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生命無限,只求一生奉獻」——36氪專訪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

2020-12-09 網易科技

在認識張首晟教授之前,完全無法將科學家與風險投資聯繫起來。就像知道Paul Graham之前,你無法將黑客與畫家聯繫起來一樣。

張首晟教授在物理界的學術成就在今年獲得富蘭克林獎章後幾近登頂,2007年,張首晟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基於他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已包攬物理界幾乎所有重量級獎項。他的導師楊振寧說過,「對他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張首晟教授沒有坐等榮譽的到來,而是跨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2013年張首晟教授與谷安佳博士聯合創立丹華資本,意在以史丹福大學為核心,專注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及商業模式,連接美國的創新與中國市場。「丹」既代表斯坦福(又譯為史丹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華」取自中華。

YC現任掌門人Sam Altman在斯坦福的「How to Start a Startup」的第一課講到,創業有30%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剩下70%是看天時地利人和。許多投資界前輩也不止一次強調,投資更像是一門藝術,沒有可複製的成功。所以我們也看到投資界每隔5年,或多或少地會有一次洗牌,新的基金總有機會勝出。

投資是一種市場導向的行為,你下注其實不是團隊,不是產品,而是自己的預期,早期投資的風險與隨機性之大導致了較高的失敗概率。這個與科學需要嚴謹的演繹推理,進而能夠預測並驗證的思維方式貌似是完全相違背的。用科學的思維做投資,意味著需要有一個普適性的原理作為投資的方法論,正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的公理,依舊能在千年之後指導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起草《獨立宣言》。

富蘭克林,正是作為科學家、企業家、思想家、政治家,作為《獨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用科學的思維建國,用科學的思維治世。如果科學原理可以治國,為何不可指導投資?富蘭克林精神與事跡不僅從小鼓勵了張教授在科學上的追求,也啟發了張教授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的信念。風險投資對投資人最高的要求,便是要有「活在未來」態度,這其實是科學家們最擅長的思維方式。

張教授在獲獎感言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動 「求獎章能使富蘭克林的精神在我求知路上時時相伴。科學的人生充滿著探險的浪漫,科學家的社會使命遠遠超過科學本身。不求生命無盡,只求一生貢獻」 。作為科學家,為何要創辦風險投資基金?丹華資本的投資哲學有哪些?科學投資的原理是什麼?下面讓我們和張教授一起,聊聊他對科學,對投資,以及對未來的看法。

張首晟教授與谷安佳博士合影

36氪首先恭喜張教授榮獲富蘭克林獎章!作為一名 「物理學家」,在探究宇宙的複雜性與物質的同一性之餘,怎麼會想到做投資的呢?

張首晟教授:首先富蘭克林一直是我的偶像。他作為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企業家、政治家,作為《獨立宣言》起草者之一,做的很多事情看起來毫不相關,其本質卻是相關聯的。當時美國是逃亡者聚居的殖民地,在獨立戰爭的初期得不到任何的幫助,富蘭克林正是利用自己在科學上的盛名,在外交上贏得了法國的支持。他作為一個政治家,貢獻了《獨立宣言》最重要的一句話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即是說治國也要科學性的第一性原理,要有一種普適性的不言而喻的法則來指導國家與法制的建設。《獨立宣言》下制定的國家體系一用就是幾百年,發揚光大了三權分立的思想,還成為了現代政治的經典模板。如果科學原理可以治國,為何不可指導投資?

另外我早年的也有不少天使投資的經驗,當年VMware的創始人Diane Greene 和Mendel Rosenblum就是我家的鄰居。我們兩家小孩聚在一起踢足球的時候他我說聊起他的公司VMware,我也十分感興趣,覺得公司很有發展空間,這樣我就成為了它的早期投資人。其實物理學和計算機學緊密相關,很多計算機科學裡面的算法也是從理論物理學裡衍生而來。像Google的Page Rank的算法,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複雜,卻最終可以歸到一個數學公式上,而這個數學公式在物理學裡也被非常透徹的研究過。如果我當年知道了Page Rank和它背後的數學原理,我肯定毫不猶豫的投資和支持這兩位初出茅廬的學生。這更加堅定了我通過科學思維做投資的想法。我也深信,用更開闊的視野看世界,能使我的教學和科研更上一層樓。

36氪很多國內的小夥伴知道教授您只知道 「科學家」這個身份。很少人會把「科學家」和「投資者」聯繫起來,不知道做科研,與做投資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在哪裡。物理學家往往更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和同一性,投資也是一場和不確定性博弈的遊戲,能和我們說說教授您作為一個物理學家的投資哲學麼?

張首晟教授:人類現在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知識體系是呈樹狀迅速發展的,樹越長越大人類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體系越來越繁複,但是問題是不同分支不同領域的知識,想要互相關聯溝通起來非常困難,個人對體系內的知識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但是對於跨領域的了解卻甚少。中國有句古話「隔行如隔山」,這也正是我們時代的挑戰,也是我們時代的機會。科學的準則就是要回到原點,一旦我們能回到根,或者是幾個重要的節點上,我們就能把上面的枝葉都看清楚,這個就是我們時代的機會,特別是富蘭克林這類人才的機會。

在矽谷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Elon Musk。同樣學物理出身的Elon Musk曾經說過:「我用物理學的思維來解決所有問題,物理教會人們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簡單的類比來推理和思考。」物理學的思維框架引導他在短短的20年裡,先後創立了網際網路支付公司PayPal、航天技術公司SpaceX和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他做的這些東西看起來完全無關,但這就是科學的deductive的過程。我們為什麼崇敬愛因斯坦,正是因為 E=MC2可以解釋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的原理。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認為能看懂知識體系間本質的人,可以抓住無數的機會。這個就是科學賦予我們的deductive thinking(演繹推理)。所以我們的哲學就是利用科學的思想做投資,這個思想是要尋找既滿足簡單、普適這兩個特點的技術與產品。同時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可以給我們的投資組合企業帶來他們都看不到的協同力,可以真正抓住來自這個時代的源動力。

36氪但是教授您不覺得投資與科學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違背的麼?首先投資的結果基本是不可能被預測和論證的。就好像我們永遠無法通過建模完全預測股票的走勢。但是科學要求的是嚴格的論證然後通過論證結果預測未來。投資的過程是被無數隨機因素所左右的,也正是因為這個投資在很多時候都是投機的行為。但是科學是完全不允許一點點投機存在的。

張首晟教授:科學有兩大方向,一個是要把各種形態的物質,分解到最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另外一個是用這些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構造出物質不同的態。譬如我得獎的這個發現,就是發現了電子的一個新的態。但是這個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是一個超大數據的演繹推理的過程。譬如我手上這杯水,裡面大概有10的23次方個水分子,如果你要我去預測每個分子的運動軌跡,這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知道裡面每個分子都在做隨機的布朗運動,但是當分子很多很多的時候,在統計學原理下,他們會產生一個新的規律。所以我們可以預測水在不同環境下的態,知道冰和水是同一種分子的兩種不同的物態。

這也就是投資裡投資組合的一個概念,如果只投一個公司,肯定很難成功。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投資組合的搭配,你可以合理對衝預期回報和風險大小。但是我們的投資組合的方向不是隨機的,投資組合是建立在我們對這個知識大樹的理解上,我們要有足夠的vision,去選取我們認定的可以成長的分支,然後在這個分支內部,我們要有合理的且足夠的投資組合搭配。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more is different」。當我們投資組合足夠健康的時候,這樣單個投資產生的隨機概率就會相互抵消,使得總體的成功概率更高。

另外這個我們對未來的可預測也是有一個時間係數的,譬如你讓我預測明天股市的走勢,這個我預測不了,但是我們大家都確定知道再過40億年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太陽系肯定會滅亡,這個是確定切可預測的。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下,我們需要有不同的分析,什麼東西是在這個時間段內可預測的。我們知道很多科幻小說裡的寫的東西可能最終會實現,但是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就是我們做投資要問的問題。另外我對網絡的發展一直有非常大的信心,甚至在早期的時候。為什麼有信心很簡單,就是因為人的大腦就是一個網絡,網絡的這種交互模式,信息的產生方式,是最符合人類大腦的智能原理。

所以這麼看投資和科學並非相違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的思維也是一直指導著投資的理論。「This is the certainty I have in the uncertain world」。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科學思維將指導經濟與投資。

36氪信息科技革命以來,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出現,做了兩件事情:加速信息的產生,加速信息的交互。信息的密度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們也開到,與前幾次的科技革命不一樣,這次科技革命的創新,都局限在了信息技術領域,但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譬如交通,居住環境,飲食等等與20年前並沒有重大的改變。很經典的一句話就是Peter Thiel 曾經說過的,"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 」 (Twitter要求每條消息不能超過140個字)。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創新的加速度其實並沒有顯著地增加,甚至可能是有減慢的趨勢呢?

張首晟教授:我們需要flying car,但我覺得140 character這個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如果一個人能把每一件事情能用140個字說清楚,那麼這是非常強大的一種能力。富蘭克林在辦報業時期經常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況複雜的時事環境,甚至親自撰寫簡潔明朗的廣告詞,賦予新聞事業以刊播廣告的社會功能,使廣告經營收入成為新聞媒介財源之一。所以我常常說富蘭克林簡直是twitter的發明人。知識的抽象和濃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和能力,這個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能力,如果我不能區分用簡單的特徵區分人臉和老虎的臉,那我就無法存活下來。所以每次你能把複雜的信息抽象出來,我們的大腦會產生一種美感和快感。

另外一方面,其實Twitter,FaceTime,WeChat等產品的出現,實際上縮短了人們的距離。人們要flying car是幹什麼,就是為了更快的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和那邊的人聊天,那現在出現的這些產品已經達到了這個效果。所以網際網路的出現,其實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過去人們衡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用歐幾裡得的兩點間一條直線來衡量。現在人們是用「網絡距離」或者degree of connection來衡量,所以也重新定義了密度的概念。古人類的進步一直和能量的密度有關係,從能量密度稀疏的狩獵行為,到能量相對密集的耕作,人口的密度也相應的提高,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現代人類的進步和信息的密度有關,而網際網路的出現,正是極大程度地讓信息的密度越來越大,而且也讓人口間的密度有了新的變化,這是一個新的時空度規的產生,這也導致了新科學的產生。

36氪好的風險投資不會跟隨潮流,而是創造潮流,這點我們在許多成功的風險投資機構上都看到了。但是怎麼做到這一點,除了獨到的眼光,更需要活在未來的態度。張教授您覺得作為投資者,應該通過什麼方式能夠「活在未來」,你眼中的未來又是怎麼樣的呢?

張首晟教授: 要能夠看未來,首先我們要會看歷史。我想通過一個歷史故事來說明,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多麼激動人心。當年個叫做第谷的天文學家,他窮盡一生精確記錄了許多行星的運行軌跡,這個就是克卜勒後來的發現的數據基礎。克卜勒作為他的學生,開始也對龐大的數據無從下手。但是聰明的克卜勒想出一條「動中取靜」的妙計。通過每356天為周期取數據,這樣地球便回到了原點,動中取靜在地球上測量出了火星的橢圓運行軌道。正是克卜勒的這個發現,才是用數據證明了日心說的正確性,也為日後牛頓的理論墊底了基礎。

哥白尼的時代,沒有大量的數據,無法證明日心說。第谷的時代,只有大數據,沒有克卜勒,人們還是不知道行星是怎麼運動的。我們這個年代應該正在處在第谷和克卜勒之間的時期:新的數據產生的形式,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並且數據還不夠多。當數據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克卜勒這樣的天才來解讀數據,並且看到其中的規律,這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以及新時代中的牛頓。這個也是我眼中的未來。所以要活到未來,就是要能認清,什麼是個體的現象,什麼是集體行為,什麼是系統的本質,這樣才能不被個體的隨機因素所左右,看到系統性的未來的方向。另外VC在布局的時候,還要看清楚時間係數,每個不同的時間尺度下應該會有不同的布局和投資策略。

36氪丹華的LP裡有不少國內的科技巨頭。最近國內由於項目估值偏高,資本大量膨脹,VC界有關於「創投寒冬將至」的論調,所以越來越多國內資本到流入矽谷。在矽谷我們也觀察到了早期項目估值成倍增長,不少矽谷的VC也開始提醒大家警惕泡沫。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資本,就沒有「泡沫」,泡沫更多說的是資本的泡沫,科技本身是螺旋上升的不斷發展的。但是資本泡沫一旦過度膨脹,最終會危害整個科技產業鏈的發展。不知道教授您對現階段創投的「泡沫論」 怎麼看?

張首晟教授:泡沫的發展有兩種可能,有的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破滅,有時泡沫成長到一定程度成為新的可持續的現象。如果我來分析泡沫這個現象,我會先對泡沫按照泡沫的大小和數量進行一個分布的分析,看看這個分布是指數函數,還是倒數函數。如果這個分布是指數函數,說明泡沫都是非常集中的大泡沫,指數函數的積分是有限的,這種情況泡沫更有可能會破滅。如果是倒數函數,說明是一種長尾的分布,說明有一些大的泡沫,非常多的小泡沫,積分是無限的,那麼這可能是一種可以穩定進一步發展的狀態。我們拿由水分子組成的泡泡說,當到了接近100攝氏度的臨界值,我們看到的泡泡分布應該就是如下圖所示長尾的分布,那麼再升高一點,水變成了水蒸汽,成為了無數小的泡泡。這個時候泡泡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穩定的狀態,水就能夠保持100度的溫度一直沸騰下去。

我們現在看到的泡沫,包括創新本身和資本布局,如果都是集中在少數領域內短平快的項目,大家都一窩蜂的搶上去,這就有可能是泡沫。如果未來的所謂的泡沫,能開始大量分布在其他各個領域的項目裡,那麼這種發展就是一個穩定的發展,

我們繼續拿水分子來做類比,bubble代表了一種新的事物。水分子在泡泡裡比較稀,在液體裡水分子比較密,所以新生事物剛開始肯定是比較稀疏而且被傳統事物(液體)所包圍。所以,泡沫的現象也十分值得關注,它可能是新態的預兆。

36氪丹華資本在矽谷華人圈裡是非常有情懷的VC。這個情懷應該是來自於投資者對項目不抱有短視套利的心態,也應該來自於基金的想要完成使命,這個從丹華的取名就能看出來。在創業或者投資過程中,使命和情懷其意義何在呢?

張首晟教授:我當年做研究的情懷,就是最原始的好奇心,不是為了研究成果而研究,而是真的享受研究過程那種慢慢發現本質規律的愉悅。做投資也一樣,不是為了追求經濟上短平快的回報而投資,是為了能抓住這個時代下一個大趨勢而投資。本著這個情懷,才會成功。而情懷與理想是最能聚集優秀投資與創業團隊。情懷和使命也是眼光、思維方式一種體現。我們在考察創業團隊的時候,會看團隊能不能看清大局的眼光,有沒有足夠的情懷和格局觀,會重點考察團隊會不會快速學習,快速整合「知識樹」的能力,還要考察團隊的思維方法。我們很容易判斷一個團隊的執行能力,當所有團隊的執行能力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的時候,這幾點就是區別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最大的因素。

作者簡介:德芙,女,36氪駐矽谷負責人,差點兒90後。希望能在矽谷結識更多創業小夥伴,能為更多的華人創業者服務。郵箱:dovey#36kr.com 微博:@萬卉Dovey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Dovey]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36氪專訪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教授
    張教授在獲獎感言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動 「求獎章能使富蘭克林的精神在我求知路上時時相伴。科學的人生充滿著探險的浪漫,科學家的社會使命遠遠超過科學本身。不求生命無盡,只求一生貢獻」 。作為科學家,為何要創辦風險投資基金?丹華資本的投資哲學有哪些?科學投資的原理是什麼?下面讓我們和張教授一起,聊聊他對科學,對投資,以及對未來的看法。
  • 張首晟的資本往事
    02張首晟的突然離世,很快讓人回憶起他的另一個身份——區塊鏈布道者,同時讓他背後的丹華資本走向臺前。2013年,張首晟和他的學生谷安佳聯手創辦了丹華資本。在募資階段,丹華資本便已獲得市場青睞,阿里巴巴、北京首鋼等明星企業便已入局,逍遙子張勇個人也曾出資2000萬元入股丹華。2016年11月,科大訊飛曾承諾向丹華資本投資500萬美元。2017年底,京東方曾宣布向丹華資本注資6000萬元人民幣。丹華資本早先主要關注人工智慧、VR、大數據等領域的科技創業。
  • 消息稱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史丹福大學郵件據悉,張首晟同時也是丹華資本創始人,丹華資本在郵件中表示,張教授家人和丹華資本員工都處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張首晟家人沒有透露去世原因。丹華資本人士也表示不知情。據鳳凰科技報導,張首晟斯坦福校友告知,「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周五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鳳凰網科技還就此消息向美圖公司董事長蔡文勝求證,蔡文勝確認了張首晟已經去世的消息。據人民日報消息,美國當地警方認為是自殺,目前已經結案。根據張首晟家人和物理系的電子郵件通信得知,他此前一直在和抑鬱症作做鬥爭。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作為科學家VC第一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2017年3月16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他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他是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
  • 最有機會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張首晟,他這一生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只求一生的貢獻12月6日上午消息稱,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在美去世 終年55歲。從那之後,張首晟決定將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物理學研究,像那些物理學家一樣「用一個公式概括自己的一生」。
  • 張首晟的幾個區塊鏈瞬間:他是一個活在浪漫科技理想中的人
    編者按:本文來自36氪戰略合作區塊鏈媒體「Odaily星球日報」(公眾號ID:o-daily,APP下載) 12月6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去世,丹華資本內部郵件、美圖CEO蔡文勝以及教授家人今日均確認了此消息,家人發布聲明稱,其生前患有抑鬱症,終年55歲。
  • 天才張首晟為何會活不下去?
    同日,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先生突然自殺,也被廣泛熱議。  除了陰謀論,張首晟去世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於兩點:一是他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世界級科學家;二是近年來張首晟在區塊鏈領域引領前沿,並作為丹華資本創始人,投資了眾多項目。  然而,這位一向樂觀激情,熱愛生活,勇於探索和發現美好的天才張首晟,為何早早隕落呢?
  • 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驟然辭世 終年55歲
    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教授去世,終年55歲。  張首晟的主要貢獻包括對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的研究。2007年,他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張同時也是丹華資本創始人,丹華資本在郵件中表示,張首晟教授於2018年的12月1日驟然辭世。
  • 張首晟的驕傲
    「什麼叫人生,人生到底要留下來什麼……除了留下我們的基因,這些人留下來都是最精華的信息,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種驕傲,這對我非常大的一個震撼,我覺得我要奉獻自己的生命,為人類的科學做出一些貢獻。」 2012年,張首晟在臺灣國立大學做演講時對臺下學子說。 那個時候,張首晟很困惑。
  • 著名科學家張首晟突然去世,創投圈集體悼念
    2013年,張首晟與他斯坦福的學生谷安佳博士聯合創立丹華資本,意在以史丹福大學為核心,專注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及商業模式,致力於搭建中美創投橋梁。他同時還擔任丹華資本董事長。丹華資本現管理超過6億美金規模的兩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幣基金。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卓越成就 曾獲物理界多項重量級獎項  曾經,張首晟將大統一理論當做自己的學術目標,這個目標,愛因斯坦曾為之奮鬥一生,這也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研究流域。後來,在楊振寧的建議和指導下,張首晟開始從事凝聚態領域研究。
  • 張首晟:「天使」莫名墜落
    張首晟的家庭發言人Sean在12月6日向我們澄清,「張教授逝於舊金山城內,並不是在斯坦福校園」。不過,這位「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丹華資本董事長」為什麼選擇在幾十公裡之外的舊金山結束生命,至今仍舊是謎。那裡既不是他的家,也不是他的學校和公司所在地。
  • 我知道的張首晟
    但即便丹華區塊鏈項目全部打水漂,也不過數億美金(肯定木有4億美金那麼多),也不用張首晟自己賠,基金本身是委託理財的變種;更何況是美國有破產法保護;再退一步,這點錢要賠張首晟教授也賠得起。所以,因為丹華業績不理想導致張首晟教授抑鬱而辭世的說法屬於無稽之談。
  • 張首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丨人物
    根據張首晟家屬發表的聲明,「張首晟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意外去世。」張首晟以及其名下的丹華資本專注於投資最具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和商業模式。近年來丹華資本在中美兩國的投資界表現非常活躍,這與張首晟對史丹福大學創業環境的深刻認識有關。
  • 專訪|張首晟談天使粒子,問科研有啥用、能不能得諾獎不合適
    有媒體文章認為,張首晟在物理學取得的成就,足以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獲獎只是時間問題。針對這樣的觀點,張首晟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電話專訪時進行了回應:「我在國內工作了很長時間,也和國內媒體、科學界有過很多的接觸。我現在發現一個現象,一旦有重大的科學發現,始終會聽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科學發現到底有沒有用,第二問題是這個科學發現能不能得諾獎。
  • 張首晟的研究公式裡只有「天使」 ,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魔鬼
    點擊音頻 付費收聽新聞解讀   來源:《文茜的世界周報》   在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的同一天,國內各大科技媒體收到一份丹華資本的郵件
  • 回顧2019|新經濟蓬勃 36氪精耕浙江產業服務
    大會期間,埃森哲、惠普、世紀互聯、浪潮、雲徙等多家行業巨頭走進直播間,接受深度專訪;36氪搭建大會獨家熱點專題,46篇獨家大會報導,APP開屏、微信頭條、推薦首頁等核心廣告資源位,全媒體渠道聯動傳播,為大會期間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媒體報導,更深入地對雲棲大會品牌進行全量發聲。
  • 穀雨丨張首晟意外自殺 家庭發言人稱他被美國調查是假消息
    張首晟的家庭發言人Sean在12月6日向我們澄清,「張教授逝於舊金山城內,並不是在斯坦福校園」。 不過,這位「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丹華資本董事長」為什麼選擇在幾十公裡之外的舊金山結束生命,至今仍舊是謎。那裡既不是他的家,也不是他的學校和公司所在地。
  • 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為楊振寧弟子 堅信區塊鏈信仰
    張首晟的家人表示,張希望通過科學研究見證上帝的榮耀,他把富有感染力的好奇心帶給了全世界。  新京報記者同日從由張首晟創立的投資公司——丹華資本的一位高管以及美圖董事長蔡文勝處證實了張首晟已經去世的消息。關於他的去世對丹華資本的影響,前者並未評論。  對於其去世的原因,有消息稱其為跳樓自殺,不過這一消息並未得到相關方面的證實。
  • 36氪創始人劉成城:36氪一直在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36氪創始人劉成城在開場致辭中表示,36氪一直在報導、記錄那些優秀的創業者和閃光的創業想法,也在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讓大家能夠更好地把握長期趨勢。36氪創始人劉成城疫情爆發之後,36氪在年初推出了「暖冬計劃」,幫助創業者對接大公司、投資人、企服平臺、地方政府,也幫助產業鏈內的創業公司進行互助和自救,在70天的活動裡與超過1800家企業建立了聯繫,幫助超800家企業建立了增長社群,還同江西、重慶、西安等地方政府合作進行「雲上招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