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5年10月15日,經過建設大軍2年零1個月的艱苦奮戰,萬裡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橋梁——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社論《偉大的理想實現了》,向全國人民宣告了這條讓人心情澎湃的消息。
武漢長江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面高80米,上層為公路橋,寬20.25米,可並列行駛四輛汽車,相當於雙向四車道。下層為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三孔,共八墩九孔。每孔跨度達到了128米,使得萬噸巨輪全年航行無憂。
武漢長江大橋的開通,將京漢鐵路和武廣鐵路緊緊相連,變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時值今天,儘管武漢已經先後修建了多座長江大橋,但武漢長江大橋依然在武漢人的心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許多外地遊客來到武漢長江大橋參觀時發現,在大橋上穿梭不息的車流、人流中,有一群英姿颯爽的武警哨兵,晝夜巡邏在大橋上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麼,武漢長江大橋為什麼會有武警哨兵站崗、執勤呢?
這是因為,武漢長江大橋太重要了,屬於國A級戰略設施。
一、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萬裡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橋梁。它是一座公路和鐵路兩用橋。在大橋的上層,是武漢這座城市的重要主幹道:長江大道。在大橋的下層,是貫穿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幹線:京廣鐵路。京廣鐵路呈南北走向,將中國經濟最活躍的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中國途徑省會城市最多、連接其它線路最多、運輸最繁忙的幹線鐵路。
此外,滔滔長江水浩浩蕩蕩地從武漢長江大橋下面流過。從武漢到上海,被稱為萬裡長江的「黃金水道」,極具經濟和社會價值。
二、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於1955年。那時候,離新中國成立才6個年頭。新中國還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國外形勢,國防威脅還沒有解除。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必須防止敵對勢力進行破壞、炸橋。
因此,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在大橋的南北兩端各設立了一座橋頭堡,上層公路與下層鐵路橋面設置了2個哨崗,是武漢現有長江大橋中唯一擁有橋頭堡和哨崗的跨江大橋。大橋專門設置了一支守橋部隊。這支守橋部隊由解放軍組成。在大橋上,由哨兵24小時守崗、巡邏,每崗2小時,每天12班。守橋部隊無論嚴寒酷暑,全年都沒有休息的時候。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形勢有了極大的好轉。敵對勢力進行破壞、炸橋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了。於是,從1969年(一說1982年)開始,武漢長江大橋的站崗、執勤任務,不再由解放軍來完成,改成了武警部隊。當時,武漢市武警十六中隊、十七中隊分別守護著武漢長江大橋的南北兩端,被稱為「守橋中隊」。
武漢是中國「四大火爐」城市之一,每到夏季,氣候異常炎熱,氣溫經常在35攝氏度以上。武漢長江大橋上沒有任何遮陽降溫設施,完全暴露在太陽的照曬之中,橋面又是黑色瀝青鋪成,使得橋面的溫度很容易就上升到40攝氏度以上。而到了冬季,武漢長江大橋上江風勁吹,寒冷刺骨。守橋中隊的武警戰士們,不管是高溫還是苦寒,都必須保持站立的姿勢,紋絲不動地,長達2小時。毫無疑問,這需要武警戰士們保持著異乎常人的意志力。
在武漢長江大橋上,有一座碑,上面寫著「萬裡長江第一橋,我來站崗我自豪」。這是守橋中隊的自勉。他們也自豪地說:「生命裡有了守『第一橋』的歷史,青春中有了一段『保駕護航』的篇章,一輩子都不後悔。」
守橋中隊還有自己的隊歌,裡面唱道:「愛比江水深,情比江水長,我們守護在長江大橋上,多少風雨多少寒暑,赤誠刻在我們的哨位上……」
願這首充滿深情的隊歌,永遠地飄蕩在武漢長江大橋的上空,守護著國家的尊嚴,守衛著城市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