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前段時間,「明星健康寶照片被洩露」引起了軒然大波。健康寶是疫情期間,北京地區用來管理人民信息的健康APP,為了保證信息的正確性,需要使用者上傳本人照片。
這本無可厚非,畢竟疫情面前,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都有配合管理的義務。
但沒想到的是,疫情還沒有過去,這些信息卻被堂而皇之地公開叫賣,包括本人的照片和身份證號碼等隱私。
據悉,在一些代拍群裡,2元就能買到70位藝人的健康寶照片,1元就能買到1000多位藝人的身份證號碼。王一博、楊冪、王源等頂流明星的私照,一時間成為人們玩笑取樂的談資。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的確需要捨棄一些個人隱私換取名利,但總歸有個底線,否則人人都可以隨意窺探別人的隱私,那這個世界還能正常運行嗎?過猶不及是古往今來的規律。
明星健康寶照片洩露已經不是今年發生的第一起個人隱私被拿來娛樂謀利的事件了。造謠杭州女士出軌外賣員、成都感染新冠女孩被人肉,這一件又一件事不由令人反思,世界究竟怎麼了?
其實這些事皆源於人們心中的窺私慾,「窺私慾」人人都有,是人性使然,無所謂好壞善惡。
弗洛伊德認為,窺私慾來源於「本我」的衝動,當我們窺探到他人的隱私時,會收穫一種快感。
但同時,窺私慾也是不被社會允許的,即受到「超我」的限制,人性就是這樣,你越不想讓他了解什麼,他越好奇,獲取信息後得到的快感就越強烈。
事實上,所有人都具有一定的窺私慾,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某面牆上有一個可以看到另外一邊的孔,大部分人都會忍不住去看一眼;再比如你看到某個人從牆上掉下來了,通常情況下都會跑過去看一眼發生了什麼。
那些因為對別人正在發生什麼而產生的好奇欲望都可以稱之為窺私慾,我們在馬路上對行人的打量,網絡空間裡對別人帳號的瀏覽,都是不同程度的窺私。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窺私慾對個體來說是危險的,它會讓個人隱私時刻處在被曝光的危險邊緣;但從另一方面講,「窺私慾」承載了部分的社會監督功能。
例如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很快就會被大眾知道,若此人執迷不悟,很可能就會面臨社會性死亡。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社會的秩序。
但還是那句話,物極必反,有些東西應該適可而止,窺私如果沒有底線,將沒有人能夠絕對安全,群體的窺私慾應該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但從實際出發,窺私慾其實非常難控制,法律法規很難界定,只能依靠個人覺悟以及道德約束。
在這一事件中,楊冪、王一博等人的隱私被曝光,當事人肯定會不爽,但對他們來說也很難權衡,因為他們也是依靠別人的好奇,才在娛樂圈存活下來。
娛樂圈通過販賣明星私生活來換取關注,早就是見慣不怪的常規操作了。
例如近幾年的真人秀節目,《我們戀愛吧》、《妻子的浪漫旅行》、《花兒與少年》等等,看起來似乎形式各異,但核心就一點:將明星的生活暴露給觀眾看。
正如美國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所言:「隱私對今天的人們而言,已經變成了一種可以用來消費的產品,不再具有過去的莊嚴和尊重。」
很多通過屏幕偷窺別人生活的人,因為付過費,所以道德愧疚感會降得極低,甚至沒有。
有位男同學去日本旅遊,路過一家影碟店的門口,順道買了一張精美的光碟,回家卻發現將近30分鐘的片子裡,只有一個少女在拖地。
鏡頭的前10分鐘,是從各個角度拍攝少女拖地的場景,後20分鐘則是以仰拍的視角來展現,少女在拖地的過程中,裙底的各種狀態。
無論這部影碟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內容是什麼,由於這位男生付過費,所以他不會有偷窺別人私生活的負罪感。因此,窺私慾是無法被杜絕的,我們只能另闢蹊徑。
大眾必須明白,適度窺私能夠促使我們通過別人的生活故事,來完善自己的社會關係和生活,但請分清楚主次,如果把窺視別人的生活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終究作繭自縛。
弗洛伊德說:人類最大的秘密便是——人最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的事情總是驚人的相似。
克制自己的窺私慾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寬容。事實上,你偷窺到的那些事物並沒有多特殊,只是其他人的一些正常生活片段而已。
有研究顯示,那些習慣於偷窺別人的人往往比較自卑,自己的人生一事無成,只能通過窺探別人的生活,刺激自己的神經,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如果有時間不妨去修煉自身能力,去看書、運動、遠足探索世界,難道不比偷窺別人的生活更加有意思嗎?
人大腦裡的大部分信息是沒有用的,不能帶給你真正的成長和快樂,只是突然佔據著大腦空間,比如明星八卦。
我們應該感受真正的生活,逐漸學會思考分辨,哪些東西是真正值得付出時間、精力去在意的,哪些應該放棄,不要過多消耗自己的生命。人生短短幾十載,你要好好專注於自己。
就算這個世界不能停止八卦,人和人之間不能停止惡意揣測,也希望你不要做一個八卦的搬運工,而是做八卦的生產者,如果每個人都能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窺私慾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