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欲如又去浦陽江找蟲子了。
作為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省內治水方面的專家,找蟲子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但這一次是受記者所託。
2020年12月22日清晨,我們一行來到浦陽江上遊的通濟橋水庫,這是浦江縣最大的飲用水源保護地。5平方公裡的湖面,碧綠的湖水波光粼粼,在冬日陽光下閃爍著點點金光。
出發前,李欲如向記者說起這次尋訪的目標——EPT昆蟲。EPT昆蟲是蜉蝣、石蠅和石蛾三類水生昆蟲的統稱(EPT縮寫名稱取自三者所屬目級的拉丁學名:蜉蝣目Ephemeroptera、石蠅所屬的襀翅目Phecoptera和石蛾所屬的毛翅目Trichoptera)。這些昆蟲的幼體都生活在清澈潔淨的水流中,遇到水汙染便無法存活,因而特別適合作為水質監測與評價的對象,也因此獲得了水質指標生物「三巨頭」的美名。
水裡蟲子越多,說明水質越好,在記者看來,倒是一件新鮮事。
我們隨李欲如乘坐快艇來到湖中心取樣。李欲如從隨行的裝備中取出採水器、浮遊生物網、凝固液等,與幾位同行的年輕調查員開始進行水生生物調查取樣。
他們先是用採水器分別在湖底、湖中、湖面取樣,然後用孔徑非常小的浮遊生物網進行過濾,再加入藥劑搖勻保存,最後分批存入一個個標本瓶。
半小時後,水樣提取全部完成。「奇怪了,怎麼一隻昆蟲都沒見到?」記者有些費解。
「比如蜉蝣,成蟲僅有一天或數天的生命,交配後就落入水中飄然而逝,所以我們要找的是EPT昆蟲的蟲卵。」一手扶著船頭的欄杆,李欲如笑著說,這些蟲卵需要用實驗室的顯微鏡才能觀察到,肉眼是找不到的。
那麼,浦陽江存在EPT昆蟲嗎?早在幾個月前,李欲如就有了答案。
2020年7月,浦江縣啟動了一項浦陽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受託方正是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次意外的收穫。」李欲如說,他們在水生昆蟲調查中,意外發現了四節蜉、扁蜉、微動蜉、高翔蜉和短脈石紋蛾。
這些昆蟲是什麼來頭?記者專門請教了杭師大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李文兵。他說,這些昆蟲分別屬於EPT昆蟲,具有很低的耐汙值,只在水質清潔的水域出現。
這是一種偶然嗎?同記者一起找蟲子的還有金華市生態環境局浦江分局副局長張純鋼,也有同樣的疑慮。
浦陽江是浦江的母親河,河流穿城而過。曾經,受水晶加工業影響,蕩漾碧波被廢水吞噬,全縣出現了數百條「牛奶河」「垃圾河」和「黑臭河」,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6年全省倒數第一。
自「五水共治」開始,浦江大力整治水生態環境,經過幾年的城鎮汙水截汙納管、工業汙染防治、農業面源控制、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諸多整治行動,浦陽江區域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一旦這條河流經過主城區,穿過最密集的商業區、工業區,水質是否還能如初?」張純鋼把疑慮告訴了李欲如。
「當時做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我們也考慮到了,同步還對浦陽江中遊的三江口斷面和下遊的上仙屋斷面進行了取樣,都發現了EPT昆蟲,只是數量不同。」李欲如說,這說明整條浦陽江的水質均保持在一定水平。
「EPT昆蟲只是我們做調查時的意外收穫,其實還有更多指標代表著浦陽江水體的生態環境質量。」李欲如解釋說,溶解氧含量是水生生物多樣性不可缺少的條件,浦陽江的溶解氧平均達到了7.3mg/L,非常適合魚類、藻類以及浮遊生物等生存。
從pH值、氨氮等理化指標,到以EPT昆蟲為代表的生物指標,浦陽江治水正在進入新的階段。這兩年,省生態環境廳確定浦陽江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試點,浦江就將生態修復作為治水中的重點,進一步完善河湖生態系統,增加河流生態環境容量。「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只是對前期治水成效的一次『摸底』,未來我們還考慮在浦陽江上建立EPT昆蟲的水域增加監測點位,以便及時了解浦陽江水質和水生態的變化情況。」張純鋼說,「十四五」期間,浦江將把浦陽江生態緩衝帶修復擺在重要位置,恢復生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數日之後,記者接到了李欲如的電話,通過顯微鏡觀察,取樣中的EPT昆蟲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