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村的「羌風楚韻」

2021-01-14 人民網

在秋雨濛濛中到達隱藏在群山林海中的復興村時,一亮眼球的,是村口搖曳在漫山青翠中紅葉似火的楓樹、用粉色白色花朵點綴著遠山若黛背景的芙蓉樹,還有那嵐煙縹緲的山巒和散落在氤氳雨霧中的農舍。

這座在洪雅瓦屋山中已生存了上千年的青羌古村寨,除了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畫面,亦有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美食。美景與美食,是復興村吸引四面八方來客的招牌。讓人在舌尖上留香回味的羌式菜餚,均來自大自然饋贈的天然食材烹製,那湯汁鮮美的山竹筍、野椿芽炒竹林雞雞蛋、山間清泉點制的青豆花,還有用五穀雜糧飼養的土豬豬肉,都令食客感受到不同於城市餐桌上的味道。

如果說美景美食是上蒼對青羌人的一種物質恩賜,那麼,青羌的山歌,則是青羌人在多災多難的歷史和酸甜苦辣的生活中磨練出的一種精神享受了。

哭腔,是青羌山歌的特色,它那高亢蒼涼的旋律是川西平原上極其稀有的一種抒情,有著瞎子阿炳的二胡所流淌出的那種攝人心魄的悽美。我在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毛清全家那古舊的農舍屋簷下,圍著冒出縷縷青煙的火盆聽他唱響青羌人的哭腔,「太陽落山又落西,撿個石頭打竹雞。一群竹雞都打散,哥在東來妹在西」,訴說青羌男子直擊人心卻又無可奈何的相思之情。我的思緒被這哭腔牽拽著,穿過房簷,隨著飄升的煙霧飛向細雨紛揚的群山,與山中的雲嵐相擁,穿越時空沉入「羌風楚韻」的遺音中。

我對復興村上千年歷史的認識,就從青羌山歌的哭腔開始。從老人口中和史料中得知,青羌是羌族的分支,衣著以黑色為主,過去,這些生活在青衣江流域、高山叢林間的青羌人,以麻布包腿、棕葉裹腳,腳上穿的是毛窩子草鞋,這是如今我們在復興村的民俗博物館中看得見的「羌風」。而復興村的年輕人,衣著上早已漢化,裝扮與城裡人沒啥兩樣。復興村這個名字,源於一段令人傷痛的歷史,秦滅楚後,秦始皇將楚國嚴王的族人強行遷徙到當時屬於蠻荒之地的西蜀瓦屋山區,楚人戀戀不忘重振家國大業,將他們的流放之地取名「復興村」。

「羌風楚韻」包含著青羌人的風土習俗與楚人的文化遺存,由此共築了今日的復興村人文景觀,包括他們的山歌。

「羌風楚韻」的青羌哭腔帶有一種讓人傷感的哭聲,但哭聲裡雖然表現著楚人失去故土的悲愴,卻也雜糅著羌人天性中的堅韌與達觀,形成了今天我們聽到的曲調蒼涼高亢的山歌。

在復興村村委會的一間房子裡,我和同行的音樂家聆聽了村子裡幾位青羌山歌達人的演唱和耍鑼鼓表演,其中除了毛清全老人,還有列為市級非遺傳承人的張富軍、張春樹、王成華等人。如果說哭腔是青羌山歌中的底色,就像青翠的山林一樣彰顯著復興村最初的濃墨重彩;那麼青羌山歌中的喜調和耍鑼鼓則是秋季裡瓦屋山的彩林了。

耍鑼鼓也就是人們稱之的「復興響器」,由鼓、鑼、缽和鐃組成,雖然沒有樂譜,但在口口相傳、手手相承的續承中,還是保留了它不同於他方的曲調,過門調《帽子》的曲調始終貫穿整個打擊樂的表演中。除了純粹的響器表演,響器還可以配合青羌人的山歌敲打出不同的節拍。響器的樂曲,有「喜曲」「喪曲」之分,也即紅白喜事的不同門類。據介紹,這些復興響器是流離失所的楚人來到這裡後發明的,敲打出的曲調與楚人、青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幾位傳承人向我們表演了《白魚子上灘》和《豬噠嘴》的曲牌,復興村年輕的村支書尹成靜在一旁解釋說,耍鑼鼓的曲調,都是源於當地的動物和大自然發出的本色聲音,如前者的曲調是模仿魚兒在水中晃動魚尾到它遊上河灘的聲響。復興響器這一源自於天籟之音的曲調,已進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復興村的民俗博物館中陳列著村人整理出來的響器曲牌和青羌山歌歌詞手抄本。青羌山歌也取材於村民的生活素材,《送財歌》中的「月兒彎彎照樓臺,小小花燈送財來。一送財來人愉快,騎著駿馬跑長街。二送鸚哥在門外,常年招呼有客來;三送老人當太太,堂前兒孫好文才;四送造林青山在,搖錢樹兒遍地栽;五送英雄來比賽,勞模大會北京開……」依然的哭腔,卻從過去單純的衣食住行、男歡女愛裝進了時代變遷後新生活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正能量。

復興村人的青羌山歌,還有報門歌、上梁歌、打筍歌、望夫歌、插秧歌等,如今收集到的不同門類的歌詞已達300多首。其演唱形式有單人唱,也有男女對唱和眾人合唱。年輕的美女書記與村裡的山歌達人張富軍為我們演唱了青羌山歌中的「喜曲」,「喜曲」的旋律粗獷歡快,它的歌詞像哭腔中的歌詞一樣,亦有著「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時代的進步已讓復興村民從生產生活到情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知道,除了山川美景,在鄉村遊蓬勃發展的今天,青羌山歌和「羌風楚韻」的文化特色,是吸引山外來客的資本。因此,復興村人對村支書的一個苛刻要求,是必須會耍鑼鼓或唱青羌山歌。難怪這位美女書記有著能歌善舞的才幹。

我在山歌守護者和越來越多外出打工者回到復興村開創「羌風楚韻」的發展道路中,看到了復興村未來的美麗圖景。

相關焦點

  • 北緯30°·中國行 第一百二十六集 羌風羌韻新北川 《遠方的家...
    本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126):    1、羌風羌韻新北川;    2、北川:吉娜羌寨;    3、羌家女兒多刺繡;    4、西窩羌寨過羌年;    5、北川:羌族壩壩宴
  • 古羌人與白種人結合,發展成了西羌人
    歷史給我們的答案是古羌人。對應的定義為是上古時期,生活在現今中國隴山山脈以西的地區上一個重要的群體。古羌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西部許多不同族群的統稱。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習俗、服飾、語言等等。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涿水草而居。以遷徙農牧業為主,所以古羌人與羌族不是同一個概念。商朝時,殷人就把中國西方的許多部落統稱為「羌方」。
  • 理解三星堆,必知兩古族:談談「羌」與「戎」
    然而,在《山海經》、《左傳》、《國語》、《戰國策》、《竹書紀年》、《墨子》等先秦典籍中均不見該羌國。在驫羌鍾(《集成》157-161)、鄭羌伯鬲(《集成》659-660)、鄭義羌父盨(《集成》4392-4393)、羌作父己尊(《集成》5879)等青銅器銘文中,雖有羌字,但均用為人名,而非國名,也非族名。
  • 上古山東史:東夷人與古羌人的區別
    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三、東夷人與古羌人的三大區別羌和夷有三大區別。一是陶器。羌人是優美的彩陶,紅胎,勾畫著美侖美煥的幾何圖案,工藝水平很高。現在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彩陶,件件都是佳品。就因為周人的祖先、杞人的祖先是羌人,他們說著另一套語言。這可能受阿爾泰語系影響,或生活在甘肅、青海的羌人接觸到吐火羅人的原因,甚至一部分吐火羅基因進入羌人血液,就是坊間流傳多時的Q基因。後來,周人、杞人逐漸夷化,接受了夷語,他們的祖先叫姬昌、姬發,這就和今人的名字一樣了。黃帝是羌人部落首領,名叫「軒轅」。
  • 激活傳奇天賦 《古羌傳奇》職業天賦打造
    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
  • 羌歷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的印記
    對於一個在羌族地區生活50年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對於羌歷年有太多的記憶。看到朋友圈裡的羌族同胞發的慶祝活動視頻或者圖片,腦海裡出現那首著名的羌族民歌《花兒納吉》。不過羌歷年已經好多年,不是不想過,而是因為每年的羌歷年對於我們這些上班族來說,是難得的旅遊日。
  • 臺北動物園亂入野生公山羌 保育員化身「柯南」抓捕
    公山羌頭上會長出一對角。(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6月26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動物園亞洲熱帶雨林區內的山羌「女生宿舍」,近期發生公山羌未經許可私闖事件,保育員於是布下天羅地網,於案發後12小時內成功緝捕到這位不速之客。落網的嫌疑犯透過儀器掃描晶片,試圖找出是從哪個區域落跑出來的?
  • 美學×藝境|邀請您來品讀楚韻文化裡的空間故事
    荊楚大地,赤壁戰場湖北鹹寧印記著厚重的歷史東方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之時古楚與現代的距離被拉近亭臺樓閣、楚辭楚韻、鳳舞舟搖..取其意,變其形重構一處雲夢仙境楚韻之境,容沁楚城漁舟唱晚,炊煙嫋嫋,斜陽晚霞環球融創梓山湖未來城延續古楚文明營造古楚秘境中瑰麗、奇譎、富有神秘感的小鎮
  • 羌(qiang)活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一,羌活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羌活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出自《植物分類學報》;別名在四川叫竹節羌活;在青海叫蠶羌;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傘形科羌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一共有2種1變種,特產我國。
  • 河南信陽最美8處古村落,豫風楚韻人居靜美
    這裡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獨特的人文給信陽留下了許多古樸美好的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信陽古村落,你去過幾處?1 西河村西河古村落位於河南信陽新縣周河鄉地處河南和湖北的交界的大別山腹地,該村依河而建,山環水抱。河兩岸古木參天,自然環境優越。
  • 仁安羌大捷:國軍團長劉放吾如何用800老兵擊敗了日軍2000精銳?
    然而,英軍負責的西路戰場又出了大問題:日軍第33師團的2000餘先頭部隊將英緬軍及英軍裝甲第7旅的主力共計7000餘人團團圍困在了仁安羌。 為了確保平滿納側翼的安全,中國遠徵軍應英軍要求,遂令剛剛抵達曼德勒的新38師113團緊急赴援。
  • 遼闊無垠的羌塘草原——神秘的無人區
    草原上沒有樹,風大得令人吃驚。一陣狂風,能把裝滿油的大油桶颳倒,能把250斤重的帳篷吹得像降落傘一樣撐起來。但是,無人區只是無人而已,決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荒涼。無人區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成群結隊的野生動物,有四通八達的荒野之路。假如你駕車在無人區奔跑,大地任你馳騁,視野廣闊遼遠,世界無限展開。
  • 也說自然風與電扇風的差異
    李老師突發奇想,在網上搜索「電風扇的風不如自然風舒服」的話題,列舉了很多原因,如(1)直吹不舒服(2)溼度溫度不同(3)味道不同(4)風扇灰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