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2期文化產業評論
當前國內疫情已經進入「下半場」,國際疫情卻不容樂觀。面對正在經歷的疫情,你是否想起電影中的橋段?電影史中又有哪些以疫情為題材的電影?疫情過後,我們所經歷的故事,又會在電影中如何體現?
作者| 劉明濤
編輯| 王雪瑩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6484字 | 預計閱讀時間17分鐘
原來現實比舞臺更具有戲劇性!
疫情似乎成了現實世界的照妖鏡。善良與醜陋、真誠與虛偽、擔當與拋棄,人性中最真實一面在危機面前暴露無遺。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國際形勢隨之風雲變幻,一出出人間大戲正在上演。
我們曾經在影院感受過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感動,而今天活生生的現實為電影提供了更多值得深刻思考的題材。
25年來四大類疫情電影大盤點
回眸過往,對於疫情的思考,電影人從未缺席。1995年以後,以疫情為題材的電影成為災難片的一個單元發展至今,在疫情每次爆發時,那些經典的故事常會被再次提起、比對,甚至被驚為神作。梳理25年來的疫情類電影的內容和題材,大致可以分為4類:
1.「疫情+寫實」,營造驚悚場景作為吸睛看點
伴隨著疫情到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巨大矛盾和分離更為凸顯,半寫實疫情電影正是用逼真的效果直逼人心,進而表現人類反思的主題。
這類電影內容多來源於現實,如:1995年美國上映《極度恐慌》的故事情節,源於1989年美國發生的一件幾乎釀成重大危機的真實事件。殺人威力強大依波拉病毒(又稱伊波拉病毒)被進口的動物帶入美國,這曾是傳媒熱烈報導的頭條新聞。200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感染列島》以禽流感為背景。2011年9月美國上映的《傳染病》根據SARS爆發時期發生的事情改編。2013年8月上映的韓國電影《流感》,故事源於當年的非典和禽流感真實事件。
△《極度恐慌》
真實的事件,加之超寫實的手法,真實的再現場景,給人如臨其境的代入感。如《極度恐慌》中兩次採用長鏡頭,教科片般完整的展現出了病毒傳播的不同途徑,營造出逼人的懸疑驚悚氣氛。《感染列島》中沒有運用過多的誇張手法或者特別宏與大的場面,也沒有刻意通過音響、血腥的恐怖鏡頭等營造恐怖氛圍,而更測重於描繪醫療場面的逼真度,整部電影的表述更接近於紀錄片式的寫實手法。在這種「真實」的氛圍中,向觀眾展示病毒的強大,讓人類認識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與無助,從而讓觀眾接受電影主題變得順理成章。
在這樣的「真實」中,影片的靈魂主題,就可以根據製片方的設置盡情發揮了。《極度恐慌》在營造了逼真的背景構架故事中,從環境保護、社會道德、科學與專政、社會生活與軍事政治之間的衝突等多方面、不同角度探討社會問題,給觀眾數據和心理更深刻的衝擊。《感染列島》則突出展現了人類在極限狀態下擁有的堅強意志和勇氣,用日本人獨特的人文視角講述社會倫理。而《流感》更注重刻畫病毒瀰漫下的人情冷暖、人性的糾結。
至於最終票房和市場認可度,這些電影的知名度足可以說明。《極度恐慌》在沃爾夫岡·彼德森執導下,達斯汀·霍夫曼、摩根·弗裡曼等主演的優秀演技可圈可點,加之緊湊的劇情環環相扣,形成了強勢票房吸引力。該片製片成本50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1.89億美元,豆瓣評分7.7,在熱線網友的世界災難片推薦中排名13的好成績。
《感染列島》由於偏於敘事,時長冗長、結尾的強行煽情被觀眾詬病,即使是在2010年10月黃金周引入中國院線,也只獲得了166.8萬票房,豆瓣評分僅6.4。
華納兄弟出品的《傳染病》,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耗資6000萬美金打造,大牌雲集。該片上映之初,一度不被看好,其票房僅有1.35億美元(總票房),豆瓣和IMDb上都只有6.6分。但這一部被低估的電影卻被《新科學家》雜誌這樣評價:「很少有好萊塢的商業片能像本片一樣,在科學事實上投入這麼多功夫」以保證內容的科學與嚴謹。影片對病毒的詮釋和最終解釋頗為到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後,電影中的很多畫面,比如瘋搶防疫用品和超市食物、臨時病房布置、體育館改成隔離區等,與現實極為相似。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該電影在英國iTunes上銷量火速躥升至第8位。
《流感》中,男主因為愛上女主,而主動陪母女二人,致自己生命於不顧;女主角秀愛雖然不是大美女,但在片中散發出強大的母愛光芒,這些片段都成為了強大的吸睛熱點。加之該片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和真實感人的情感表達給觀眾以驚喜,從而成功刷新票房。最終取得國內票房311萬美元,全球票房1977萬美元的成績,豆瓣評分7.7。
△《流感》
這類寫實手法的疫情片,相較其他類型的疫情片,生命力更強。當疫情再次爆發時,片中防疫常識常常被現實採用。而今被再次提起,與當下現實比對,會引起我們更為深刻的思考。
2.「疫情+科幻」,疫情衍生出的另類
與現實筆法之相對的表述手法,當然就是天馬行空的科幻電影。病毒與科幻題材的碰撞融合能否得到電影市場認可呢?這樣的電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部:
2007年上映美國華納兄弟的《致命拜訪》,把流行性疾病和外星微生物結合在一起作為噱頭。該片採取了科幻恐怖片的路線,講述了一艘神秘太空船在大氣層中離奇失事墜落地球而引發一系列病毒的故事。影片投資500萬美元,賣座1500萬美元,票房小贏!
2008年ScottFreeProductions影片公司出品《天外來菌》是麥可·塞洛蒙導演的恐怖科幻電影。故事設置來自未來世界的病毒感染美國小鎮。該片同樣採取病毒+科幻營造恐怖氛圍,以大膽豐富的想像、高超的敘事技巧作為看點,豆瓣評分6.8。
2008美國上映《滅頂之災 The Happening》更是一部腦洞大開的幻想片。這部電影的取材角度是災難電影裡最不常見、最特別的大自然的報復。大自然忍耐不了人類的自私自利,於是植物集結起來,以風為媒介,播撒令人自殺的神經病毒,讓人以各種血腥殘忍的手法自殺。在這部電影裡,人類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與大自然對抗。影片營造出絕望、無助又無法逃離的範圍後,有萌生微弱的希望和勇氣,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該片製片成本60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1.63億美元,全球災難電影賣座排名18。
△從左到右依次為:
《致命拜訪》《天外來菌》《滅頂之災》
3.「疫情+情感」,挖掘人性深處的思考
在這類電影中,疫情只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推動情節發展元素,主題已經轉化為對人類情感、人性深層的挖掘。
愛情作為人類永恆的話題,成為這類電影的主打。如1995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愛在天地蒼茫時》,如果不看劇情,這應該是一個標準的愛情電影題目。而2011年在英國上映的《完美感覺》,在影片籌備之初,導演大衛·馬肯茲雖然將影片定向為「災難片」,但是他一直在嘗試著將這樣一部災難片濃縮至一個最為狹小的範疇——愛情片,他成功了。
於是,在《屋頂上的輕騎兵》中,當愛情的火花迸發時,所有的死亡都變得軟弱無力,村莊可以燒毀,烏鴉可能遷徙,屍體也會腐爛,但是愛情卻不會隨著這些冷酷的現實消失退色。《完美感覺》中那近乎玄幻的末日病毒、扣人心弦的緊張情節和讓觀眾心碎的氛圍都成了突出愛情故事的陪襯——愛情還在,生活繼續。
△《完美感覺》
愛情題材,自帶粉絲,尤其像《屋頂上的輕騎兵》還擁有顏值頗高的二位主演,電影贏得市場和榮譽毫不意外。該片一舉收穫了第21屆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豆瓣評分7.9。《完美感覺》的豆瓣評分也達7.6。
△《末日病毒》
2009年美國小製作電影《末日病毒》,對親情、友情、愛情、愛心等人類情感,在高致命性、高染性的病毒疫情背景下的表現,做出了現實的闡述,最終得出隱藏在人民內心深處的黑暗與邪惡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的結論。正是這一選題,不但給觀眾帶來心靈深處的衝擊,而且使這部小成本製作贏得了電影史中的一席之地。
4.「疫情+殭屍」,韓國創新大腦洞疫情電影
2006年韓國第一步災難片《海雲臺》大獲成功後,韓國災難電影題材和內容不斷拓展,有講述寄生蟲侵蝕人腦的《鐵線蟲入侵》,有講述火災故事的《摩天樓》,有展現氣候異變下人類命運的《雪國列車》,還有上面提到的表現流感病毒中的人情冷暖的《流感》,但是他們的腦洞遠遠不限於此,2016年他們又推出了亞洲首部真人喪屍題材災難電影《釜山行》。
△《釜山行》
《釜山行》是一部殭屍病毒肆虐擴散的災難電影,但絕非純粹賣弄血腥的喪屍電影,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當中,主角們不但一刀未斬,更一槍未發,在喪屍類型中可謂非常創新。該片不但在表現手法上全面吸收了歐美喪屍電影的商業公式,更成功借喪屍題材反映人性醜陋和當時南韓存在的社會問題。
病毒對於人性的考驗,每個人的貪生欲望,影片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且《釜山行》再次凸顯《末日病毒》主題:比殭屍病毒更為可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複雜的人性。該片的升級創新大獲成功,上映首日以87萬2349人次刷新韓國影史首映日的最高觀影人次紀錄,並以128萬738人次創下了韓國影史單日票房最高紀錄,截止至2016年9月18日累計以1156萬5479人次成為2016年韓國最高票房紀錄電影。豆瓣打分8.5分,IMDb成績7.5分。
《釜山行》的成功再次告誡我們,成功的電影不是簡單的提取和模仿,好的題材還需要深入剖析和大膽到位的創新,才是真正成功的王道。
中外災難片敘事方式的鮮明對比
同樣面對災難,由於價值取向和社會體制影響,中外電影界有著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
△《流感》
國外災難電影,多採取「底層敘事」,展示社會上普通人在疫情中的災難體驗。這些電影會突出人性中的「小我」,災難面前大家為的是自己,突出體現人性自私的一面,無論是英雄還是平民,電影視角都對抱著原諒、理解的態度敘述這些「本能」的反應。比如《流感》的女主,雖然是一名醫生,但似乎全部心思都在救自己的孩子,為了救女兒她可以不顧一切,甚至隱瞞女兒的病情,這在國內電影中是不可能作為正面事例出現的。
在歐美韓電影中,政府也不是那么正面,如《流感》《極度恐慌》中,都出現了一群政客選擇犧牲一部分人來緩解疫情的情節。《天外來菌》在故事的結尾,軍方又偷偷把病毒備份,用來研製武器。《傳染病》中的高官不顧一線專家的生死,卻為一名議員提供了高級別的護理。
△《傳染病》
但是,國外電影中也有高官正能量,比如《流感》中的總統一直以當地人民的安危為重,這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美好的願望吧!
對人性方面的挖掘、對現實中的殘酷和陰暗面的揭示,這種價值觀取向更容易擊中人們內心脆弱的一面,使影片顯得更貼近生活、更真實,形成更有力的心理衝擊,讓觀眾更加印象深刻,這些也是國外疫情電影值得國內借鑑學習的一些細節。
相比之下,就疫情電影而言,我們還缺乏真正的力作。
2003年上映的《驚心動魄》一部以「非典」時期真實事件為基礎而作的主旋律電影。我們剛剛經歷了疫情,這個題材並不缺乏看點。
該片選擇故事節點安排在一列封閉的火車上,由李幼斌等實力演員擔當主演,影片中也不缺乏面對「非典」來臨時的恐慌、無奈等氛圍營造,以及從直升飛機空降時速150公裡列車的驚險場面和「最美逆行者」的群體英雄形象,甚至稱為「中國最為真實的災難電影」,但是最終這部電影的市場反響不大,至今網上影評文章都少見提及,豆瓣評分參與僅191人,評分5.7。
十年磨劍後,中國疫情電影重裝上陣。2013年的《大明劫》以疫情為背景,書寫了一曲大明王朝的悲歌。該片將疾病與國家命運兩大要素相結合,將電影的主題高度又提升了一個檔次,給觀眾帶來觀感的同時,也引起了歷史的深刻思考。該片以恢弘的場景和深刻的思考贏得叫好聲一片,豆瓣評分8.0,並在中美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傳媒獎、豆瓣電影鑫像獎等評選中屢創佳績,只可惜「叫好不叫座」,投資1800萬,只拿下了452萬的票房,整體虧損巨大。
我們的價值觀決定,國內的電影文化中個人英雄都要服從於集體主義的指揮之下,不會過多進行個人英雄主義的描寫,不會出現一個人拯救世界的劇情。國產電影往往是塑造一群人在面對災難時咬著牙一起堅持、逆行而上的集體英雄形象和直到戰勝災難的英雄故事。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贏得票房的實力。我們看到同為主旋律電影的《紅海行動》《戰狼2》,同為災難片的《一九四二》《烈火英雄》,都有不俗的票房表現。可以說,要贏得票房和認可,就不能只考慮電影要表達什麼,還要多想想觀眾需要什麼電影。
災難來臨之時,比較「小我」,難得的「大愛」更能贏得震撼和感動。在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的「阻擊戰」中,有太多令人感動的畫面,集體英雄的敘事角度,即使是再來一萬遍,我們依然會被感動,國內電影市場也需要這樣的感動。
下一部國產疫情電影會是什麼內容
那麼,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我們將來會拍出一部怎樣的疫情電影呢?
根據我國審查制度、市場特點和文化傳統,預測我國將來的疫情電影會出現這樣5個方面選材:
1. 弘揚正能量的主旋律大片。
我國的疫情電影題材首先當然是將鏡頭對準人類的光明一面,可以致敬「最美逆行者」:醫生、護士、科學家、警察、社區幹部、義工、外賣小哥、建築工人、物資運輸人員或者提前復工的口罩生產工人等等奮勇工作在抗戰一線的英雄。正是他們用行動譜寫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情節,匯成全民抗疫的大畫面,以集體英雄的形象塑造著偉大的中華民族。
2.發動疫情阻擊戰的高層抉擇
有報導稱,應對這次疫情,我們相當於經歷了一次中等規模的戰爭。對於高層而言,封城、換將、曝光、救援……每一項決定後面都意味著驚濤駭浪,甚至關係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在國內的疫情已經控制的情況下,海外形式又日趨嚴峻,我們又面臨新的抉擇。
3.從普通群眾視角看疫情
大場面結合小故事分敘,每個故事都有我們平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小人物,分三個階段疫情前中後,讓疫情前後人物性格形成巨大反差。可能平常看似膽小怕事的普通人能成為英雄,平常在做看似公益的某會疫情期間隱身,一個個小人物贏得戰役的勝利。採取紀錄片模式,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對疫情下中國進行描述。
4. 中國基建狂魔
武漢封城,在千萬雲監工和億萬網友的翹首期盼中,7000餘名建設者日夜鏖戰,耗時10天,建成1000餘個床位、34000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緊跟其後,以同樣模式建成雷神山醫院,讓基建狂魔的速度響遍全國!外國人驚呼「這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基建狂魔」的「硬核」實力,體現的正是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這樣的題材搬上螢屏,也足以令人熱血沸騰。
5.從野生動物入手講生態
這次疫情,再次警示我們: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審議通過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正是我們在疫情面前「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堅決革除陋習的有力行動。這也是拍攝電影的一個很好的題材。
從全國電影劇本立項公示系統獲悉,一部關於破壞人類與自然界生態平衡而引發新型冠狀病毒生態災難的院線電影《生態》獲準立項拍攝,國家相關部門目前對《生態》電影表示將會大力支持,這也是我國首部以譜寫生態保護為核心的院線電影作品,讓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一部好電影,不只是贏得中國市場。病毒不分國界,好電影也是不分國界的。雖然中西文化差異這樣的理由使部分西方人對中國存在偏見,但是中國阻擊病毒的成績有目共睹,中國疫情同樣不能被西方人無視。因此,拍一部好電影,在收穫口碑的同時打破西方慣性偏見,讓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這很重要!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疫情類的電影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