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學家研究,在3000年前的中國西部,確實存在著一個西王母國,從黃帝時代一直到西周,西王母國連續存在了1000多年,西王母國由女性執政,女王也被稱之為西王母。這在今天已經沒什麼爭議了,但要糾正的一點是,西王母並非完全是一個女人,所謂西王母可能是這個部落聯盟或者國家王位的稱呼,其執政者最初是女性,後來一定變成了男性。這是社會發展過渡的一種必然。
古籍中有大量關於西王母國的記載:
《爾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國」。
《山海經》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一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云:「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授書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瑞應圖》云:「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玉環。」
《賈子修政篇》云:「堯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
《易林明夷之萃》云:「稷為堯使,西見王國」。
《尚書大傳》云:「舜以天德祠堯,西王母來獻白環五塊。」
《竹書紀年·郭注》云:「穆王西徵至崑崙丘,西見王母。」
還有漢書、晉書、宋書等在談到上古這一段歷史時均有「西王母來獻其白玉塊」的記載,這都是西王母國的存在真實的史料依據,但由於年月的久遠,和地域的遙遠,其中糅雜了不少神話,很多人就以為是假的。這是很不明智的,要知道神話的起源都基於現實的原型,不能因為西王母國這個地處西域的國家存有不少神話,就說它沒存在過。
然而,西王母國在哪裡呢?古籍給了人們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即今天的西北地區,甚至還包括蒙西的一些地方。這個方位在我們看來,大致是正確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界的,史書也便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區域和方位,屬於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今天一些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時,產生的一些說法卻是非常可笑的,不但能把西王母國具體到現今的某一省域,而且還能為其劃定「國界」。這都是地方志專家惹的禍,其目的無非是爭奪旅遊文化的資源,是可笑的,也是不可取的,更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
從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這些人對西王母國區域的劃定基本全是按照傳說的西王母瑤池展開的,比如甘肅涇川的瑤池、青海湖以及新疆天池;另外有一些人通過「穆王西徵至崑崙丘,西見王母」的車子行程計算出,西王母國「中心區域」在河西走廊,以蘭州為「前庭」、以「新疆」為「後庭」;還有一些人說,在遠古的時候古人不知道崑崙山在哪裡,就把今天的祁連山當成了崑崙山,所以,西王母國就應該在河西走廊。
我們不能說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如果丟開「區域」的劃分,它們可能都是對的。有傳說誕生的地方,一定會有著史實和事實的基礎。因此,在我們的概念裡,西王母國或者部落聯盟應該有著這樣一個大致的區域,即今天的青海大部、新疆全部、甘肅大部以及蒙古高原的少部區域,發展到後來或者說是最為輝煌的時候,這個部落聯盟應該延伸到了今天西藏地區以及川西地區。它是那些地方志專家苦心劃分下的那些所謂區域的綜合。
這個部落生活著什麼人呢?歷史給我們的答案是古羌人。對應的定義為是上古時期,生活在現今中國隴山山脈以西的地區上一個重要的群體。古羌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西部許多不同族群的統稱。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習俗、服飾、語言等等。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涿水草而居。以遷徙農牧業為主,所以古羌人與羌族不是同一個概念。商朝時,殷人就把中國西方的許多部落統稱為「羌方」。
還有一種說法叫「先羌人」,即:當下漢族人與藏族人共同的祖先。對應該的定義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和華夏民族的主要祖族之一,他們與白種人結合,孕育了後來的包括「犬戎」、「白狗」、「白狼」等大部分西戎族,他們後來又逐步與其他人混血發展出了西羌人,西羌族性格剛烈勇猛,以至於《後漢書西羌傳》中說:「西羌……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
這就是說,中華民族從一開始起就是有白人的,並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地域人種劃分。另外,我們發現,在這個民族中還有一個重要構成——氐。《山海經》中說,「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顧之屍。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相傳是帝顓頊的師傅,他生了西嶽,西嶽生了先龍,先龍的後代子孫便是氐羌,氐羌人姓乞。又說氐人國在建木所在地的西面,那裡的人都長著人的面孔卻是魚的身子,沒有腳(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這種夾帶了傳說的記述,讓人有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後世的史學家認為,周秦時,氐人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相鄰地帶。從事畜牧業和農業。部落支系繁多,有青氐、白氐、蚺氐和巴氐、白馬氐、陰平氐等。 常與羌並稱混用 。自稱「盍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溝、平武、松潘(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故氐族最先活動範圍在川西北地區,起源於四川松潘高原。後逐步向附近的青海省,甘肅隴南,和四川川東北地區擴張。
可以看得出來,氐是古羌的一支,他們夾雜在古羌中間,但不把自己稱為氐而是以羌,氐來自於人們對於他們和羌的區分。我們將氐人留給後面的文章,專心地來講西王母。
現在看來,西王母國的民族構成是以羌為主要的,但我們把他們稱為古羌人或者先羌人仿佛都有些不合適,似乎把他們稱為「西王母族」更為恰當。那麼,這個民族最初長得什麼樣呢?《山海經》中說,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感覺西王母只是外形像人,卻長著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樣的牙齒,滿頭亂髮,還戴著一頂方形帽子,是十分兇惡的神。
不一定吧,人就是人,怎麼成了這個樣子呢?一方面,可能是遠古人的類沒有衣服,穿著獸皮,而且崇拜動物,至少有老虎和豹子;另一方面,善嘯以及司天之厲,可能代表著部落首領的一種威嚴。但是,他們具體長得什麼呢?按照人類在帕米爾高原相聚又從這裡告別的理論,那麼最為接近的只有一個——新疆樓蘭美女古屍。
樓蘭美女,是指1980年穆舜英發掘出一具女性乾屍,史稱「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3800的歷史。在這個時段上,對應的應該是中原的夏朝,因為是新疆最早的古屍,所以,沒有人比她更接近「西王母族」人的長相。
請原諒我們將當時發現她時的形象原文照搬而來: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古屍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製的毛皮靴。髮長一尺有餘,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翎,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
這種長相在新疆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中也有反映,而帽上插翎在甘肅河西走廊火燒溝文化遺址中也有體現,它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西王母族」人的最早長相。至於,「樓蘭美女」的歐羅巴人種特徵,一直被眾說紛紜,但我們想要說的是,她就是「西王母族」,中國西北最早的中國人。
如果人們上述這段歷史,就會發現,她和近現代才有的「雅利安人」的概念沒有半毛錢關係。另外,最近的古人類學研究發現,人類在16萬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而在南疆盆地中國自古就有的黃白人種融合對西王母國的部眾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