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航空換新LOGO和Slogan,更簡潔

2020-10-14 MICU設計


亞洲航空公司(AirAsia),簡稱亞航,1993年成立,1996年11月18日開始運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同時也是亞洲區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馬來西亞第二家國際航班公司。



2001年,Tony Fernandes與3位同伴一起成立Tune Air私人有限公司。而後2001年12月Tune Air公司以馬幣1令吉收購瀕臨倒閉的亞洲航空。Tony Fernandes把所有積蓄買2架波音737-300噴氣式飛機和償還亞洲航空欠下的債務,而後亞航引入廉價航空服務理念,2002年並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公司轉虧為盈。



作為亞洲地區首家廉價航空,截止到目前,一共192條國內及國際航線,並且亞航現已在中國擁有15個航點,國際航線覆蓋20多個國家,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日韓等東南亞乃至澳洲等。亞航一直致力於將低成本飛行帶到新的高度,使「現在人人都能飛」的信念成為現實,並連續6年獲得「世界最佳低成本航空」稱號。



而最近米醋在翻看微博時發現,亞航的頭像logo發生了變化。



對比新舊logo會發現明顯的變化,堪稱是顛覆式的重新設計,在此之前亞航曾經歷三次logo的升級更新,而三次的變化都是對手寫字體「AirAsia」的細微調整。



而這一次的更新升級,拋棄了原有的手寫字體「AirAsia」,改用更為簡潔的小寫無襯線字體「airasia」,字母「i」與「r」的圓點部分設計為嵌入式,較為活力年輕有特色,更能適應現如今的數字媒體時代。而圖標方面則選用圓潤的小寫首字母「a」進行呈現。



而原本的紅色主色調也進行亮度與飽和度調整,整體色調更為鮮明。



不僅換新了全新logo,亞航也擁有了全新的Slogan從「現在人人都能飛",到現在的「一切為你,人人共享」,更體現亞航正式升級為數位化生態平臺



全新logo呈現效果



目前官網、公眾號及小程序平臺,已經換上全新標識。



那麼來說說,你覺得亞航新logo怎麼樣呢?

相關焦點

  • 果殼網悄悄換LOGO設計,變藍了
    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_高瑞品牌果殼LOGO設計及slogan果殼是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致力於提供負責任的科學、科技主題內容,成為大眾連接科技的橋梁。自2010年創辦以來,果殼用有趣、多元化的方式,開展從科普到泛知識領域的信息傳播。
  • 飛鳥、花草備受追捧,這些超有意思的航空logo,你認識多少?
    標誌顏色為中國傳統的大紅,造型以簡潔舞動的線條展現鳳凰姿態,同時又是英文「VIP」(尊貴客人)的藝術變形。在國外飛友眼中,國航的鳳凰有種timeless的美,畢竟20年都不換標的航司確實少得很。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溪地航空新換的logo是毛利人手繪風格,總能讓人聯想到電影《
  • 國外知名航空公司logo及背後含義
    新美國聯合航空(United)的公司標誌由公司的品牌名稱及地球圖案組成。地球標識沿用了美國大陸航空自1991年以來所一直採用的圖案,而原來的紅藍配色改為了深藍色。土耳其航空logo與國旗的紅白配色一致,一隻白色的飛鳥代表著在天空翱翔的意願。簡潔大方,一目了然。
  • Google、Instagram……大品牌們的新 logo 為什麼總是被吐槽「醜」?
    ▲上為舊 logo,下為新 logo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之前的 logo 對比,新 logo 的設計雖然保證和 Google 品牌有著極為強烈的相關性,但看起來實在太迷惑了,而且因為顏色相同,很容易誤認。
  • 臺島瘋狂不斷,中華航空新塗裝曝光,CHINA字樣logo大幅度縮小
    進入2020年,臺灣島內的瘋狂行為就從未停息,此前他們曾要求中華航空進行改名,其原因是在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關鍵時刻,蔡英文當局曾大打"口罩外交",向多個海外國家進行口罩的捐贈,但不過中華航空運送的口罩卻被誤認為是來自大陸的口罩,所以民進黨當局也認為中華航空有必要將目前的名字改掉
  • 科技閒言 東方航空app 9.0 大提升
    東方航空app近期更新了9.0版本。新版本在功能上幾乎沒有差異,但是通過換新視覺設計、統一規範規範,大幅提升了觀感和體驗。整體配色從鮮豔的藍白換成了沉穩的紅藍,貼合東方航空的logo。搭配更平的視覺元素,更寬鬆的布局,貼合商務簡潔風格。
  • 如何設計一個「高大上」的 logo?
    方法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第一步:搞清楚需求——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 logo工具:交流(如果這也算的話)對於整個 Coding 的 logo,老大跟我說明了他的想法,主要思路是:卡通形象(猴子)+CODING 字樣,logo 上可以加我們的 slogan——Cloud Development。
  • 椰樹牌椰汁,換Logo了!
    椰樹牌椰汁,換Logo了! 活該你單身!
  • 魅藍手機要換logo,是要成為下一個榮耀嗎?
    繼"雙鴨山大學"事件之後,萬能的網友又將魔掌伸向了魅藍手機,據微博網友@的爆料,魅藍手機也有了自己的新logo!logo還一度被網友惡搞, 比如直接弄成帶有Noblue Phone或者是「梅蘭手機」的logo,更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把李楠的頭像弄上去。
  • 職業蛙新logo的故事:從100到1
    職業蛙新logo的故事:從100到17月6日,職業蛙的員工像往常一樣來到公司,驚訝地發現公司之前的舊logo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標識,顏色還是之前的綠色,但是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新logo採用了正負形設計的表現形式,完全扁平化的設計,由正圓的大寫字母「C」和青蛙爪子的剪影構成,代表了CareerFrog和職業蛙,在視覺上給人簡潔、突出、充滿個性化的衝擊。
  • 這些汽車品牌的新LOGO能否讓你優先考慮他們的車型?
    近兩年來,汽車產業升級是大勢所趨,各種汽車品牌競相發布新LOGO,從而完成品牌形象的復興和重塑。去年,大眾, 日產, 寶馬和其他合資品牌,以及自主品牌,也開始改變他們的品牌。上汽, 榮威, 五菱汽車和長安都提升了自己的形象。
  • Adidas換logo,設計有點花裡胡哨?
    眾所周知 阿迪達斯的logo 從1972年開始 一直是經典的三葉草標誌 因為外形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認為 三葉草的每片葉子 分別代表著奧運精神—— 「更高,更快,更強」 但是實際上代表的是
  • 如何看作品之英文LOGO
    3.雖然logo圖形用了大寫字母,但品牌名稱用了小寫,小寫的英文更具親和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弱科技行業給人冷冰冰的感覺。1.上圖為花旗集團的logo,該logo的形式就是現在越來越流行的文圖結合型logo,即沒有單獨的logo圖形,而是把圖形融合在品牌名稱中。這種形式的好處在於既能最大化展現品牌名稱,又比純文字型logo更有識別性和記憶點,特別適合初創品牌。2.
  • 盤點手機廠商的logo成長史:諾基亞曾是魚 LG變笑臉
    【TechWeb報導】提升品牌影響力對公司來說非常重要,各大手機廠商也都在為之努力,擁有一個深入人心的品牌logo就是關鍵的一環。外媒Phonearena就盤點了全球幾大手機廠商的logo發展史,你最喜歡哪家的呢?三星
  • 2018年LOGO設計趨勢報告完整版:繼性冷淡風之後,漸變色開始成為新...
    :因為logo涉及行業複雜多變以及設計風格的層出不窮,很難用籠統的幾個主流風格概括,所以我認為這篇報告更多的是對一些行業喜歡偏好以及部分流行的新設計方式進行統計,這樣大家便好理解了吧!升級後,無論字體還是圖形,使得可讀性更強。
  • 國企民企集體布局高端新能源品牌 傳統車企新品牌不夠新logo湊
    作為「汽車新引力」年終策劃的第5期,在新政策、新勢力、新物種、新技術之後,本篇將目光回到了傳統車企身上,2020這一年他們嘗試推出了新品牌、新logo、新產品序列,在營銷、戰略、品牌等多方面尋求轉型和突破。道路曲折,關注的目光也並不多,但從體量和影響力來看,完全不亞於任何一個「流量新勢力車企」的表現。而活下來的傳統車企,走出了一條血路。
  • 物流企業LOGO大揭秘 郵政竟是和平的鳥
    圓形代表親和力、以人為本,紅色代表激情與創新,黑色代表務實冷靜。「STO」三個英文字母傳承了老logo,字體由大寫「STO」改為小寫「sto」提升了易讀性和識別性,更顯年輕化,「s」意為申通,「to」表示「到達」、「方向」、「行動」等涵義。標誌中融入「express」一詞,明確快遞屬性,形態提取「包裹」的意向,順應現代化圖標設計的趨勢,更適用於網際網路以及手機等應用系統。將原有標誌中的弧線元素改為由近及遠向上延伸,體現速度感和方向性。
  • 2018年logo設計趨勢報告完整版
    因為是英文版,所以大大君綜合下行業術語做了一些翻譯上的調整,因為每年發布這個的時候,很多老鐵會說logo流行風格太多,這篇報告似乎把所有風格都寫進去了,大大君這裡解釋下:因為logo涉及行業複雜多變以及設計風格的層出不窮,很難用籠統的幾個主流風格概括,所以我認為這篇報告更多的是對一些行業喜歡偏好以及部分流行的新設計方式進行統計,這樣大家便好理解了吧
  • 亞洲航空轉型之問
    亞洲航空的打法是:在開源節流的同時,創新業務形態,將數字航空公司打造為「為所有人提供一站式旅行、生活方式平臺」。航空業的「冰封期」,正在經歷債務重組的亞航高調宣布新的轉型之路,能否走向實質復甦?,「磨合期」走得平穩,新冠疫情來襲。
  • 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slogan 你知道哪些
    這句slogan似乎打破了傳統,但我們很容易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意思,並且,它真的取得了成功。不僅如此,演員傑弗裡·帕爾默為電視廣告的配音,更是成為了點睛之筆。隨後,這句slogan開始逐漸被許多非德語國家使用,例如英國、法國和加拿大,在美國,它的另一個版本為「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