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危害小孩的健康,小兒科醫生:男孩多注意,發病率比較大

2020-12-04 黃亞琴醫生

導語:川崎病KD),也稱為小兒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和嬰兒中。日本川崎病於1967年首次報導該病。臨床表現包括持續發燒,眼結膜充血,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多形性皮疹,手腳僵硬,指尖脫皮。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

01兒童的健康很重要,要知道川崎病的起因,才能避免病症的出現

(一)總述

疾病的原因仍不清楚。然而,大量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表明,川崎病的發作與感染有關,但是到目前為止,尚不可能確定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唯一原因。研究還表明,該疾病還與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目前認為,如果在諸如感染等誘因下體內存在遺傳易感性,則自身免疫系統會異常激活,並發生血管炎損害

(二)基本原因

1、感染

實驗室檢查具有C反應蛋白升高,紅細胞沉降速率增加和白細胞增加的特徵,這與傳染病的特徵相似,表明傳染性病原體與KD的發作有關。流行病學數據表明,葡萄球菌,鏈球菌,立克次,逆轉錄病毒,支原體和其他感染是原因,但尚未得到證實

2、遺傳易感性

KD可以在世界各地發生,但發病率最高的是東亞人口,其次是日本,韓國和臺灣。來自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很高的人,即使他們移居到其他國家,其發生率仍然高於非亞洲國家。另外,患有KD的兒童的兄弟姐妹和兒童患該疾病的風險更高,感染性也更強。

02如果患上了川崎病,小孩會有哪些症狀呢?下面這幾點要多留意

患者通常會持續發燒過5天,並伴有典型症狀,例如皮疹,黏膜充血和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會出現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二)典型症狀

1、發燒

體溫可達到3940℃,持續714天或更長時間,表現為遺漏或放鬆發燒的類型,抗生素治療無效。

2、眼結膜炎

眼睛發紅,在疾病發作後的3至4天內出現,b分泌物,發燒消退後消失。

3、嘴唇和口腔黏膜發炎和損傷

嘴唇很乾,而且有充血的表現,口腔周圍也出現充血的表現,舌頭突出,舌苔厚重,部分嚴重者出現腫大的現象。

4、手足症狀

急性和掌幹紅斑,指甲下方的膜狀剝落以及手指(趾)端的皮膚交界處,指甲有橫紋,嚴重時指甲也可能脫落

5、其他

(1)神經系統表現:兒童易怒,易怒,少數有頸部僵硬,抽搐,昏迷等無菌性腦膜炎表現。

(2)關節表現:可能出現關節疼痛和關節炎。

(3)呼吸系統:可能有間質性肺炎,例如咳嗽。

(三)併發症

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症候群

03病症對兒童的危害這麼大,我們應該如何診斷和治療呢?找對方法很關鍵

(一)診斷

1、診斷原理

醫生主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以根據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協助診斷。目前沒有針對川崎病的具體實驗室診斷方法。

2、診斷依據

當前,美國心臟協會的診斷標準通常用於臨床診斷。診斷標準是發燒持續超過5天,並符合以下4項全部條件

(1)四肢的變化:急性期手掌和腳底出現紅斑,手腳出現硬性水腫;恢復期手指和腳趾甲床過度部分的脫皮。

(2)多形性皮疹,通常無水皰和結節ab.

(3)雙眼結膜短暫充血,無膿性,無滲出。

(4)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或乾裂,草莓舌,口咽黏膜瀰漫性充血。

(5)頸部淋巴結腫大:無化膿,直徑> 1.5cm.

如果發燒未達5天,但滿足其他條件,則應高度懷疑川崎病的診斷。

3、鑑別診斷

(1)敗血症

血液培養為陽性,抗生素治療有效,並且可以發現感染。

(2)滲出性多形性紅斑

它在嬰兒中很少見,有廣泛的皮疹,皰疹,皮膚糜爛和出血以及口腔潰瘍。

(3)猩紅熱

皮疹比發燒或第二天的皮疹更常見。它是粟粒均勻的丘疹,皮疹之間皮膚泛紅,手指和腳趾沒有明顯腫脹,嘴唇也不明顯。青黴素治療有效。

(4)結節性多動脈炎

它是全身性壞死性小動脈炎,高峰年齡為9至11歲。病變分布在各個部分,通常發生在腎臟,心臟,消化道和皮膚。受累血管中可能發生動脈瘤,血栓形成或狹窄。嬰兒的冠狀動脈病變最嚴重,很難與川崎病區分開。重點是孩子患有多種統性疾病,皮下結節和紫癜性皮疹沿血管分布。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但由於病變的分段分布,皮膚和肌肉活檢的陽性率不高

(二)治療

1、治療原則

治療的最初目標是控制炎症,減少冠狀動脈損傷,並防止冠狀動脈瘤形成和血栓阻塞。一旦確診,應儘快開始治

2、對症治療

應根據病情給予對症支持療法,如補液,保肝,控制心力衰竭,糾正心律失常等。對於心肌梗塞應及時給予溶栓治療;重症冠心病患者需要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或介入治療。

3、一般治療

主要目的是清潔和護理兒童的口腔以及皮膚和黏膜,避免感染。

4、醫學治療

(1)阿司匹林

初期使用時,具有足夠的抗炎作用,小劑量時也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預防血栓形成。使用阿司匹林後,可能會發生胃腸道反應,例如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飯後服用藥物可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它也可能導致出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大便是否發暗,牙齦出血,皮膚紫癜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2)丙種球蛋白

發病後10天內大劑量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可有效改善症狀,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並縮短病程。注意:在川崎病治療期間接受過人免疫球蛋白治療的兒童,不得在9個月內接種麻疹,風疹,腮腺炎其他疫苗的疫苗。

(3)糖皮質激素

關於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川崎病存在爭議。一致認為,糖皮質激素通常不是治療川崎病的首選。它適用於患有嚴重心臟炎,心臟功能不全的川崎病,或對人免疫球蛋白治療無效且難以控制的患者。父母應注意,藥物需要逐漸減少,直到停止使用為止,監督孩子按時服用足夠量的藥物,並密切監測不良反應

(4)雙嘧達莫(通常稱為「潘生丁」)

它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並發揮其抗血小板作用。在急性期後它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5、相關藥物

阿司匹,丙種球蛋白,糖皮質激素,雙嘧達莫

6、治療周期

川崎病的治療周期通常為4周,但可能會受到疾病嚴重程度,治療計劃,治療時間和個人身體素質等因素的影響。

結語:川崎病危害小孩的健康,小兒科醫生:男孩多注意,發病率比較大。在病症到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健康,畢竟我們工作和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應該把他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相關焦點

  • 英法現兒童「類川崎病」死亡病例,與新冠有關
    為啥將其稱為「類川崎病」?這是因為該病的病徵不完全符合川崎病,不排除被認定為一種新的兒童病。事實上,近幾周出現的「類川崎病」的炎症和對心臟的損傷都遠大於川崎病。此外,川崎病一般高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而目前已知的「類川崎病」患者年齡要大很多,有些甚至是青少年。
  • 「川崎病」、IL-6:顏寧、張文宏等對話清華免疫學家祁海
    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祁海認為,川崎病的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病毒感染引發川崎病症狀並不奇怪。不過,目前樣本太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不過,成人與兒童面對新冠表現出的差異性值得關注。
  • Kawasaki disease川崎病-怎樣像日本人的名字?
    隆重推出藥理學單詞(附音標和音頻)-1醫學英語視頻-透析有朋友後臺留言,希望讀一篇關於Kawasaki disease(川崎病)。川崎病又稱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mucocutaneous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選報導,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 兒科醫生警告:氣候變化正在危害兒童健康
    發表在《兒科雜誌》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醫生已經看到氣候變化對兒童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並可能扭轉過去25年來兒童死亡率持續降低所取得的進展。研究發現,目前兒童疾病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要佔88%。
  • 【注意】5歲男孩體內發現活螞蟥,已存活一年多!醫生:別再這樣喝水!
    家住雲南省臨滄市的5歲男孩小陶, 一年來反覆出現咽痛、 呼吸不暢、夜間打鼾的情況。 經醫院檢查,竟發現小陶的氣管內出現了一隻活體異物,醫生們定睛一看,驚了......
  • 兒科醫生:孩子至少得到了這個歲數才能看電視,如果早了危害大
    文|西紅柿媽媽我們父母那代人,電視是個稀罕的電器,因此那代人的近視眼非常少;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中,電視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這代近視眼越來越多了。我們的孩子這代,電視已經微不足道了,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了,很多孩子學齡前就成了「小眼鏡兒」。「我辛苦了一天,連個電視都不能看,這日子沒法過!」
  • 初中男孩突然暈倒,原來是期末壓力太大,醫生說,這種病,爭強好勝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宋黎勝 記者 吳朝香期末考試快到了,14歲的杭州初中生小龔(化名)卻突然暈倒,被送至醫院後,確診為急性消化道出血。兒科醫生發現,小龔是壓力性消化道出血,這種病本來多發於成年人,沒想到竟然年輕至中小學生。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醫生表示,他們以前也收治過類似的病例,並且發現發現爭強好勝的學生更容易「中招」 。
  • 兒科醫生變身科普達人,守護數萬孩子長高夢想;@家長們,收好這份...
    該院兒科醫生林鳴檢查發現,萱萱的兩側乳房均有發育,骨齡片顯示,骨齡相當於11歲半的孩子,隨後進行性激素激發試驗,確診為真性性早熟。林鳴預測,孩子成年後身高不超過1.5米,建議開始抑制性發育治療幹預,否則終身矮小不說,還會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這讓家長五雷轟頂,夫妻倆都是大高個,女兒怎麼會矮小。
  • 一例異常的肝功,讓我認識了川崎病
    案例經過又是一個忙碌的早上,待到中午審核報告時,一例異常的肝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要表現的是谷丙和穀草兩個酶,什麼情況,高的這麼離譜,趕快查看患兒還有沒有做其他檢查以及肝功的歷史檢查結果。當天的血常規顯示,血小板高,其餘基本正常。
  • 兒科醫生提醒:3類孕婦生出「唐氏兒」的機率大
    這三類孕婦生出唐氏兒的概率會大一些,要注意。01高齡產婦很多夫妻年輕時忙於事業,覺得賺到錢了才能生寶寶,這樣能保證孩子能幸福的生活,也有很多晚婚的人自然是導致自身成為了高齡產婦。而根據科學研究證明,孕婦年齡大於35歲是引起唐氏兒的主要原因。
  • 南通籍兒科專家 當選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理事長
    晚報訊 不久前,在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換屆大會暨第六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上海市兒童醫院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黃敏教授當選為理事長。
  • 酸性體質對女性健康危害是比較大了
    女人對自己的體質還是得多了解一下。什麼體質才是最好的呢,大家都知道嗎。健康人的體液應該呈弱鹼性,PH值在7.35~7.45之間,而人類的代謝過程就是產生酸性物質的過程,女性酸性體質會讓身體抵抗力下降,出現亞健康狀態,嚴重的可能影響生育。
  • 螞蝗在5歲男孩氣管裡存活1年多!醫生:別再這樣喝水!
    5歲男孩小陶家住雲南省臨滄市, 這一年來他反覆咽痛、呼吸不暢, 夜間還老是打鼾, 近日他到醫院一檢查, 可把家裡人嚇壞了, 他的氣管內竟有一個活體異物
  • 高熱驚厥對小孩的危害大,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複雜,但不能忽視
    02如果患上了這種病症之後,可能會有這些症狀表現,你需要多注意(一)總述應該注意的是,對於顱內壓嚴重的兒童,在有效降低顱內壓之前,腰椎穿刺有誘發腦疝的風險。應特別注意。2、頭部核磁共振頭部MRI主要用於觀察腦部是否有任何疾病,並協助醫生確定驚厥是否為腦部疾病。患者應注意不要佩戴任何金屬物品,以免幹擾檢查。
  • 兒科醫生:寶寶的耳朵不能隨便掏,耳屎太多怎麼辦?注意這幾點
    可能會有人認為小孩才多大,耳朵裡應該不會有耳屎吧。其實,寶寶雖小,但這方面和成年人是一樣的。關於耳屎的「小科普」耳屎的專業術語叫做「耵聹」,是皮膚耵聹腺的分泌物。這就需要家長們在給寶寶掏耳朵時要格外注意。兒科醫生表示:寶寶的耳朵不能隨便掏!尤其是操作不當,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問題。掏耳朵時易引發的幾種問題:①掏耳朵時不夠輕柔,有刺傷寶寶鼓膜的風險。
  • 乳房X線成像篩查會來這3大潛在危害,2大注意事項要牢記
    近些年乳腺疾病的發病趨勢逐漸呈年輕化,其中乳腺癌發病率直線上升,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因為乳腺癌而喪失性命,而大部分是因為早期沒有及時發現進入晚期導致的,也正因為這樣很多女性學會定期做乳腺檢查,特別是乳房X線,認為通過掃描能發現早期乳腺癌,卻不知乳房X線成像篩查也存在危害,要警惕。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大結局,編劇夫妻說:全劇44個病例,都有原型可...
    寫兒科劇,與親身經歷有關兒科並非職場劇的首選。在醫療屆,就流傳著「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的說法。無他,兒科既是「啞科」,也是「祖宗科」。「醫生問診的時候,小朋友不一定能準確說出哪裡不舒服;它同時又是祖宗科,一個小朋友,旁邊圍著好幾個大人。」翁海鑫形容。寫一部以兒科醫生為主角的電視劇的想法,與兩人的親身經歷有關。
  • 流感季來襲,兒科醫生最怕的不是流感病毒,而是這種難纏的細菌
    在兒科醫生稀缺的大背景下,鄒映雪的冬天將十分忙碌。然而,她最擔心的不是流感病毒,而是一種難纏的細菌——肺炎鏈球菌。但最後孩子家人和臨床醫生都遭受沉重的打擊,小偉高熱不退,頻繁抽搐,醫學上用于衡量意識障礙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一路下降,一條年幼的生命就此停止。」一名兒科醫生在本月一場流感科普論壇上分享了這次經歷。
  • 兒科門診量暴漲 醫生說最近孩子別吃"常溫"食物
    一大早,杭州市拱墅區半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門診就熱鬧了起來,診室裡、走廊上,擠滿了家長和患兒。從上周一開始,該中心的兒科門診量每天都創新高,每天要看300多個「小病號」,是之前的3倍多。他們主要是學齡前兒童,其中患胃腸炎和鼻炎的又佔到一半以上。專家表示,適逢換季,家長應注意室內通風和孩子的個人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