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極大望遠鏡:口徑39.3米主鏡到底能看見啥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歐洲極大望遠鏡:巨眼觀宇宙)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南半球,海拔3000多米,沙漠山頂,一隻「巨眼」要從這裡仰望太空。

5月26日,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在智利北部開工建造,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其主鏡口徑39.3米,比一個籃球場還要長。

它讓人類看到更清晰的宇宙,E-ELT項目負責人蒂姆·德澤烏說:「現有望遠鏡與E-ELT之間的差距,好像伽利略以自己的裸眼與望遠鏡相比那麼大。」

讓蒂姆如此自信的「巨眼」能「看」什麼?怎麼建?該怎麼把比籃球場還大的主鏡裝上?又配備了哪些先進的科學重器呢?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白華。

主鏡、副鏡、變形鏡,鏡鏡都不簡單

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有一個鏡面實驗室,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出口徑8.417米光學望遠鏡鏡片的地方,「這是目前單鏡面望遠鏡有口徑極限。」白華說。

如果8.417米是單鏡片的極限,那麼E-ELT的39.3米主鏡又是如何得到呢?「它是由小鏡子拼接完成的,」白華說,由於拼接主動光學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原理上並不存在口徑極限。「本身E-ELT的雛形為100米望遠鏡,提交計劃時主鏡口徑42米,後因經費問題縮減到39.3米。」

據了解,總投資10.55億歐元的E-ELT約40%預算都花在了鏡片上。除了由798面六角形的小鏡片拼接而成的主鏡,還有4塊尺寸不小的鏡片。

「拼接主鏡的子鏡口徑1.4米,為了讓E-ELT鏡筒儘可能短,主鏡採用了快焦比設計。這個設計中,主鏡的焦距和主鏡直徑大致相等,這直接造成了主鏡的子鏡加工難度大,」白華介紹。

近800面鏡片的拼接將異常繁瑣,那麼,既然有8米的鏡片,為什麼不用較大的子鏡拼接成主鏡呢?

「成本和吊裝難度是一個原因,1.4米的子鏡歐洲、俄羅斯、中國等很多國家都可以做,成本會下降不少,」白華介紹,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鏡片口徑超過6米之後,鏡面會受自身重力的影響,產生形變,如果校正這個形變,E-ELT系統將更加複雜。

主鏡之外,自適應變形鏡同樣不易獲得。「自適應變形鏡口徑為2.3米,目前世界上已成功研製的最大的自適應鏡面口徑為1.2米,是裝配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VLT望遠鏡的自適應副鏡。」白華說,「要將變形鏡口徑突破性地增加,我認為這一點是E-ELT建造上最困難的一點。」

檢測、調試、校準,與生俱來的「強迫症」

包裹在望遠鏡之外的圓頂直徑將達到85米,整個望遠鏡平臺,包括鏡面與桁架結構,重達3000噸,這個龐然大物需要在水平面靜靜地穩定旋轉360°。

798塊子鏡拼接成一體,每塊子鏡都要保持最好的狀態。

……

這些幾近苛責的需求,使得E-ELT能夠盡情施展自己的「光年眼」。要達成這些需求,完成微米不差的設計建造,必須「強迫症」式的反覆檢測、調試、校準,它們將成為未來7年的建造工作日常。

建造過程中最不容有失的部分將是主鏡的拼接。「安裝鏡面時將進行粗調和精調,用波前傳感器檢測、促動器調整,採用拼接主動光學技術達成對鏡面的調控和校正。」白華介紹,拼接主動光學技術在國際上屬於成熟技術,有多臺8-10米望遠鏡採用了這項技術,例如Keck望遠鏡,GEMINI望遠鏡等。

作為地基望遠鏡,另一個不得不提的系統是自適應光學系統,這個系統用於消除地球大氣造成的大氣湍流現象。

與發射到太空的著名「哈勃望遠鏡」相比,E-ELT的鏡前環抱著厚重的大氣層,這就好像從霧蒙蒙的車窗中拍風景,根本無法呈現太空的原貌。選址一開始,投建方就在糾結,智利、南非、摩洛哥、西藏、南極洲都曾作為備選地,考慮到建設、維護、配套的方便性,最終選定靠近帕瑞納天文臺的地方,山下是最乾旱的地區之一——阿塔卡瑪沙漠,海拔3000米,空氣稀薄、乾燥、無汙染尤其是光汙染,觀測環境質量優。

「望遠鏡口徑越大,望遠鏡成像質量受大氣湍流影響越大,」白華說,因此8—10米級以上的望遠鏡通常配備自適應光學系統。「用於校正大氣湍流的主要元件之一是變形鏡,變形鏡關係到整個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校正能力和校正精度。一般來說,望遠鏡口徑和觀測視場越大,變形鏡的口徑越大。」

這個不簡單的變形鏡,由很多單元組合而成,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獨立的控制器,「E-ELT的變形鏡需要8000個促動器,」白華表示,在外加電壓控制下,變形鏡可以改造望遠鏡接收到的波面的面形,作為波前校正器件校正波前誤差。

「望遠鏡竣工之後,仍要繼續進行調試校正,」白華說,不要認為2024年竣工就可以馬上投入使用,「那個時候只是『初光』,即第一次捕捉到來自宇宙的光波,還要至少一到兩年的調試才能正式使用。」

強聚光、高分辨,「光年眼」開啟一個時代

資料顯示,E-ELT將裝載高解析度光學光譜儀、追蹤多目標的廣角近紅外集成視場光譜儀、具有極高自適應光學系統的行星成像儀和光譜儀、限制衍射的近紅外照相機等設備。其中,用於拍照的近紅外照相機,解析度是NASA未發射的空間望遠鏡「詹姆斯·韋伯」的6倍,「哈勃」16倍以上。

「之前認為是一個『點』,用E-ELT就可以區分開是兩個甚至幾個『點』,」白華解釋,這就是解析度高。

有了超大主鏡和重器的支撐,E-ELT將接收到之前無法感知的遙遠天體發射出的光波。有天文愛好者這樣評價,就聚光能力衡量,E-ELT是當今頂級望遠鏡的13倍,比單架甚大望遠鏡(VLT)強大26倍,比400年前伽利略製造的望遠鏡強800萬倍,比人類肉眼強1億倍!無怪項目負責人蒂姆有底氣把其他望遠鏡「輕視」為裸眼。

「E-ELT還能夠獲得天體的高分辨光譜,有了光譜,才能知道某個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白華說。

此外,ELT的目標之一是搜索太陽系外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人類目前只發現近2000顆系外行星。由於行星不發光,在強光的恆星身邊環繞,「燈下黑」的境遇讓發現行星非常困難。然而,ELT能夠呈現更大的影像,甚至能直接測量那些行星大氣層的性質,這將大幅提升搜索可能生命行星的效率。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歐洲擬建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 主鏡直徑達39米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
  • 「歐洲極大望遠鏡」於智利開建 直徑39米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新華網5月28日報導,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出資打造的「歐洲極大望遠鏡」26日在智利開始建造,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這座望遠鏡建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山上,鏡面直徑將達39米,將於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按2012年價格計算,整個工程將耗資10億歐元(約合76.6億元人民幣)。 項目團隊說,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可能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 西方叫板中國,決心打造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口徑不到40米,也敢稱最...
    超大型望遠鏡(ELT)是由歐洲南方天文臺(ESO),西方領導的16個國家聯盟的最新重大科學項目。近日,超大型望遠鏡奠基儀式在智利ESO Paranal天文臺順利完成,西方媒體稱,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是人類太空探索史的重要裡程碑!
  • 日本建成東亞最大天文望遠鏡
    據報導,晴明望遠鏡的口徑為3.8米,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進行觀測,將捕捉像超新星爆炸那樣突然發生的天體現象等。還將挑戰直接拍攝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晴明」取自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陰陽師、天文博士安倍晴明。日本國立天文臺臺長常田佐久表示,「建成了日本首臺充滿技術野心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將供日本全國的研究人員使用。
  • 望遠鏡的眼睛有多大?這個參數很關鍵
    來源:科技日報建造口徑更大、觀測能力更強的望遠鏡,用它來窺探宇宙的奧秘,是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的追求。美國太空網近日發表文章,將正在建設中的歐洲極大望遠鏡稱為張望宇宙的最大眼睛,其口徑達到39.3米。但實際上,相對於口徑,對於天文學家而言,有效口徑是一個更有意義的參數。
  • 意財團將建「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 8年後見!
    國際性天文機構歐洲南方天文臺25日說,一個義大利財團已經籤約建設「歐洲極大天文望遠鏡」。這架天文望遠鏡有望於2024年投入使用,其性能屆時將超越所有現有天文望遠鏡。路透社25日報導,這一財團將負責設計、建設並組裝這架天文望遠鏡及其保護性穹頂,其合同價值4億歐元(約合4.5億美元)。
  • 院士爭論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 百名海內外青年學者發聯名信
    在建的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 他補充道:「並不是講四鏡系統完全沒有優勢,它也有很多好處,但是在實際臺址氣象條件不明的情況下,很難讓人期望能將設計指標變成現實不過,這臺4米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適用於專門任務,而中國的通用光學望遠鏡還停留在2米級,遠遠不能與國際上一批一流的8-10米級通用光學望遠鏡相比。大口徑通用光學天文觀測設備的空缺,已嚴重掣肘中國的天文研究。要知道,美國早在1917年就建成了2.54米口徑的胡克望遠鏡。 目前,歐洲南方天文臺正在智利建造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
  • 幾張高清大圖帶你一起簡單的了解下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望遠鏡
    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的設施融合成一張的想像景觀這幅拼貼畫展示了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的拉西亞和莫納克亞山的設施,並將其合併為一個虛構的景觀。左邊可以看到即將推出的極大望遠鏡,它裝有巨大的39米主鏡;歐洲南方天文臺的8.2米單位的甚大望遠鏡位於中間;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的66個高精度天線有幾個在右側,以及即將推出的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的天線。
  • 天文望遠鏡
    由於折反射式望遠鏡能兼顧折射和反射兩種望遠鏡的優點,非常適合業餘的天文觀測和天文攝影,並且得到了廣大天文愛好者的喜愛。  望遠鏡的集光能力隨著口徑的增大而增強,望遠鏡的集光能力越強,就能夠看到更暗更遠的天體,這其實就是能夠看到了更早期的宇宙。天體物理的發展需要更大口徑的望遠鏡。  但是,隨著望遠鏡口徑的增大,一系列的技術問題接踵而來。
  •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太漂亮了!
    據當代天文學網站報導,5月25日,歐洲航天局在德國嘉爾興舉行籤約儀式,與Ace財團籤訂4億歐元的合同,由Ace財團負責建造歐洲極大望遠鏡
  • 去看2.4米望遠鏡,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望遠鏡
    望遠鏡鏡片重2.3噸,外圈直徑2.4米,內圈中心孔直徑0.5米,主鏡焦比F/2.43。鏡片材質是微晶玻璃,這種材質最大的優點是熱膨脹性很小,主鏡在-10°C至35°C的常用工作環境中察覺不到變形,極大的保證瞭望遠鏡成像的穩定性。
  • 多國耗14億美元共建超級望遠鏡,因受多方影響,日本本月宣布撤資
    本月日本宣布暫停對備受爭議的夏威夷三十米口徑天文望遠鏡(TMT)的資助。夏威夷三十米口徑天文望遠鏡(TMT)按照設計它的圖像清晰度將比哈勃太空望遠鏡高10倍;巨大的主鏡使它的觀測清晰度比現行的大型地面光學望遠鏡高
  •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利器:歐南臺開始建造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此前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其目前正在打造的ELT極大望遠鏡,已經成功鑄造出第一塊六角形鏡片了。極大望遠鏡於2017年5月份開始建造,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與2005年開展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項目。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
  • 世界最巨型光學望遠鏡正式開建!2024年開始運營
    據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官方網站消息稱,該機構革命性的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日前於智利正式開始建造。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巨型的光學望遠鏡,標著新一代超級太空觀測工程的裡程碑,也被天文學家們稱之為「地球望向天空的最大的眼睛」。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的施工設計想像圖。
  •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介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語: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簡稱FAST)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座射電望遠鏡,焦比達0.467。FAST位於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窪地,利用喀斯特窪地的地勢而建。
  • 美國耗資近100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到底有多厲害?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耗資近100億,比哈勃太空望遠鏡高出近5倍的費用,哈勃的長度13.2米,重量是11.1噸,主鏡口徑2.4米。韋伯的長度是20多米,重量6.2噸,主鏡口徑6.5米。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空航天局聯合研發的紅外線觀測太空望遠鏡。無論從各方面數據它都比哈勃先進的多,主口徑比哈勃大了三倍,能夠看得更遠。韋伯太空望遠鏡沒有鏡筒,鏡面由鈹製成,主鏡直徑比發射它的火箭都大,為了發射方便,把它製作成了18塊六角形的鏡片,到了指定的軌道再自動的展開。因為沒有鏡筒,展開以後就像一個平面大風帆。
  • 如果有一個外星人站在月球上,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他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有一個外星人站在月球上,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他嗎? 想像中的外星人的體型應該跟人類差不多,我們不妨假設這個外星人的身高為1.8米,再取可見光波長的平均值500納米,地月之間的距離取38萬公裡,將這些數據代入上述的經驗公式就可以計算出,一個口徑大約為116米的光學望遠鏡才能看到這個外星人。
  • 韋伯太空望遠鏡主鏡結構完成裝配工作
    隨著哈勃望遠鏡的老化美國航天總署(NASA)為此開發了下一代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 甚大望遠鏡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
    原標題: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日前對獵戶座星雲的中心展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觀測。有關研究成果挑戰了此前被廣泛接受的對獵戶座星雲的形成及歷史的認識。
  • 深空之眼,有史以來最大的光學,近紅外望遠鏡即將誕生
    光譜視圖:METIS——紅外攝像機和攝譜儀坐落於北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塞魯阿瑪遜斯山頂上的歐洲超大型望遠鏡的39米主鏡,將收集比今日運行的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多13倍的光。為歐洲超大型望遠鏡提供了"點對點"的光譜功能。 補充視圖METIS將通過提供較長波長(從3~19 μm)和3~5.3μm波長的中紅外光譜成像和中解析度光譜來完善完善哈蒙尼和MIC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