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顳部上皮-肌上皮癌1例

2020-12-01 醫脈通

作者:高世樂 王崇 胡宗濤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學院解放軍第105醫院腫瘤中心;董六一 安徽醫科大學藥理學教研室

 

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pithelial carcinoma,EMC)又稱惡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MME),主要發生於大小涎腺的惡性腫瘤,組織來源於外胚層,具有上皮特性;多見於文獻中報導,臨床中較少見,是與肌上皮瘤相對應的惡性涎腺惡性腫瘤,佔涎腺腫瘤不到0.5%,顳部肌上皮癌尤為罕見。肌上皮癌首先由Donath在1972年報導並命名,1991年WHO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病理類型提出。現將我科收治的1例左顳部肌上皮-上皮癌報導如下,探討其發病情況、病理特徵及免疫組化特點、臨床表現、診斷及鑑別診斷、治療及預後。

 

1資料與方法

 

患者,女性,45歲,漢族。因「左顳部腫瘤切除術後8月」入院。患者2012-03-29因發現左顳部腫塊在我院耳鼻喉科局麻下行左顳部腫瘤擴大根治術,術中冰凍病理提示惡性腫瘤,遂全麻下行左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術2012-04-10術後病理示:AE1/AE3+,MSA+,SMA-,S-100-,P63-,左顳部上皮肌上皮癌;大小2.5 cm×2.0 cm×1.2 cm,另送檢區淋巴結3枚,未見癌轉移;頸淋巴結未見腫瘤轉移術後給予左顳部術後瘤床普通放療2012-11月因出現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在我院行胸部CT檢查示:雙肺多發轉移。

 

於2012-11-27在我科行「紫杉醇240mgD1+順鉑30mgD1~4」全身化療方案1周期,化療過程順利,患者咳嗽咳痰症狀明顯減輕2012-12-11患者行腫瘤個體化治療靶標檢測結果示:ERCC1=8.825(高),TUBB3=0.4444(低),檢測結果提示患者對鉑類藥物不敏感,對紫杉醇類長春鹼類藥物敏感故於2012-12-27、2013-01-23更換為「環磷醯胺1.2gD1+表阿黴素80mgD1+長春新鹼2mgD1+達卡巴嗪0.2gD1~5」全身化療2周期。

 

2013-02-18患者再次出現乾咳症狀,伴右側胸背部疼痛,咳嗽時加劇,於2013-02-25入院行胸部CT檢查示:兩肺右側胸膜T12椎體右側肋膈角等處轉移灶較前擴大,右側胸腔積液考慮患者肺部轉移灶進展,於2013-02-27行「多西他賽120mgD1+氟尿嘧啶0.5gD1~5」全身化療1周期,化療結束後患者乾咳症狀再次減輕,現定期來我科複診。

 

專科體檢:耳廓無畸形紅腫瘻口,雙耳外耳道無狹窄閉鎖,皮膚無充血腫脹膿性分泌物,聽力學檢查:Rinne test陽性,Weber test居中,Schwabach test受檢耳等於正常耳左顳部可見長8 cm手術瘢痕,癒合良好,無紅腫滲出鼻部嗅覺正常,鼻中隔無彎曲,鼻竇無壓痛咽部無充血,喉部會厭無充血紅腫,雙側聲帶無充血水腫肥厚,運動正常氣管居中,雙側頸部未觸及明顯腫大淋巴結。至本文發稿,患者術後已生存15個月,一般情況佳,生活可自理。

 

2討論

 

2.1發病情況

 

肌上皮癌屬於罕見惡性腫瘤,一般不會超過涎腺腫瘤的0.5%,可見於腮腺肌上皮鼻竇肌上皮鼻中隔肌上皮鼻中隔肌上皮顎部肌上皮肺肌上皮肝臟原發肌上皮氣管上皮肌上皮乳腺肌上皮臀部汗腺肌上皮等多部位發病,其中以腮腺報導最多,其次為頜部小涎腺和頜下腺。

 

2.2病理特徵及免疫組化特點

 

大體光滑,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質地中等,部分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切面實性,呈灰白或灰黃色,可見出血灶光鏡下可見腫瘤由不同比例的導管上皮和透明肌上皮細胞兩種細胞形成,可呈實體管狀篩狀及乳頭狀結構,典型的病理形態是內層由立方或柱狀肌上皮細胞外層由透明的腺上皮細胞形成雙層套管樣結構。

 

國內大多學者將其組織病理學可分為:透明細胞型梭形細胞型漿細胞型圓形或立方細胞型,也有專家和學者將其分為:透明細胞型梭形細胞型上皮細胞型漿細胞型和混合細胞型。

 

由於同一腫瘤在不同區域可呈現不同組織形態,多數情況下僅依靠病理形態很難作出正確診斷,免疫組化有助於進一步鑑別。免疫組化檢查內層上皮CK陽性,外層肌上皮細胞SMA、MSA、Desmin多呈陽性,本例患者MSA為陽性。

 

2.3臨床表現

 

肌上皮癌多見於女性患者,可為無痛性腫塊,生長緩慢,部分患者可合併疼痛或面癱,30~60歲較多,發病年齡相對較輕,病程最短者有6個月,最長20年腫瘤大小不等,約2.5~15 cm,平均4~7 cm肌上皮癌易反覆復發,復發率達78.4%,可以原發,也可以在良性腫瘤基礎上惡變面部復發率為37%,淋巴轉移率17%,遠處轉移率為9%治療預後差,大多研究認為低分級的肌上皮癌預後好,高分級的肌上皮癌預後差。

 

2.4診斷及鑑別診斷

 

肌上皮癌主要與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纖維肉瘤等軟組織肉瘤相鑑別。

 

肌上皮癌診斷:腫瘤細胞以肌上皮細胞為主,但完全由透明細胞構成的上皮癌罕見,癌細胞有異型性,具備惡性腫瘤特徵,雙層導管樣結構為其典型特徵,免疫組化呈不同程度陽性表達,確診基本無困難。

 

鑑別診斷:

 

(1)多形性腺瘤:好發於腮腺,其次為顎部小誕腺及頜下腺,唇舌顎黏膜等口腔黏膜誕腺較少見腫瘤生長緩慢,惡變時可出現迅速增大,疼痛,腫塊固定,或伴有面癱,表麵皮膚破潰等症狀細胞成分多樣,透明細胞罕見,鏡下無高度異型性細胞;

 

(2)肌上皮瘤:發病部位以腮腺居多,其次為顎腺頜下腺及其他小涎腺較少見肌上皮瘤無明顯細胞異型性,鏡下腫瘤細胞呈梭形漿細胞樣上皮樣或同時混在,腫瘤界限清楚,呈實性,直徑常<3 cm,但缺乏典型的雙套管結構;

 

(3)纖維肉瘤:病變位於真皮層,界限不清,沒有包膜,呈結節狀生長,切面呈膠凍狀,結節間為纖維結締組織間隔,間質呈黏液樣,常瀰漫浸潤存在彎曲延伸的薄壁毛細血管,血管周圍聚集腫瘤細胞和(或)炎性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是其特徵性改變;

 

2.5治療及預後

 

肌上皮癌惡性度高,臨床預後個體差異較大,約1/3患者死於腫瘤,1/3患者反覆復發或轉移,另1/3患者可帶瘤生存。有文獻報導其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88%和55%。肌上皮癌治療以手術為主,由於其易廣泛浸潤周邊組織,易經血行及淋巴轉移,故術前應行胸片肝臟超聲核素骨掃描等易轉移部位檢查,手術能否切除完整,直接影響預後,應有足夠的安全切緣當瘤體較小,遠離面神經時,可保留面神經,當腫瘤浸潤面神經或與面神經黏連時則需犧牲面神經;頸部淋巴結轉移率較低,可否需行淋巴結清掃尚有爭議,原則上不做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只做治療性頸巴結清掃術多通過血行轉移,轉移率在26.3%~47.0%,肺部為最常見轉移器官,大多學者認為對放化療不敏感筆者認為,可根據術後切緣及有無轉移情況輔以放化療,改善預後,延長生存期肌上皮癌是一種罕見的涎腺惡性腫瘤,由於其發病率低,細胞形態多樣,可供臨床研究病例較少,致使診斷治療發生很多爭議隨著免疫組化技術的開展,提高了肌上皮癌的診斷率其診療方案,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為患者制定出一個合適的臨床路徑。

 

來源:安徽醫藥2013年11月17(11)

 


相關焦點

  • 口咽小涎腺惡性肌上皮瘤1例
    WHO新分類中將MME描述為非典型肌上皮細胞增生形成的腫瘤,具有分裂活躍、浸潤生長等特點。發病率較低,屬罕見的小涎腺惡性腫瘤。不為口腔頜面外科醫生所熟悉。作者現報導1例發生於口咽小涎腺的惡性肌上皮瘤病例,並複習文獻資料,探討其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特點及生物學行為。
  • 左顳葉膠質肉瘤
    手術過程:全麻生效後,患者仰臥位,左肩下墊枕,頭位右偏60度,略後仰5度,頭架固定;標記左擴大翼點入路切口,長約25cm,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切口膜。切開頭皮,皮下組織,筋膜,骨膜,剝離顳肌,向前下牽開。
  • 嘴巴張不開,有可能是得了顳頜關節炎
    網絡配圖醫生卻告訴我是顳頜關節炎!醫生大大給我開了止疼藥、膏藥和消炎藥,還告訴我說:關節炎只能緩解,不可治癒。來來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顳頜關節炎?網絡配圖顳頜關節炎(俗稱掛鈎疼),是指由於顳頜關節功能紊亂或結構損傷而引起的疼痛、活動障礙等症狀的症候群。疼痛部位可在關節區或關節周圍;並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關節酸脹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張口時明顯。
  • 生化與細胞所發現肝細胞核因子-6在肺癌上皮-間質
    suppresses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ve growth of lung cancer cells through p53 and the inhibit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的研究論文,該文報導了肝細胞核因子-6在調控上皮
  • 幕上枕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術後遠隔部位血腫一例報導
    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於2015年3月收治一例sPNET患者,現結合文獻複習報導如下。 患者 男性,4歲,因"行走不穩伴噁心嘔吐1月餘"入院。四肢肌張力正常,無不自主運動,四肢肌力5級,四肢腱反射正常,雙側Babinski徵陰性,閉目難立徵陽性。輔助檢查:顱腦CT示左側枕頂葉見巨大半弧形低密度影,邊緣清晰,可見鈣化灶。周圍見斑片狀低密度影,左側腦室受壓,腦幹變形,中線結構右移(圖1A)。腦電圖示中度異常腦電圖。入院診斷為左側頂枕區佔位。
  • 以腦梗死為首發表現的Trousseau症候群1例報告
    輔助檢查頭部MRI提示左側顳頂枕葉大面積亞急性腦梗死,左側基底節區及兩側額頂葉,小腦半球多發腔隙性亞急性腦梗(見圖1),MRA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側裂池段以遠部分閉塞。頭頸部CTA提示雙側大腦前動脈均起至於左側頸內動脈,椎動脈左優勢型,右側椎動脈顱內段較左側纖細(見圖3)。心臟彩超:心臟各房室腔大小未見明顯異常。
  • 上皮組織-知識點
    1.       上皮組織的結構特點:a)       上皮細胞排列密集和細胞外基質少;2.       上皮組織主要分被覆上皮和腺上皮兩大類。3.       單層上皮主要有5.       內皮為分布在心臟、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6.       間皮為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者。
  • 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人體解剖組織學試題
    每小題1分,共20分)1.關於上皮組織的功能哪項錯誤( )A.保護 B.吸收C.營養 D.感受2.下列哪處的毛細血管為連續毛細血管( )A.肺泡隔 B.胃腸黏膜C.腎血管球 D.肝3.有吞噬功能的神經膠質細胞是( )A.少突膠質細胞 B.小膠質細胞C.星形膠質細胞 D.神經膜細胞
  • 浙江省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運動解剖學真題
    浙江省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運動解剖學試題   課程代碼:00485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這例DWI 高信號,不要誤診為腦梗死!
    四肢肌張力無增強,雙側巴氏徵陰性,雙側肢體針刺覺無異常,雙肺呼吸音粗,無囉音,心率:83 次/分,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無壓痛,雙下肢無浮腫。 急診頭顱 CT + CTA 檢查:右側顱骨修補術後,右側顳額葉軟化灶考慮;兩側頸內動脈顱內段鈣化斑伴相應管腔稍變窄,餘顱內動脈未見明顯異常徵象。
  • 胸骨旁左心室短軸切面(上)
    左心室短軸切面實際為一組切面,分為二尖瓣水平,乳頭肌水平以及心尖水平(圖2-4)。風溼性損害是二尖瓣狹窄的最主要原因,表現為瓣葉增厚,回聲增強,前後交界黏連,呈「魚口「樣改變,左心室短軸切面可直接測量舒張期瓣口開放面積,並對狹窄程度進行分級(圖5,表1)。
  • 2020自考中醫眼科學練習題及答案1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角膜的中央厚度正常值是:A. 0.1~0.2mm B. 1~2mmC. 7~8mm D. 0.5~0.55mmE. 0.01~0.02mm4. 角膜位於眼球壁外層的前方, 佔整個外層的比例應是:A. 1/3 B. 1/4 C. 1/5 D. 1/6 E. 1/75.
  •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突發右側肢體舞動 1 例
    為了簡化理解,可以把丘腦劃分為前部、後部、內側部和外側部(圖 5、6),前部主要由極動脈(也稱為丘腦結節動脈,起源自後交通動脈)供血,內側部主要由丘腦穿通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外側部主要由丘腦膝狀體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後部主要由脈絡膜後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如果嫌記起來麻煩,也可簡化為「節前內穿外洗(膝)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