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領讀|疫情何時會出現拐點?學會用模型思維作出最接近的預測

2020-12-05 36氪

編者按:從科學角度看,預測未來事件的走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今科技發達,但氣象局即便預報明天的天氣依然有一定概率犯錯,更不用說預測一周後天氣,那會有更大的錯誤概率。天氣預報況且如此,更不用說對依託社會互動行為發生的病毒流行疫情進行準確預測了。但正如鍾南山院士在回應路透社時所說的,數學模型實際上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氣象預報、各種自然災害等許多問題都需要通過建立模型和預測未來發生的可能性來推斷。針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最近各國學者建立了不少模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基於SIR模型及其變種進行動力學分析和預測;二是基於疫情數據進行擬合預測。其中,《模型思維》一書中的SIR模型及相關模型被廣泛使用,模型結合了傳染病傳播的特點(人傳人、人口流動、潛伏期等),做出了非常多的預測。

傳染模型——最科學正規的模型

傳染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技術、行為、信念、以及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其實傳播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傳染病學,傳染病模型在通信科學、市場營銷學、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先來看三個基礎概念。第一個概念叫「相關人群」,代表所有可能會感染這個病毒的人的總數,用字母N代表相關人群的總數。

如果賣一支口紅,相關人群就是所有可能買這支口紅的人。通俗而言,也就是當你把這支口紅放在他面前他一起會買。銷售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麼讓讀者知道產品的存在,所以相關人群不等於全中國的人口,相關人群是市場上限。

第二個概念叫「已感染人群」,這些易感者可能會感染傳染病、了解信息或採取行動。已經感染了病毒的人數,用It表示,t代表時間。

第三個概念叫「未感染人群」,是此時此刻「相關人群」中剩下的、還沒有被病毒感染的人群,用St表示。

這三個概念有一個公式:St=N-It

病毒、信息等的傳播,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一種叫廣播,一種叫擴散。

我們可以同時允許廣播和擴散來對這些傳播情況建模,由此而得到的模型被稱為巴斯模型(Bass Model),巴斯模型在營銷學中起著核心作用。巴斯模型會生成r形曲線還是S形曲線,則取決於廣播過程和擴散過程之間的相對優勢。

廣播模型描述了思想、謠言、信息或技術通過各類媒體進行的傳播。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大多數新聞都是通過廣播形式傳播的。但是,廣播模型並不適用於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傳染病。

擴散模型——病毒最重要的傳播方式

我們現在面臨的新型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傳播方式就是「擴散」。

擴散是人傳人,我們是被自己接觸到的人給傳染。它的特點是已經被感染的人越多,傳染的速度就越快。大多數傳染病,以及關於產品、思想和技術突破的信息,都是通過口口相傳而傳播開來的,擴散模型刻畫了這些過程。

擴散模型假設,當一個人採用了某種技術或患上了某種傳染病時,這個人有可能將之傳遞或傳染給與他接觸的人。在傳染傳染病的情況下,個人的選擇不會在其中發揮任何作用。

一個人患上某種傳染病的概率取決於諸如遺傳、病毒(細菌),甚至環境溫度等因素。在炎熱潮溼的季節,瘧疾的傳播速度要比在寒冷乾燥的季節快得多。

假定人群是隨機地混合在一起,那麼擴散傳播的公式是

其中的Pd代表擴散傳播的概率,也是一個常數,但是我們看到,這時候新被感染的人數跟已經被感染的人數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有關。擴散的傳播曲線是常說的「S曲線」。

其實我們接觸了很多產品,比如某些APP,一開始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主要靠人傳人。一開始好幾天使用的人數都很少,所以傳播速度也慢,然後終於慢慢迎來拐點。等到相關人群都用上了,擴散就算結束。整個過程是開始慢、中間快、後來又變慢,這就是「S曲線」。

其實,傳播病的傳播也滿足S曲線。

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嚴重性,仍舊不戴口罩出門,但是等我們發現所在城市出現了病例,當地人很快就戴上了口罩,更加注意防寒保暖、室內通風和個人衛生。對改變習慣來說,你的朋友、你身邊的人比媒體更有說服力。

R0、超級傳播者——抗擊新冠必知的概念

還有一個傳播路徑值得我們注意,SIR 模型在流行病學中佔據了中心位置。最近數據科學專家們在做疫情拐點預測是也多是用SIR模型及它相關的模型。

SIR模型是採用傳染病動力學方法建立的傳染病模型。SIR模型將總人口分為三類:易感者(susceptibles),感染者(infectives),痊癒者(recovered)。

SIR模型中存在一個關鍵參數,即第一個概念基本再生數R0。

R0就是接觸概率乘以擴散概率與痊癒概率之比。包括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傳染病,如果R0大於1,那麼這種傳染病就可以傳遍整個人群,而R0小於1的傳染病則趨於消失。通俗解釋,即是一人得病,可傳染的其它人數量。

所謂接觸概率,就是病毒攜帶者攜帶的病毒與非攜帶者接觸的概率。愛滋病一般通過性接觸和共用針頭傳播;白喉通過唾液傳播;流感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因此,我們知道,流感的接觸概率高於白喉,白喉的接觸概率又高於愛滋病。

但是,愛滋病的R0,也就是它的傳染能力遠低於麻疹等傳染病,這是因為它的接觸概率也比較低,傳染條件很苛刻。

第二個概念是超級傳播者。

什麼是「超級傳播者」?鍾南山早期針對超級傳播者說過:「聽任傳播一直在發展,病原體不斷適應人體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強大,就有可能產生超級傳播者。「當然我們希望儘量不要產生,不要產生的前提是不要讓它自由地擴散,這是最關鍵的。」

實際上,在傳染病傳播方面,並非所有感染者的傳染性都一樣,一些患者傳染性更強。80%的感染都是由20%的感染者傳播的,這種現象被稱為80/20法則。這一現象並不是只出現在人類中,動物也是如此。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子就是2003年爆發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香港和新加坡75%的患者由超級傳播者感染。

流行病學家們將位置在度很高的中心節點上的人稱為「超級傳播者」(super spreaders)。超級傳播者加速了愛滋病和SARS的早期傳播。

超級傳播者不一定是社交明星或「人脈」特別廣的人,可能從事某種特定的行業職業,比如收費站的收費員、銀行櫃員、牙科醫生,這類職業的人會每天與屬於不同社交網絡的人接觸。

《模型思維》特別提到了歷史上最有名的超級傳播者,她的綽號叫「傷寒瑪麗」。這個人只是紐約的一名上門服務的廚師。她從這一家再到另一家,將傷寒感染給每一個接觸者。給僱傭她的人帶來了特別深重的災難!

我們不能忽略掉這樣一個事實:高度數節點不但能夠更快地傳播傳染病,而且會更快地患上傳染病。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朋友的數量是另一人的三倍,那麼他患上傳染病的可能性也是後者的三倍,同時傳播這種傳染病的可能性也是後者的三倍。因此,他對傳染病傳播的總貢獻將是另一個人的九倍!

所以,天天接觸成百上千號人,甚至是上萬的人的職業,一定更要嚴防死守做好防疫,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穩定!

我們身處一個數據爆炸的大數據時代,但僅擁有數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會讓數據說話,模型就是讓數據說話的秘訣,模型將幫助我們從掌握信息提升到擁有智慧。《模型思維》詳細講解了24種模型,從正態分布、冪律分布到馬爾可夫模型、傳染模型等,這是一套跨學科的思維模型集合,芒格說過,要想成為具有普世智慧的人,掌握幾個思維模型就夠了。

具體到這次疫情,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模型,科學客觀地評估病毒傳染性的強弱,以及預測患病人數規模和峰值時間,不僅能幫助疫情相關的決策者實施必要的防控措施,還能幫助政府企業評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能協助投資者們靈活應對巨大的不確定性

書名:《模型思維》(The Model Thinker )

作者:【美】斯科特·佩奇(Scott Page)

譯者:賈擁民

出版時間:2019年12 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美】斯科特·佩奇(Scott Page)

超過100萬用戶的「模型思維課」主講人。密西根大學複雜性研究中心「掌門人」。聖塔菲研究所外聘研究員。曾出版《多樣性紅利》一書。

以對社會科學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研究和建模面聞名。具體研究方向包括路徑依賴,文化、集體智慧、適應和社會生活的計算模型。

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獲得2002年的IGERT獎、2001—2006年的生物複雜性項目SLUCE獎和2013年的古根海姆獎。

相關焦點

  • 拐點何時出現?這是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數據可視化分析與模擬預測
    不同省市疫情的發展呈現怎樣的差別?封城、社區化隔離等一系列措施對減緩疾病傳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拐點何時出現?我們的報告首先從已有數據的可視化來展示疫情傳播特點,然後通過建立傳染病動力學模型,評估疫情防控措施,提出建議並預警,同時預測疫情疾病走勢,給疫情防控決策和大眾行為作為參考。1.
  • 疫情拐點何時出現——基於數學模型的新冠病毒傳播預測
    可見,潛伏期長和輕症患者多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對病例的接觸者採取更早、更全、更嚴格的隔離可能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2)當前新增確診病例數大幅攀升(日新增病例超2500)可能與檢測確診效率提高有關,預計將很快回落(模型中性假設下預測值是1700左右)。
  • 全球疫情何時見拐點?
    考慮到檢測力度和防疫措施正在加大,效果將很快顯現,R0會繼續下降,但下降到遠小於1的水平恐怕不容易,真實的新增病例數(不考慮積壓患者影響)下降的速度可能較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研究都依據中國、韓國新增病例數拐點出現後下降的速度來推斷歐美國家疫情下降的速度,這或許會過於樂觀。
  • 善用模型輔助決策——以準確預測疫情峰值時點舉例
    在國內防疫工作高效開展、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海外多國卻開始出現擴散苗頭,三月以來更是大規模爆發,導致國際資本市場陷入大面積恐慌情緒。然而早在確診人數僅為440人時,浙商金工團隊就已預測本次疫情規模將呈數十甚至數百倍增長,並在三月初達到峰值。此後隨著疫情擴散,我們又對國內和國際的疫情拐點進行了詳細的預測,對過度蔓延的恐慌情緒進行了理性的分析。
  • 這波疫情,「拐點」還有多遠?
    此前一天,河北還出現了本輪疫情的首個本土死亡病例。另外,全國多地已出現河北、黑龍江關聯病例。面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人們最關心的就是:「拐點」何時能來?資料圖:完成入戶採樣工作後,石家莊醫護人員之間互相進行消殺工作。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警惕新動向!242天後再現本土死亡病例14日,國內的疫情數字再次更新,數據中的幾個變化引發關注。
  • ...36氪專訪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教授
    36氪:很多國內的小夥伴知道教授您只知道 「科學家」這個身份。 36氪:但是教授您不覺得投資與科學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違背的麼?首先投資的結果基本是不可能被預測和論證的。就好像我們永遠無法通過建模完全預測股票的走勢。
  • 用計算思維認識戴口罩的重要性
    對於科學家來說,如何預測拐點有沒有到來呢?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新華社的採訪時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出一個嚴格的拐點預測,但通過一些數學模型分析,也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現在全國新增病例的速度比原來慢慢有所減緩,南方地區應該2月中旬達到發病最高峰。」
  • 浙江昨日新增確診病例1例 這波疫情「拐點」何時到?聽專家怎麼說!
    此前一天,河北還出現了本輪疫情的首個本土死亡病例。另外,全國多地已出現河北、黑龍江關聯病例。面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人們最關心的就是:「拐點」何時能來?警惕新動向!242天後再現本土死亡病例14日,國內的疫情數字再次更新,數據中的幾個變化引發關注。首先是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居高不下。
  • 復旦公衛學霸用SEIR模型預測疫情:病毒如何被「悶死」的
    本文由海森堡學長自寫代碼並建造傳染病模型,用簡單直觀的圖表解釋了「悶死病毒」的必要性。還不快轉給身邊耐不住寂寞,想要聚會郊遊的朋友!近日隨著天氣轉暖,全國逐漸復工,疫情防控緊張趨勢似乎有所放緩。北京、杭州等地都迎來了入春以來第一個遊客高峰。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韓疫情趨勢逐漸惡化。近日還出現韓國民眾為躲避疫情飛往青島避難的消息。
  • 「不求生命無限,只求一生奉獻」——36氪專訪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
    用科學的思維做投資,意味著需要有一個普適性的原理作為投資的方法論,正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的公理,依舊能在千年之後指導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起草《獨立宣言》。富蘭克林,正是作為科學家、企業家、思想家、政治家,作為《獨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用科學的思維建國,用科學的思維治世。如果科學原理可以治國,為何不可指導投資?
  • 36氪首發 | 為下沉人群做少兒版「英語流利說」,AI早教品牌「波比...
    36氪獲悉,波比英語近日完成了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明勢資本,凌波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教育低齡化是社會大趨勢,寶寶玩英語、嘰裡呱啦、唱唱啟蒙英語都是已受資本關注啟蒙早教品牌。如何控制變量,36氪最近接觸到的「波比英語」想用「互動式產品」給出答案。
  • 家庭領讀人 | 學會幽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的郝芳菲家庭一起為大家一起領讀《幽默感》學會幽默、快樂生活在此,我誠懇的邀請大家一起跟著東城婦聯「家庭領讀人」學習幽默,豐盈我們有料有趣的家。讓我們從《幽默感》這本書開始,線上線下一起練習。謝謝大家!感謝郝芳菲女士!歡迎更多的朋友加入東城婦聯「家庭領讀人」行列。《幽默感》這本書通過9個維度拆解幽默的內涵,傳授幽默的技巧。講解了15個拿來即用的幽默工具,引導讀者學會幽默、運用幽默睿智的應對生活和工作。
  • 36氪專訪丨飛豬總裁南天:百億補貼不是價格戰,商家仍有回血訴求
    近期,莊卓然接受36氪採訪,聊了聊飛豬的「回血之戰」的這一年。以下為專訪全文,經編輯。百億補貼不是價格戰,商家對回血仍有更高期待36氪:碰上疫情,今年「雙11」有沒有什麼意外的收穫?36氪:那商家現階段最大的訴求是什麼?南天:回血肯定還是很重要,在上半年,商家資金資源的壓力都很大。但是,很多的商家,正慢慢的走出困境,開始迎接一個拐點。36氪:拐點具體在什麼時候?南天:從暑期到十一的階段,慢慢的有些商家開始回正了。
  • 36氪創始人劉成城:36氪一直在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36氪創始人劉成城在開場致辭中表示,36氪一直在報導、記錄那些優秀的創業者和閃光的創業想法,也在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讓大家能夠更好地把握長期趨勢。36氪創始人劉成城疫情爆發之後,36氪在年初推出了「暖冬計劃」,幫助創業者對接大公司、投資人、企服平臺、地方政府,也幫助產業鏈內的創業公司進行互助和自救,在70天的活動裡與超過1800家企業建立了聯繫,幫助超800家企業建立了增長社群,還同江西、重慶、西安等地方政府合作進行「雲上招商」等等。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拐點或將在9至19日出現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黃鍔院士和喬方利研究員提出了一種簡潔、實用的流行病動態傳播率計算方法,可用於快速、定量研判疫情的總體態勢。應用該方法,研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將在2月9~19日出現拐點。2019年12月始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延續至今,影響波及全球。
  • 家庭領讀人 | 你的大腦擁有無限潛能
    我是東城婦聯「家庭領讀人」欄目的主講:韓竹愛因斯坦說過:「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對大腦無限潛能的認識。而人類在未來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大腦潛能的充分開發。」 人腦與生俱來就有記憶、學習與創造的巨大潛力,而且能力比人類所能想像的還要大得多。據研究,人的大腦在理論上的信息儲存約等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也就是說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5億本書籍的知識總量。
  • 比失業更嚴重: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 Lachel,36氪經授權發布。 劉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說,叫做《鏡子》,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氣象局的軟體工程師,意外用超弦計算機開發出了一款模擬軟體,可以模擬一個宇宙從誕生到演變的過程。
  • 夏天還是年底,全球疫情究竟何時結束?中外多篇論文預測走勢
    經典傳染病學研究中,經常運用數學模型簡化各類傳染病傳播的複雜過程,那麼,能用模型計算一下新冠疫情究竟什麼時候能結束嗎?上觀新聞記者梳理了若干篇與疫情預測相關的論文和文章,嘗試為大家理清一些脈絡。義大利和伊朗:最樂觀6月中上旬結束北京師範大學學者龍永尚等人在《基於SHIJR的時滯傳播動力學模型預測疫情態勢》(以下簡稱《預測疫情態勢》)論文中模擬仿真了義大利、伊朗接下來的疫情傳播態勢。
  • 「最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高斯分布模型
    隨著模型考慮的因素越多,模型越複雜,擬合參數也就越多,導致模型預測的誤差很大。比如SEIR 模型,其待定參數高達7個以上,要想得到比較好的模型參數至少需要十餘天數據累計。如果傳染病的周期較短,用這種較多參數的模型做預測就顯得很力不從心,甚至會出現在沒有獲得理想擬合參數的情況下,疫情已趨於結束。因此,對於傳染病的預測,最好能找到一種擬合參數少、預測效果可靠的數學模型。
  • 李迅雷:股市會在疫情形勢好轉之前率先見底
    迅雷稱,基於數學模型的新冠病毒傳播預測,假定隔離和防控措施能達到或接近SARS後期的效果,則預計未來總患病人數將達到88500人或58000左右,新增確診人數將在2月17日(中性假設下)或2月11日(樂觀假設下)左右出現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