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學望遠鏡從多元宇宙探索原始黑洞

2021-01-10 科學網

 

 在大爆炸後不久,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圖片來源: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日本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利用斯巴魯望遠鏡,尋找了恆星和星系誕生前宇宙中形成的黑洞。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物理評論快報》。

這些原始黑洞(PBH)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甚至一些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它們還可以在重元素的合成中發揮作用,當其與中子星碰撞並摧毀時,釋放出富含中子的物質。

為了更多地了解PBH,研究小組觀察了早期宇宙留下的線索。早期的宇宙密度非常大,任何大於50%的正密度漲落都會產生黑洞。然而,孕育星系的宇宙學擾動已知要小得多。因此,早期宇宙中的一些過程可能為黑洞的形成創造了合適的條件。

科學家認為,PBH可能在膨脹時期創造的「嬰兒宇宙」中形成,這一時期的快速膨脹被認為是我們今天觀察到的宇宙結構的形成原因。

研究小組利用位於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4200米的山頂附近的斯巴魯望遠鏡描述了PBH的形成,並證明了來自「多元宇宙」的黑洞可以被發現。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Masahiro Takada團隊正致力於利用斯巴魯望遠鏡尋找PBH,最近報告了新倉星系中原始黑洞存在的主要限制條件

斯巴魯望遠鏡每隔幾分鐘就拍攝一次整個仙女座星系。如果一個黑洞穿過了其中一顆恆星的視線,黑洞的引力會使光線彎曲,使恆星在短時間內看起來比之前更亮。恆星變亮的持續時間能告訴天文學家黑洞的質量。

該望遠鏡的第一次觀測已經報告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候選事件,它與來自「多元宇宙」的PBH相一致,其黑洞質量與月球質量相當。該團隊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觀測,以擴展搜索範圍,並提供一個決定性的測試,以確定來自「多元宇宙」的原始黑洞能否解釋所有暗物質。(來源:中國科學報 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5.18130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原始黑洞或可證明「多元宇宙」理論
    據「phys.org」網站12月28日報導,在日本東京大學卡弗裡宇宙物理和數學研究所中(Kavli IPMU),一個由粒子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尋找「原始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簡稱PBH)時取得了理論及觀測等多方面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論文—科學網
    (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行星9實際上是原始黑洞嗎?
    因此,作者認為,目前正在智利建造的獨特的廣域勘測望遠鏡(LSST),將使他們很快對行星9確實是原始黑洞(PBH)而非普通行星的可能性設置新的限制。如果存在,這樣的原始黑洞(PBH)將需要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並對解決宇宙缺失質量或暗物質之謎的道路上大有幫助。    論文表明,如果第9行星是一個黑洞,那麼居住在太陽系郊區(在「奧爾特雲」中)的彗星將對其產生影響,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阿維·洛布(Avi Loeb)以及該論文的共同作者作者告訴我。他說,它們將被強烈的引力潮摧毀,並在吸積到黑洞的一秒鐘內會產生可見的耀斑。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研究可能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早期就已經形成的黑洞。 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 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原始黑洞,或許就是由暗物質構成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原始黑洞(PBH)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天體,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解釋暗物質本質的主要候選者之一,尤其是在2016年處女座和LIGO探測器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之後。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裡卡多·穆爾賈(Riccardo Murgia)說:我們已經測試了一種場景,其中暗物質由原始宇宙中形成的非恆星黑洞組成。
  • 研究人員認為暗物質可能由原始黑洞組成
    來自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對可能形成於早期宇宙的黑洞進行研究,這些所謂的原始黑洞被認為是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形成的。原始黑洞可能是全部或部分暗物質形成的原因,也是我們銀河系中心和其他地方發現的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
  • 太陽系第9顆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始黑洞
    太陽系第9顆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始黑洞天文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太陽系的最外層區域存在著一顆質量比地球大美國達勒姆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兩位研究人員雅各布·斯科茨和詹姆斯·尤溫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探索第9號行星是原始黑洞的可能性。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假設,5年光學引力透鏡實驗數據中觀測到的跨海王星天體軌道的異常軌道和微透鏡事件的過量可以同時被一個特定的天體群體的存在所解釋,其中一個就是第9號行星。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事實上,探索這方面可能性的論文已經有很多。可惜的是,紐約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辛•阿里-海蒙德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種類型的黑洞將如何影響LIGO的探測率進行了檢驗,在此之後,暗物質與原始黑洞的關係開始受到質疑。阿里-海蒙德計算出,如果新生宇宙產生的黑洞足夠多,能夠解釋暗物質,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洞將形成雙黑洞系統,彼此環繞並越來越近,其合併速度甚至比LIGO觀測到的合併事件高數千倍。
  • 黑洞打開了探索宇宙的興趣?快來看看這些高分宇宙紀錄片
    人類,之於浩瀚宇宙只是一粒灰塵,但人類從來並沒有放棄過對宇宙的探索和學習。尤其近年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傳統依賴於書籍和學術期刊才能看到」晦澀「天體學知識,漸漸地進入我們的日常。4月10日,全球六地同時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數百名科研人員參與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
  • 神秘的宇宙森林: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將目光聚焦可能在大爆炸後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他們分析了這些極端遙遠類星體放射的光線與宇宙網之間的交互。宇宙網是一個由氣體和暗物質「絲線」構成的網絡,遍布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研究發現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的本質。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宇宙學家馬克·卡米奧考斯基(Marc Kamionkowski)表示,這的確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並不一定比其他觀點更瘋狂。事實上,探索這方面可能性的論文已經有很多。
  • 最大光學望遠鏡,看星空的大眼睛
    博科園:科學科普-觀測天文學類在智利的山區,有一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光學望遠鏡的地方。這臺超大望遠鏡(ELT)將擁有一個由近800個部分組成的主鏡,將能夠收集到比地球上所有現有的8- 10米望遠鏡加起來還要多的光。
  • 「歐洲極大望遠鏡」於智利開建 直徑39米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新華網5月28日報導,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出資打造的「歐洲極大望遠鏡」26日在智利開始建造,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這座望遠鏡建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山上,鏡面直徑將達39米,將於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按2012年價格計算,整個工程將耗資10億歐元(約合76.6億元人民幣)。 項目團隊說,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可能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 新時代即將來臨,我國將建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挑戰科學未知問題
    歡迎來到探奇怪科學頻道,請打開你們的腦洞世界,即將進入奇異之旅人類探索宇宙所藉助的工具是什麼?許多人會想,人類探索宇宙不就是靠飛船嗎?自從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就已經代表著人類跨出地球,走向了未知的太空,進行宇宙探索。
  • 物理學家在微小的原始黑洞中尋找暗物質
    2014年11月23日晚,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山(Mauna Kea)上的一臺強大的望遠鏡試圖發現一個黑洞在太空中飛行的神秘運動。在望遠鏡觀測到宇宙的七個小時裡,它可能捕捉到一顆,因為一個大約地球大小的結構使我們最近的銀河系鄰居仙女座的一顆恆星黯然失色,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
  • 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記者王昆、劉欣  「用星系自轉曲線可以偵測到暗物質。」「引力波是一種探索宇宙的理想工具。」「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何時升空?」  400年前,隨著伽利略發明小光學望遠鏡,發現木星的四顆衛星,基於電磁波的天文學就此誕生。三年前,基普·索恩和他的同事們用引力波觀測到黑洞碰撞,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  「根據物理學原理,能夠從遙遠的宇宙傳播過來並攜帶遠方信息的波,目前只有兩種。第一種是X射線、光、無線電等電磁波,第二種是引力波。」
  • 2020 諾貝爾獎 | 宇宙中心就是黑洞嗎?
    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何說銀河系的中央是巨大的黑洞?UCLA 的這個銀(河系中)心組,從 95 年開始用 Keck 望遠鏡(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主反射面直徑 10 米,位於夏威夷的 Mauna Kea 山巔)對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 A* X 射線源附近的恆星進行跟蹤觀測。
  • SKA射電望遠鏡是什麼,它能給人類探索宇宙提供什麼「便捷」?
    自從人類用望遠鏡觀察宇宙以來,他們在可見光的指引下認識宇宙已有一段時間。無論是恆星、行星、星雲、星團還是星系,只要有可見光,我們就會找到它們並認識它們。後來,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逐漸被用來觀察宇宙,包括無線電波。
  • 假想中的第九大行星或是一個原始黑洞,引力效應的來源
    在過去幾年的研究基礎上,杜倫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兩名研究人員雅各布·肖爾茨(Jakub Scholtz)和詹姆斯·安文(James Unwin)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探索第九大行星是一個原始黑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