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5月28日報導,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出資打造的「歐洲極大望遠鏡」26日在智利開始建造,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這座望遠鏡建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山上,鏡面直徑將達39米,將於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按2012年價格計算,整個工程將耗資10億歐元(約合76.6億元人民幣)。
項目團隊說,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可能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它將幫助天文學家發現更多較小行星,拍攝較大行星並研究它們的大氣層,這對於了解那裡是否存在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安置在一個直徑85米的大型旋轉圓頂上。該望遠鏡還具有其它功能,它將幫助天文學家發現環繞恆星運行的行星,未來或將發現更多體積較小的行星,拍攝到體積較大的行星,可能描繪它們的大氣層,這是理解生命存在的關鍵因素。
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在當天舉行的開工儀式上說:「這裡建造的不僅是望遠鏡,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科學可能性的最偉大例證。」
阿塔卡瑪沙漠乾燥大氣提供了地球上接近完美的觀測條件,預計2020年之後全球70%的陸基天文觀測設備都將安裝在該地區。
雖然中國落成了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但是在大型光學望遠鏡集光面積僅佔全世界2%,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全世界14架8—10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沒有一架在中國。現有光學紅外望遠鏡「在對天體進行高分辨精細觀測上遠不能滿足我國天文學家的要求」。
貴州省平塘縣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而在建的大型望遠鏡中,除卻歐洲極大望遠鏡外,美國正在計劃建造的兩個直徑分別為30米和22米。3月10日,中國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正式立項進入「十三五規劃」。從口徑上說中國排在第四位。但中國12米望遠鏡的特色在於不僅僅有大口徑精細觀測的能力,還有大視場巡天(一次觀測很多天體目標)的能力,和國外30米口徑的望遠鏡是互補的。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稱,歐美計劃中的這些大口徑望遠鏡都沒有大視場普查功能。中國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因為具有大視場觀測能力,在科學上可以和歐美國家的下一代望遠鏡形成互補。將為暗能量本質、引力波源光學認證和研究、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超大質量黑洞和第一代恆星、以及早期高紅移宇宙等21世紀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功能強大的觀測平臺。
而在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建設完成以後,中國天文學家還將推動建設40米或50米口徑級的超大型光學望遠鏡,在天文學上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