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即將來臨,我國將建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挑戰科學未知問題

2021-01-19 探奇怪

歡迎來到探奇怪科學頻道,請打開你們的腦洞世界,即將進入奇異之旅

人類探索宇宙所藉助的工具是什麼?

許多人會想,人類探索宇宙不就是靠飛船嗎?自從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就已經代表著人類跨出地球,走向了未知的太空,進行宇宙探索。

事實上並非如此,僅僅只靠探測器對宇宙進行探索,人類無法取得如今的科學成就,或者說得到的結果微不足道。探測器就好比大海裡的一條魚,只能無盡的漂流,雖然能起到實地探查的效果,對理論進行證實,但枷鎖卻深深地紮根了,猶如坐井觀天,永遠無法看見更遠的天空。

那麼問題來了,科學家們是如何能觀測到數億光年外的場景呢?

答案不言而喻,在人類還未使用飛船進行宇宙探索的時候,都是以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地球外面的場景,從而對宇宙有了基本的定義,也為人類進行宇宙航行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天文望遠鏡已經擁有了40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折射式望遠鏡到如今的折反式望遠鏡,從最初的太陽繫到現在的整個宇宙,似乎在已知的範圍內都成為了我們的勘察區,即使是數十億光年外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關於天文望遠鏡,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輝煌之一,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讓全世界都嘆為觀止。不僅如此,據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中國天文學會原理事長崔向群院士20日說,我國將製造10米大口徑光學望遠鏡,用以縮小我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相比中國天眼,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有不同的觀測方法和目標,只需要用肉眼就可以見到光的形成,恆星和星系的鏡像呈現在我們眼前,還能直接放大影像,進行攝影等作用。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中,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就被列入了優先項目之一。

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還無法進行大規模型探索,只能藉助望遠鏡進行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和演變,並且在發生「新大陸」和發現具有科學價值的行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假設沒有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人類就形如無頭蒼蠅四處亂竄,無法辨別方向和位置,好比飛機在航行過程中沒有雷達定位一樣。

就如崔向群所說,我國應該在大型光學空外望遠鏡的技術上保持科學目標的先進性,並且密切結合21世界的發展應用。在如今這個科技飛橫的時代,前進才是最能加速社會步伐的動能之一,宇宙那麼大,人類只不過是大千世界裡的滄海一粟,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可能成為天文界的領頭羊,研製新型大型光學空外望遠鏡,挑戰科學前沿問題,開闢新世紀的航線。

相關焦點

  • 我國將建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挑戰科學前沿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天文學會原理事長崔向群院士20日說,儘快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將縮小我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相比,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有不同的觀測目標和方法。
  • 「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香山科學...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主題為「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62次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大天文單位的60多名專家強烈呼籲國家「十三五」期間儘快立項建設中國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 「十三五」期間中國或建世界最大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南京5月26日電 (記者 鍾升)24日至25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等單位的60餘名天文學專家匯聚南京,共同商議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
  • 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原標題:冰蓋之巔,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太陽升上了地平線,天空不再一直黑洞洞,南極「極夜」已經過去。對天文學家來說,這也意味著每年的最佳觀測時間已經過去。  9月12日,973計劃支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項目在南京舉行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研究中心主任、AST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已只能用以往視頻,展示架設在萬裡之外的我國南極崑崙站的望遠鏡運行情況。  海拔4087米、零下80攝氏度,在讓人類望而生畏的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南極冰蓋冰穹A,天文學家緣何架設目前成功運行的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這將面臨哪些困難?
  • 院士爭論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 百名海內外青年學者發聯名信
    建設這臺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 7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起草第一版的公開信時,曾表達「我國第一臺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
  • 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光學天文望遠鏡
    時間:2009-06-05 03:41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據新華社河北興隆6月4日電(記者吳晶晶)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項目4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 「歐洲極大望遠鏡」於智利開建 直徑39米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新華網5月28日報導,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出資打造的「歐洲極大望遠鏡」26日在智利開始建造,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這座望遠鏡建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山上,鏡面直徑將達39米,將於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按2012年價格計算,整個工程將耗資10億歐元(約合76.6億元人民幣)。 項目團隊說,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可能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修建 國產雷射器首次用於頂尖科研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助理、TMT項目部經理薛隨建日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TMT將為天文望遠鏡400多年的發展樹立新的裡程碑,中國參與該項目,可以分享國際頂尖設備的管理、運行和相應份額的使用權益,使我國天文學家與世界一流天文學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最先進的望遠鏡開展前沿的天文研究。
  • 大望遠鏡時代
    大望遠鏡時代 2004-01-18 15:26 作者:魯伊 2004年第2期 從美國到歐洲,科學家們正在籌劃建造新一代口徑更大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為了解決圍繞12 米望遠鏡問題的分歧, 我們必須深刻分析分歧的本質,只有弄清這個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的辦法。 2. 我們和崔的分歧本質是技術路線和科學路線的分歧,是大科學工程由技術導向還是科學導向的分歧 ? 3.
  • LAMOST望遠鏡即將冠名郭守敬望遠鏡(組圖)
    趙永恆說,2004年8月,美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在制定物理與天文學發展戰略時,將暗物質與暗能量排序在「新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難題」前兩位。他說,宇宙的基本組分是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人類科學能夠描述的普通物質僅佔宇宙總能量的4%,其餘96%包括佔總量22%的暗物質和佔總量74%的暗能量,人們完全不知道它們是什麼!
  • 陳昱光:「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兩位院士有爭議,談談我的看法
    我國地處東半球,而世界上大多數望遠鏡都位於西半球(如下圖)。在同一地理經度上,完全無人可以與我們競爭。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別人都是白天的時候進行觀測。這對於瞬變源的後續觀測至關重要。此外,目前國內最大的通用型望遠鏡為雲南天文臺的口徑2.4米望遠鏡,在口徑上落後國際水平上百年。建一臺通用型望遠鏡對於彌補缺口意義極其重要。
  • 中國首次召開「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科學論壇
    出席,「三十米望遠鏡科學論壇2019」國際會議。會議上,我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介紹了我國參加TMT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介紹了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我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協同觀測與合作預期。與會專家對科學儀器「高解析度光譜儀」、「廣域光學分光計」進行了研討。
  • 世界最巨型光學望遠鏡正式開建!2024年開始運營
    圖片來源:ESO    體積像行星那麼大的天體的數量遠遠大於人們此前的預期,但以目前的技術,觀測這些對象仍有難度。而歐洲極大望遠鏡的主要目標就是將這些天體展現給人類。    這個超級光學/近紅外望遠鏡將安裝在直徑85米的旋轉巨大穹頂上,望遠鏡主鏡直徑為39米,光學系統由5個鏡面組成,先進的自適應系統能夠減少大氣湍流的影響,大幅提高圖像的光學質量。其計劃於2024年開始運營,屆時它將直面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天文挑戰,包括找出那些圍繞著其他恆星、位於宜居帶中的類地行星,以及加速我們在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的速度。
  • 日本建成東亞最大天文望遠鏡
    據報導,晴明望遠鏡的口徑為3.8米,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進行觀測,將捕捉像超新星爆炸那樣突然發生的天體現象等。還將挑戰直接拍攝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晴明」取自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陰陽師、天文博士安倍晴明。日本國立天文臺臺長常田佐久表示,「建成了日本首臺充滿技術野心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將供日本全國的研究人員使用。
  • 歐洲極大望遠鏡:口徑39.3米主鏡到底能看見啥
    5月26日,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在智利北部開工建造,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其主鏡口徑39.3米,比一個籃球場還要長。它讓人類看到更清晰的宇宙,E-ELT項目負責人蒂姆·德澤烏說:「現有望遠鏡與E-ELT之間的差距,好像伽利略以自己的裸眼與望遠鏡相比那麼大。」讓蒂姆如此自信的「巨眼」能「看」什麼?怎麼建?該怎麼把比籃球場還大的主鏡裝上?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口徑光學望遠鏡
    12日,「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共同確定並商討了聯合在新疆慕士塔格觀測站建造1.9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項目。
  • 陳昱光:12米光學望遠鏡爭議,應先看科學目標再看技術
    中國天文學界正積極籌備建設一架口徑12米的通用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 (LOT),近期圍繞著12米望遠鏡的設計,國內天文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也有很多科學家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特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一份4000多字的長信引爆了中國天文圈。 據《知識分子》報導,中國天文學界對於如何建造「12米望遠鏡」一事,分歧早已存在。
  • 我國巨型太陽望遠鏡突破光學 探測器 磁場測量等多領域技術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及相互關係。先進地基太陽天文臺的科學目標,就是要觀測和研究太陽磁場、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三者之間的關係,簡稱「一磁兩暴」。
  • 中國又建新「天眼」再奪世界第一!為何多此一舉再建射電望遠鏡?
    景東120m脈衝星射電望遠鏡(JRT),歷經多年完成選址和大天線關鍵技術攻關,這臺由中科院雲南天文臺聯合多家單位,在我國西南多民族地區建設的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全可動低頻射電望遠鏡,終於開始啟動了。>射電望遠鏡不同於傳統的光學望遠鏡,是一個專門的天線和無線電接收機,主要用來接收並研究來自宇宙中不同天體發出的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