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講話與私慾滿足與精神病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當一個人掌握可以講話的權力,越獲得滿足就越膨脹出需要被滿足的欲望,從而就越想講話,而越想講話就越會趨向於胡言亂語。

作者:顧則徐(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獨立學者)

我1980年考大學時,要在考前先填寫志願,5個全國重點大學,5個非全國重點大學,一共10個志願。那時候大學數量少,對於身在上海的考生來說,那時候連北京也不很願意去,更不用說選擇地處二、三線地區的學校了,所以填寫志願時候有一個頗傷腦筋的事情,那就是填不滿10個卻又按要求不得不填滿,於是,只能是填了幾個真想去的學校後就再胡亂填幾個湊數。我的第10志願是上海師院(1985年後改稱上海師大),就完全屬於湊數填寫上的,但不想恰恰就被上海師院錄取了。那時候,錄取了不去還不行,不去就不會再有任何升學的機會,於是,就只能扛了被子去報到。

到學校報到之後,同學之間互相一問高考分數,頓時炸開了鍋。我這一屆的上海師院新生開學典禮,是在底下新生一片噓聲中開始並結束的。為什麼呢?原來我們這些學生的高考分數大多屬於應該進全國重點大學的,由於當時大學畢業是國家分配,全國重點大學畢業就是全國分配,據說當時上海市的什麼領導突發異想,不願意人才流失到外地去,就把凡是填寫了上海師院的人都收到上海師院,這樣畢業後就可以分配在上海地區。然而,跟我一樣,絕大多數人填寫上海師院這個志願不過是湊數,並不想將來當中學老師。我們這一屆學生,是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屆紅衛兵,多少還懂點造反精神,於是,一開學就不給學校領導好聲音聽了。

儘管這樣,在大三實習時候,個別同學的立場開始變化,已經喜歡上了做中學老師。畢業以後凡分配做了中學老師的,多數是越來越喜歡了這個職業,基本都成為了很優秀的中學教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原因自然很綜合,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滿足誘惑,那就是我在大三實習時候就發現了的:權力講話。

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首先不是什麼吹噓的教學相長關係,而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中國老師的本質之一是學生們的領導,在學生面前首先呈現出來的是權力屬性。這種權力是專制的,不是民主的或洽商的。由於職業的特點是講話,因此,老師的講話就屬於權力講話之一種。

什麼是權力講話呢?那就是講話者掌握相對於聽話者來說可以完全或部分控制其人身的權力,聽話者儘管不願意和不接受講話內容,但也處於不得不聽的地位。這種權力講話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毫無意義,但對很多人來說則可以得到極大心理滿足和享受,不僅可以讓他人必須聽自己講話,而且可以讓他人必須做出贊同講話內容的表態,從而令自己沉浸在使用權力和掌握絕對真理的喜悅中,在幻覺中實現自己不斷暴漲的人生價值。

中國老師是這樣一種特殊職業,他可以通過考試檢驗聽話者聽取自己講話的程度,因此,當一個人有權力講話的心理追求偏好時,在中國選擇做中小學老師實在是不錯。在企業就不行,企業利潤是靠實幹幹出來的,不是靠講話講出來的。在機關當領導到一定級別,也可以相當程度滿足這種心理,不過遇到下面刺頭會不好受。

我曾在一個機關工作過,該機關副廳級最高領導是1949年10月1日前不久參加「革命」的,特別喜歡開大會在臺上滔滔不絕,口頭禪是「我帶了幾十年兵,現在帶你們這些兵如何如何」。有一次我嘲諷他:「老先生好像沒有帶過兵吧?」後來據說在黨組會上,這位快退休了的老先生對我恨恨不已嘮叨了個把小時,但對我還是無可奈何,因為我是不追求升官的人,對我沒有什麼可以拿捏。為什麼他老喜歡說自己「帶兵」呢?大概他雖然沒有在軍隊滾過,但還是多少有點明白,知道軍隊是最可以滿足權力講話的地方,而他又是一開大會就不願意結束的人物,有著強烈的希望滿足權力講話的欲望,恨不能機關能跟軍隊的排、連、營一樣。

我倒確實在軍隊帶過兵。要說滿足權力講話的心理,最好就是在軍隊當個帶兵小官。官當太大還不是最好,因為聽話者將不是士兵而是軍官,在軍隊,軍官與士兵畢竟不同,軍官一當聚集一起,守規矩的程度遠不如士兵,經常會很不好辦,作戰部隊的士兵則是要求絕對服從。因此,軍隊基層很有一些軍官特別喜歡集合士兵訓話,也不管自己口齒清楚不清楚,反正怎麼個嘮叨法、疙瘩法,士兵們都必須老老實實聽著,並要響亮鼓掌,要喊「是」、喊「好」。這跟什麼系統的軍隊無關,全世界的軍隊都一樣。美國電影《巴頓將軍》最精彩是片頭,巴頓將軍一篇很精彩的演講,但如果是個胡說八道的將軍在演講呢?底下也一樣會是立正鼓掌整齊喊「是」。

如果比較高級別的軍官面對下屬講話,忘記他面對的不是士兵而是軍官,話不中聽,事情就可能不順暢,比如我在軍隊時候,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下級軍官之間就會彼此隱晦一笑:「哎呀,首長年紀真大了,好像身體也不大好了吧。」

不過,軍隊高級將領很可能忘記自己是面對軍官訓話的。很典型是民國時候軍閥劉鎮華,這位老兄掌握了從陝西發展起來的鎮嵩軍,在陝西和中原一帶長期是個王者,後來他把軍隊交給了自己弟弟劉茂恩指揮。劉茂恩是個很狂妄的人,抗戰初期跟老資格的朱德一起開軍事會議,就說劉鎮華的兒子劉獻捷在德國曾跟朱德稱兄道弟,因此比朱德年長僅兩歲的劉鎮華就應該是朱德的長輩,而自己又是劉鎮華的親弟弟,所以,比朱德小12歲的自己就也應該是朱德的長輩,朱德應該叫他「五叔」。朱德對這後生小子也只能是無奈。不過,劉茂恩對自己哥哥劉鎮華,則始終是當作父親一樣服從、孝敬的。

抗日戰爭後期時候,劉茂恩的軍隊編制為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1943年,劉鎮華來到第14集團軍,忽然要劉茂恩召集校級以上軍官讓自己訓話,他要跟大家談談自己多年研究「周天率」的成果,劉茂恩只好服從。也不知道劉鎮華的所謂「周天率」是指道學中的周天,還是氣功中的周天,或者數學中的圓周,反正就是他在臺上對著軍官們張開兩臂,原地轉一圈,然後告訴大家一個周天原本都說是360度,但自己這樣實驗研究下來,發現以前的學說全是錯誤的,正確的結論應該是720度。大概他是認為自己有兩隻手,轉一圈一隻手有360度,兩隻手就有了720度。大家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些什麼,但作為軍人只好無奈地聽著。劉茂恩特意演一部京戲,讓大家陪劉鎮華一起看。結果劉鎮華卻跟軍官們大發議論,責備為什麼要演戲,說戲子死了不能葬祖墳,聽戲的人也要一樣不能葬祖墳。不管劉鎮華當時的健康情況到底如何,第14集團軍軍官們的腦海裡,曾經在自己心目中很了不起的老將,現在是一個「精神病」。

為什麼劉鎮華會到第14集團軍亂發跟軍隊、軍事毫無關係的「精神病」式謬論呢?顯然,在他內心,這支原本由自己率領的軍隊仍然必須服從自己,因此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權力講話欲望,通過對軍官們講話來撫慰自己身體裡的「力比多」(弗洛伊德概念)。這是其他人所無法理解的私慾享受,只是這位老首長忘記了下面聽講話的已經是新生代軍官,他們儘管在形式上會服從,內心卻不會服從,他的全部演講和意見發表,對於大家來說,只能得出一個「精神病」結論。

權力講話有無法排除的內在矛盾。當一個人掌握可以講話的權力,越獲得滿足就越膨脹出需要被滿足的欲望,從而就越想講話,而越想講話就越會趨向於胡言亂語。如果權力講話者不知道聽話人已經不同,甚至已經全然發生變化,那麼,儘管聽話人仍然不得不表示出在聽話,講話者在表面獲得了欲望滿足的享受,但也離開被聽話者們認定為屬於「精神病」的地步不遠了。

這種矛盾在網絡時候會越來越尖銳。當掌握在網絡上發表講話的權力者進行講話,就也獲得面對了遠遠比大會堂多N倍了的聽話者數量,從而可以獲取更大的欲望滿足,然而,權力者所往往不懂得的是,網絡社會的聽眾已經不是大會堂裡的聽眾,他們沒有絕對服從的義務,也更可能在聽從講話後得出權力講話者為「精神病」的結論。想像一下,要是有個劉鎮華今天在網絡上開了個視頻,通知各方收看,然後他在視頻上轉個圈,說這一圈不是360度,而是720度,並議論說明星都不能葬祖墳,明星的粉絲們也只能跟著不能葬祖墳,各個網絡終端前的聽眾們,將會是怎樣的態度和心情?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網癮:一種正在被製造的精神病
    黃凱平 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網癮成為一種精神病,這其實是一個笑話。我這並不是在諷刺,而是在說一段真實的歷史。1995年的某一天,美國紐約的精神病學家戈德堡(IvanGoldberg)突發奇想,他語帶調侃地描述出一種新的精神病——「網癮」,以嘲笑人們對沉迷網絡的擔心和憂慮。他以「病理性賭博(意指嗜賭成癮)」這種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為模板,用有板有眼的語言對網癮這種新的「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進行了一番解說,並聲稱「這種新的精神病使患者放棄了家庭責任,轉而坐在電腦前死死地盯著網絡」。
  • 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 間歇性精神病有哪些表現
    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是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的發生。精神病患者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少見,間歇性精神病是其中的一種,到底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間歇性精神病是一個法律概念,而非精神醫學概念。醫學上的精神病,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緩解期。完全緩解,精神症狀已完全消失的,才可以認為精神正常,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雖處於緩解期,仍有殘留症狀或者性格改變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出現危害行為時,其辨認或者控制能力可以明顯減弱,應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
  • 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小心這些因素導致精神病
    精神病是現在比較常見的病症,很多的人都比較關注,巨大的生活壓力,忙碌的生活,都會讓人的精神產生壓力。那麼,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呢?引發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精神病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引發精神病的原因1、生化因素:生化因素是患精神病的原因之一,患者在胎兒時期,曾受到病毒感染,在成年後換上精神病的概率也是遠高於普通人群,在胎兒時期受到各種合併影響,也會使精神病的發病率增高。
  • 上海精神病電話
    核心提示:精神病,又可以稱之為心理障礙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那患上精神病的時候有什麼症狀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精神病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精神病,又可以稱之為心理障礙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 鄭州精神病醫院
    精神病是什麼症狀 時間:2020-11-27 16:39鄭州精神病醫院 精神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不良症狀,對於患者的身體健康損害很大,有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精神困擾,務必要及早處理。那麼,精神病是什麼症狀?
  • 精神病可以治癒嗎 如何預防精神病的發生
    在我國,患有精神病的患者人數也是挺多的,那麼患上精神病可以治癒嗎?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病,引起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怎麼知道是否患上精神病,精神疾病的症狀有哪些?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精神病可以治癒嗎在眾多人的心目中。一個人一旦患了精力病,治好的期望是很迷茫的。
  • 多位明星私照外洩:人人都有的「窺私慾」,是一種危險的心理狀態
    其實這些事皆源於人們心中的窺私慾,「窺私慾」人人都有,是人性使然,無所謂好壞善惡。弗洛伊德認為,窺私慾來源於「本我」的衝動,當我們窺探到他人的隱私時,會收穫一種快感。但同時,窺私慾也是不被社會允許的,即受到「超我」的限制,人性就是這樣,你越不想讓他了解什麼,他越好奇,獲取信息後得到的快感就越強烈。
  • 「被精神病」英文怎麼說
    電影《A面B面》裡有句名言:人人都是精神病。沒想戲劇語言一語成讖。一方面是為數眾多的精神病患者未得到有效收治,另一方面卻是一些正常人「被精神病」,繼而「被收治」進了精神病院。每個人都可能面臨來自精神病院和未收治患者的雙重風險。
  • 精神病症狀的形成
    柯赫自己對這些主題的特殊敏感度在討論精神病症狀的形成時顯現出來。他引用佛洛伊德的說法,認為精神病症狀的形成和精神官能症症狀的形成類似,其開始的順序是相同的。整個過程從挫折開始,接著是「外顯退化」;在精神病症狀的形成過程當中,退化過程在「正退化」的階段,開始有別於精神官能症的方向。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些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也是精神病患者!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其實是想讓觀眾明白,精神病患者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多一點認識、理解和接納他們,同時明白每一個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最近除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剛剛上映的電影《幻愛》也是以精神病患者作為故事題材,讓精神病這個話題成為了網絡熱話。
  • 《複製人》科學家成功復活家人,到底是真愛還是私慾?
    《複製人》科學家成功復活家人,到底是真愛還是私慾?但是在海報上面最為吸引人的卻是那句「我違背那麼多自然規則,只是不想要在失去你」,這句話在看到了之後小編立馬就有想要看的欲望,在這裡面主要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為了復活自己家人的一個故事,在表面看是一場真愛,但是在私下看的卻是一場私慾。
  • 港股唯一上市精神病醫院:康寧醫院
    :100股每手費用:約3908.99港元全球公開發售數目17,600,000股:(佔擴大後總股本25%,100%新股)保薦人:花旗銀行,中信證券國際怎麼解釋招股書中中國有1.8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問題在介紹公司情況之前,我們先來普及下知識,什麼是精神病
  • Lancet子刊:圍產期抑鬱或可增加後代精神病風險!
    那麼圍產期抑鬱又怎麼與後代精神病有關聯了呢?研究表明,孕期媽媽在圍產期若經歷了抑鬱,那麼她們的後代在18歲報告具有精神病症狀的可能性更大。對萬名孕婦產期抑鬱評分的研究精神病,一個連續體作者在進行研究準備之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精神病最好視為一個連續體,並且未達到精神病標準的精神病經歷在青少年與成人中比從前認識的要多得多。
  • 精神病有哪些症狀表現
    精神病有哪些症狀表現 時間:2020-11-27 16:43鄭州精神病醫院 精神病這種疾病的出現,危害性很大,也是十分不利於患者的身體健康的,所以建議患者務必要趁著病情尚不嚴重時及早處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 彭昱暢對張子楓「私慾」多強?妹妹說了一句話,導演:他管不住了
    說到這件事,就連副導都曾評價過他們:彭彭,你是不是真的對妹妹有私慾,要不然怎麼會把她看得那麼重要呢?證據則是在一檔採訪當中,當妹妹說完了自己想考的大學之後,網友們就發現:彭彭臉上溢出來的"私慾"簡直是管都管不住。果然這兩個人的感情非常要好,恨不得時時都粘在一起。妹妹依賴他是很正常的,奇怪的是,他對於這個小姑娘也有著很強的守護欲望啊。
  • 《冒牌上尉》:對於人性和權力的深度挖掘
    《冒牌上尉》劇照關於這部電影的劇情方面小麥就不在此過多敘述了,和上文提到的真實事件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細節方面有所不同,那麼接下來小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帶來的一些問題吧~首先是權力對於人性黑暗面的放大
  • 醫者仁心,偉大的尼斯醫生,她用愛敲開精神病患者的心門……
    電影 《 尼斯·瘋狂的心》她用愛敲開精神病患者的心門;她用執著和堅韌敲打著如同監獄一般的精神病醫院大門,影片一開頭尼斯醫生從遠處走來,走到一座貌似監獄的鐵門前,開始帶著希望輕輕的敲那所大門直至轉為憤怒而瘋狂的拍打著那扇象徵著男權與暴力的精神病院大門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抗精神病藥(多巴胺D2/3受體拮抗劑)是精神病性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如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反應不佳、停藥後易復發等。人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藥物起效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以解決上述問題。
  • 納什的精神病緣何不治而愈?
    [摘要]精神病這種摧毀力如此強大的病症是如何消失的?而事實上,在人生晚年,納什的精神病似乎不治而愈了,並且根據他自己的說法,病是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好了。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報導,納什在上世紀50年代晚期開始出現精神分裂症狀,當時他年僅30歲左右。他漸漸地開始有一些古怪的行為,並且出現恐慌和幻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納什曾數次入院治療,並且斷斷續續地服用抗精神病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