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校長·領航者系列
家長和學生選擇一所學校,往小點說,是選擇了一種教育模式,往大了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劉維朝
110多年前,正值科舉廢弛、新學興張的教育大變革時期,雅禮中學在湖南省長沙市西牌樓由耶魯大學校友創辦。新世紀之初,劉維朝成為了這座有著百年歷史底蘊名校的新「掌舵人」。在這場已有16年的教育接力中,在變與不變中的選擇中,他堅守教育本真,引領學校發展,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雅禮中學。
抓3年,看6年,心裡想著60年
雅禮中學自建校之初,學校的校風、學風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教學質量,就很受當地人推崇。2001年,劉維朝接任校長時,基礎教育的版圖上還盛行著「高考為王」的導向,大部分高中校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
「怎樣才能做好雅禮的校長?做一個什麼樣的校長?把學校往哪裡帶?」這是上任之初的劉維朝所面臨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也是在教育理念上作出選擇。而他給出的答案是:不要辦一所人云亦云的學校、一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校,要辦一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學校。
2001年,他提出「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提出中學時代就是要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品行、學力、身心和創新基礎的教育理念,從而真正在教育的過程中把「人」立起來。作為校長,他的堅守與追求讓雅禮教育有了根,讓學校發展有了方向。
然而,發展的路並不平坦。最初幾年,家長有疑惑,擔心影響孩子的升學;老師有不解,因為工作壓力和難度增大。2005年高考發榜,在長沙「四大名校」中,雅禮排名靠後。於是,劉維朝和雅禮中學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家長非常不滿:「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這下可好了!」也有教育同行質疑:「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上不了好大學,怎麼奠基?」
面對各方褒貶,他關在辦公室「閉門思過」,「一個多禮拜,找了三四十人」,逐個與同事分析交流,剖析原因,最終,他確信:雅禮的育人策略沒錯,發展方向沒偏,辦學需要定力,不能自亂陣腳。但「沒有升學率的素質教育是難以服眾的」,經過認真反思調整,他一方面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一方面拓展學生成長空間,最終實現了「育分」和「育人」的有機結合,也讓社會各界人士更加支持雅禮中學的教育改革。
更讓劉維朝欣慰的是,他看到了學生們伴隨改革落地發生的變化。2016年畢業季時,雅禮中學一名高三學生在畢業發言中說:「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信息樓一層大廳牆壁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標語?打個比方,有人說雅禮怎麼兩年沒出狀元了呀?其實我們自然希望狀元在雅禮,但如果是犧牲愛好和實踐的時間換來一個狀元,與培養一個品行端正、個性陽光、能力全面的全省第十名,雅禮無疑會選擇後者,這樣的教育給人的影響是終身的。」
「抓3年,看6年,心裡想著60年」,這是雅禮的傳承,也是劉維朝的堅守和追求。
個性化的學校,學生的個性海洋
「我最感激雅禮的,是她用6年時間教會了我一個態度,那就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情,那我就去做,因為沒有什麼比成為自己更重要了。」雅禮中學已畢業學生曹宏偉說。現在已是職業賽車手的他當年來考試時,雅禮中學並沒有賽車這項特長生計劃,但在了解曹宏偉的相關情況後,劉維朝決定將他招進來,並支持曹宏偉在日常學習之餘去實現自己的賽車夢想。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為回歸育人本真,劉維朝在學生培養上提出了「自主教育、個性教育、開放教育」三大育人策略。為了成就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他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定下了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生活動課程化」為主要路徑的課程建設思路,「基礎紮根類、綜合拓展類、整體提升類」三大課程門類、「社會人生、科學創造、國學精粹、西方文明、生活百科、國際素養」六大課程模塊構成的特色課程體系也由此誕生。於是,有了每個生命都能綻放精彩的雅禮校園。
劉維朝說,一所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校如果不能提供給學生多樣化的發展渠道,就等於沒有了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個性。讓喜歡射箭的孩子射箭,讓喜歡下棋的孩子下棋,讓喜歡讀書的孩子讀好書,讓喜歡動手的孩子能創造,這才是育人的方向。在他眼裡,生命的差異是教育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差異存在,教育才充滿生機、充滿創造、充滿趣味。
高三時就拿到耶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戴高樂,也是一個將大量時間花在「非主流」興趣上的學生。他說:「我從小喜歡小動物和植物,初中迷上了有趣的生物實驗,一進雅禮就參加了生物奧賽組,還組建了環保科技創新小組……如果僅僅為了高考,對一些知識點的學習不會那麼深入的。」他還記得劉維朝曾經為了幫他敲定演講場地「親自出馬」。
追求詩意管理,涵養獨特氣質
在劉維朝心中,懷抱著理想、溫情、感動和幸福的情愫,他希望它們能在校園裡深植、浸潤、流淌。在他管理下的雅禮,呈現出了一種別具特色的詩意管理。「家長和學生選擇一所學校,往小點說,是選擇了一種教育模式,往大了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他從大處著眼細處設意,堅持將多元評價、民主公開、有法可依的理念貫穿在學校教育的每個環節中。一如劉維朝所說,學校發展需要教育價值共同體所形成的合力去推動,在這個共同體中,校長要讓大家能看清楚方向,感受到快樂,以有品位的文化,辦有魅力的學校。
2016年高考,劉維朝作為雅禮中學考點的主考,在教學樓前發現一名因受傷而坐輪椅前來參考的外校考生。他馬上反覆叮囑考務人員,一定要做好這個考生的個性化服務,確保他能順利高考。
對學生如此,對教職員工亦是如此。校史館翻修時,學校名師牆上出現兩位校工的照片,他們和所有特級教師、學科骨幹名師一樣,受到大家的尊崇,原因是劉維朝在很多校友的回憶中多次聽到兩位校工的名字和事跡。「不管在什麼崗位,能給學生留下美好回憶,影響學生成長的就是名師。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優秀的人才。」
充分的人格尊重,讓雅禮中學成為師生校友的精神家園。每逢假期,總有校友回到雅禮重溫青春歲月,一些在外地求學的畢業生會「先回校,再回家」;甚至在大學校園,也有學生身穿著雅禮校服。也許,它會伴隨許多學生一生。
長沙當地人常說,雅禮的學生,就是不穿校服,也能分辨得出,他們身上有一種「雅禮氣質」。學校是有生命的,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生命氣象。在劉維朝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百年積澱濡染蘊涵的厚重內斂、儒雅沉靜,是幾十年教育實踐陶冶的質樸仁愛、勤謹睿智;他的心中有大愛的情懷,有不渝的信念理想;他所植根於斯的百年雅禮,在他的帶領下已涵養出新的生命氣象。(本文由校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培養基地提供)
畫龍點睛:
變與不變中的擔當者
劉彭芝
一所百年名校如何在新世紀教育改革大潮中堅守傳承、創新發展?一所優質中學如何在促進教育均衡的語境下內求優化、外有擔當?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校長劉維朝在至今16年的校長任期中,書寫了一份關於「雅禮教育」的出色答卷。
在變與不變中發展。百年名校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劉維朝擔任雅禮中學校長後,堅守雅禮「注重品德教育,重視能力培養」的傳統,重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提出要培養具備「領袖素質、服務精神、創造才能」的人,為這所百年老校的育人目標賦予新的內涵。他的「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學術立校」的發展策略,「詩意管理」的領導哲學,無不源自對中學教育的深入思考,對學校發展的前瞻性考量,對校長職責的獨到理解。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教師在變,學生、家長在變,學校的發展策略、學生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變,但學校的精神基因、個性氣質不能變,名校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不能變,教育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不能變。
在管與不管中引領。劉維朝以他16年任職雅禮的實踐告訴我們:好校長一定要有所管有所不管,該柔則柔,該剛則剛,該放就放。學校發展千頭萬緒,劉維朝始終堅持「學術立校」的發展策略,嚴格遵守「師德立身」的首要標準,他的詩意管理充滿柔性的人文關懷,使雅禮有了獨特的寬鬆與安詳氛圍。心靈舒放的校園才會千姿百態、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在幫與不幫中擔當。多年前,劉維朝就成立了雅禮教育集團,進行優質資源的示範幫扶,可以說,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中,雅禮走在了前面。雅禮的幫扶,不是掛牌子、籤協議、走過場,而是真幫實幹,劉維朝親自調研、主動結對、送課下鄉、骨幹示範。名校長領航班工作室成立後,他在原有幫扶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引領、內涵提升、增強信念、協同創新」的整體幫扶策略,集團成員校聯合發表《雅禮教育宣言》,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動綱領。
劉維朝一方面強調堅守雅禮的文化內核,另一方面幫助新的學校實現特色發展。他和他引領的雅禮告訴我們:一名好校長,應該是一名出色的改革領跑人,一位睿智的思想者,一個溫暖的教育人。(作者劉彭芝,系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首期名校長領航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培養基地首席專家)
個人小傳
劉維朝,中學物理特級教師,國家督學。1997年始,擔任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副校長;2001年3月至今,擔任雅禮中學校長。
成長之最
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教育著作:《愛彌兒》(盧梭著)
教育教學中最有成就感的改革創新:實施自主教育、個性教育和開放教育策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辦學管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創辦了雅禮寄宿制中學。
學校改革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學校如何落地。
【連結】
改革的迴旋中,選擇返本復常
劉維朝
2005年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我蒙了,雅禮也有些蒙了。雅禮中學排在長沙市第四位,大家都覺得不能相信,不能接受。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上議論紛紛。家長、教育管理者,甚至很多與教育不那麼直接相關的長沙人都在議論這件事。記得有一次打車時,我說到雅禮中學,司機脫口而出:「雅禮今年沒考好。」
學校內的議論聲也不曾斷過:「雅禮怎麼了?」「素質教育說說可以,怎能動真的?」「奠基奠基,考不上好大學奠什麼基?」我知道,這次的高考成績排名給學校教師帶來很大壓力。
還有一些更加尖銳,甚至難聽的聲音。面對種種質疑,我深深理解。幾名學生查到高考分數後臉上的落寞神情,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中。家長將孩子送進雅禮時,對雅禮充滿期待,而當期待落空時,難免張皇失措。教師對學校過去的做法有懷疑、說些喪氣話,其實也是熱愛學校、看重學校聲譽的體現。
更何況,在那種巨大的壓力面前,我也有些懷疑:新的探索不對嗎?還是要以應試為本?教育的本真到底是什麼?這是那段時間一直縈繞在我腦中的問題,洗臉漱口時,也常常在琢磨。有一次,妻子問我:「你漱口漱到一半站在那裡發呆幹什麼?」
在自己思考的同時,我也想了解學校領導幹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想法。我捨棄了以往座談、開會的形式,採用和他們一對一交流的方式,一談就是幾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一位老班主任說「拿到班上高考成績的時候,我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一名負責招生的教師認為,招生形勢會很嚴峻……就這樣,我前前後後與四五十名教師交流。
說實話,這些時候我是有動搖的,既然大環境如此,那就一門心思搞應試教育吧,這樣大家都過得去。但,雅禮教育只需要過得去就行了嗎?學生一定要花大量時間才能考好嗎?只考好就夠嗎?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一位孩子正讀高二的老師表示:「如果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和分數高讓我選一個,在出高考成績的時候我可能更多地會選分數,但其他的時候,我會選前者。」「應試和素質教育有矛盾,但育分和育人是可以統一的。應該承認,我們過去有些分寸沒有拿捏好。」一位組長拿著一疊數據分析如是說。
還有一位年輕教師給我看了當時他班上一名學生寫的信,信的大意是,高考成績沒有出來之前,大家都在為班級、為學校驕傲,喜歡這裡的各種活動和平臺,高考成績一出來,就要否定自己嗎?他問我:「雅禮應該堅持什麼,不應該聽聽學生的意見嗎?」
我開始清晰和堅定起來。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終身奠基,這是教育之本,教育之常。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現實的力量很多時候會讓我們離本偏常。而好的教育,應該返本復常。
那幾年的探索,「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理念、「自主教育、個性教育、開放教育」的策略以及「雅禮學生不穿校服還可以認出來」的定位在湖南教育圈內口碑漸成。
當然,改革中還有一些問題:雅禮在探索中獲得認可的同時,有時會略顯浮躁,步子大了一點,用力猛了一點。另外,由於學校充分尊重老師和學生個性,整體氛圍比較寬鬆,也使得一些工作沒有落到實處。那麼,這些問題怎麼解決?
觀念的自覺其實是首要問題。一是倡導育人和育分並重。偏重於育人的老師,應該意識到寓育人於知識傳授、能力訓練是育人的基本路徑;偏重於應試的老師,應該多思考應試的價值和意義。二是倡導科學應試。提倡站在學科育人高度來幫助學生應試,反對一味加大訓練量的、阻礙學生全面發展的應試。前者和素質教育一點也不矛盾。三是倡導求真務實。在求真的前提下,教育的意義就體現在平實、紮實的行動中。
「更好地返本復常,把認真選擇的做得更好」,這是那段煎熬的日子裡,我和教師達成的共識。(作者劉維朝,系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3月2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