸島的國家。漢武帝統一南越,設九郡直屬中央管轄,為中國發展南海航運業奠定了歷史基礎,並開闢了中國大陸經南海至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開始利用南海。
目前,針對在南海島礁問題上存在的爭議和分歧,中國 倡導「擱置爭議」,秉持「雙軌並行」思路,即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和平方式協商解決,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由中國和東協國家攜手共同維護。
在不放棄主權又尊重現實的情況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合作的道路,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的解決原則,在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過程中主張並推動構建和諧海洋。建設海洋強國,要在構建和諧海洋的環境中實現,要妥善處理與海上鄰國的分歧和矛盾,實現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
當前,最重要的是以鬥爭求和平,在競爭中謀合作,將美國這一域外最大的變量變得可控。同時,要在「主權屬我、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之下,提高自身的海洋科技水平,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大對相關海域的開發力度,在與周邊國家推進互利友好合作的同時,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爭取主導權和主動權。
相關閱讀
《海洋強國的脊梁》
閆亮 著
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