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孺(1934年—2005年),國際著名數理統計學家
一個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的精力,多大的能量呢?他寫了130多篇論文,十餘本專著、教科書以及科普讀物,他榮獲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是陳希孺,這些是他一生的成就、偉績,代表了這位中科院院士拳拳的敬業意,愛國情。
1934年2月11日,陳希孺出生於湖南省望城縣的一個農民家庭。陳希孺的父親接受過學校教育,家中有很多中國傳統典籍。小時候不好動的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家中的藏書。1946年,陳希孺考入長沙城內的長郡中學,後來轉入了湖南省第一中學學習。1952年秋天,陳希孺考入湖南大學數學系,後來因為全國院系調整,又轉入了武漢大學數學系。
陳希孺一生致力於我國的數理統計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 帶領國內統計學界學者作出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工作,為我國培養數理統計學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希孺從事數理統計教學和研究四十餘年,研究領域主要為線性模型、U統計量、參數估計與非參數密度、回歸統計和判據等數理統計學若干分支,並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他對線性統計模型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相當圓滿地解決了一般損失函數下M估計的強、弱相合問題。他在非參數計量,特別是極重要的U統計量的研究中獲得U統計量分布的非一致收斂速度,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被90年代國際上幾本專著和美國統計科學大百科全書所引述。此外,在參數估計這個基本分支中,陳希孺解決了國際統計學界當時致力攻關的一些問題,包括定出了重要的正態分布兩參數在一般損失下的序貫Minimax估計,否定了關於某種區間估計存在條件的一個公開猜測,並提出了正確解等,他還在非參數回歸、密度估計與判別中做出了一系列優秀成果。
在人才培養和統計隊伍的建設方面,陳希孺也付出了很多心血。1983年5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為我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18名博士舉行學位授予儀式,其中趙林城、白志東、蘇淳三人是陳希孺一手培養的。他先後帶出了15名統計學博士。他還帶領、培養和聯繫了一批人投入科研工作。當年的那些莘莘學子,如今大多數已經碩果纍纍,成為學科帶頭人,一些人還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
[責編:朱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