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這樣的學校麼?不管是門衛、保潔,還是任課教師、班主任,只要出現在問題發生的現場,都會第一時間進行詢問、教育引導;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小事」 沒有被一帶而過,而是成為系列化、多層次教育的契機;學校教研團隊還一起研究、分析這類問題,梳理共性的教育要素,找準課程實施的切入點……這就是濟南市制錦市街小學的「首育制」。
首育制德育課程,是制錦市街小學的「生活德育課程群」的內容之一。自2018年以來,在學校校長呂麗麗的帶領下,制錦市街小學傳承「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的學校精神,積極構建立足真實生活的德育課程,並於2019年正式提出「首育制」概念。在「影子兒童」 「禮儀專注力」「紅領巾議事堂」「錦悅戲劇」「滋養型家庭」和「文明社區」等課程群的積極作用下,「首育制」已在制錦市街小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可以說,在求真的路上,制錦市街小學打造出了制錦特色的課程群,構建了包含學校、家庭、社區等在內的育人場域,探索出了一條基於真實生活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路徑,提供了生活德育的「制錦樣板」。
提到制錦市街小學的「生活德育」,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2018年7月,學校被正式確定為領航學校市級培育校。作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長,呂麗麗心裡一直在苦苦思索一個問題:百年老校到底該以什麼領航?最終,她將答案落腳在生活德育上。「兒童生活是否具有意義,並不需要太高深、太複雜的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們有沒有生活感覺,所以我們理解的生活德育,是關注人的內心感受的教育,關注衝突和矛盾的教育,關注真實體驗的教育。」呂麗麗說。
如何推進「生活德育」?自2018年起,呂麗麗帶著全體教師從「讀書」和「微習慣」中找答案。學校通過系列書單推薦、撰寫讀書筆記,組織線上線下交流分享會,以及圖書漂流、好書推薦、讀書打卡、讀書辯論等多種形式推進讀書活動,讓教師重構知識體系。三年來,教師精讀圖書20餘冊,撰寫讀書筆記 2 萬餘篇,舉行分組讀書會600餘場,全校讀書會30餘場。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50餘篇。「說實話,教師讀書不新鮮,但是真的有效。老師們通過閱讀,更加熱愛生命,更加關注生命的豐富感與完整性,並不斷進行自我整合與內在認同,個性、健康地完成著每一次自我成長。」讀書項目負責人張洋表示。
在讀書工程推進的同時,全校師生開始了21天「微習慣」打卡。有的老師選擇「每天對孩子微笑」,有的老師選擇 「陪孩子上好每個大課間」,還有人選擇健身。
通過持續的21天微打卡,一個個好習慣外化於行、內化於心。通過豐富的閱讀,老師們的各項能力有了提升,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守好課堂主陣地,學校趁機要求每位教師至少展示一節校級「邀請課」,邀請課的最終目的不是對照教案呈現「精彩的課」,而是重建師生之間的關係,還原課堂本真的模樣。老師在課堂上不再追求「發言熱鬧」,而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和反應,與學生真實互動。
在閱讀、交流、傾聽、碰撞中,「基於真實生活的教育」成為制錦教師的共識。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老師們開始了課堂研發探索之路。「影子兒童」「錦悅戲劇」「禮儀專注力」等課程開始萌生。
在諸多課程中,「影子兒童」課程是非常特別的存在。據學校教科室主任劉歡介紹,「影子兒童」是一種角色體驗活動,最初主要由教師體驗兒童,後來發展為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多角度體驗。比如,身為大寶的學生可以體驗「父母的一天」,接過照顧二寶、買菜做飯的重任。家長可以進校體驗一天教師崗位,教師可以到學校領導崗位體驗相關工作。此外,學校甚至還主動邀請教師家屬體驗一下「教師到底在忙什麼」……自課程開展以來,已有60多位教師、104位學生、56位家長體驗角色互換。
正如劉歡所說,不同立場上的體驗、感受與思考,帶來的是活力、理解、默契與能量。同樣,戲劇課的開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不同的人生境遇,引領他們在「潤物無聲」中不斷成長。
正是在這些課程的萌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制錦市街小學的生活德育課程群也開始有了最初的輪廓。
人人時時事事育人在諸多課程中,「紅領巾議事堂」是比較特別的存在。這是一個早在2012 年就成立的組織。它重視參與和體驗,敢於直面一些尖銳敏感的話題。從如何評優、過六一、制定班規這樣的大事,到圖書角管理、隊幹部的煩惱這樣的小事,都可以搬到紅領巾議事堂來說一說、議一議,為學校培育了濃厚的民主氛圍。
在前期課程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全面體現全員、全程、全方位教育的 「首育制」課程應運而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市級名師蓋永生介紹,首育制的實施主要有兩個層面。首先,面對問題發生、矛盾出現時,教師「第一時間」 進行關注、詢問,並抓住時間教育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在學校裡有一種基本的承諾:不管發生什麼,我都在這兒,這是「首」的含義。
第二個層面,則是育,即將遇到的事件作為一種資源,由教研團隊對其進行分析,並針對不同年級的課程內容,梳理共性的教育要點,做到真正立足於學生真實的生活實際,解決成長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在隨後的發展中,「育」也被逐漸賦予了更多層次的含義。
在首育制推進的過程中,學校的育人界限被打破,體現出「全員參與」特點。以學校五年級語文教師譚曉婷的經歷為例。前幾天,她課堂上發現有個男生趴在課桌上。簡單詢問後,她發現這位小男生宇軒(化名)是因為被同學起了綽號而傷心。這時候,譚曉婷原本有兩種常規選擇:一是課後再處理這件事情,二是把起綽號的同學訓斥一番了事。但她沒有選擇其中任何一種方式,而是開起了「微班會」,讓大家探討一下「怎樣面對別人的缺點和優點」。課後,譚曉婷又一對一約談幾位男生,對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引導。隨後,譚曉婷又跟宇軒進行了交流,引導他反思自身缺點,並教給他一些化解問題的妙招。
一件看似不起眼甚至可以直接「跳過」的小事兒,都是教育學生的切入點。同樣,在制錦市街小學,不管是任課教師還是班主任,抑或是保潔員、門衛,都主動承擔起育人功能。比如,學生早上入校時熱情地與門衛打招呼時,門衛會在熱情回應的基礎上及時肯定學生的行為,說一句 「孩子,你真有禮貌!」當學生在校內撿起紙片往垃圾桶裡扔時,目睹這一幕的保潔員會為學生豎起大拇指;在課堂上,不管是不是班主任,任課教師會積極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第一時間做好他們的引領者。「在校園裡,我們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學生的同行者。」譚曉婷說。
與「人人是教育者」相對應的是「時時是教育時機」「事事是教育素材」。四年級班主任龐寧表示,不管是在課堂,還是在操場,抑或是線上教育時,任何一件真實生活中的事件、任何一處場景都可以成為教育素材和教育時機。「這正如呂校長所說的,孩子眼中無小事,所有事背後都有德的因素。」龐寧說。
人人、時時、事事,這一理念所體現出的,是制錦市人對教育的深入理解,也體現了他們對教育界限的打破與重建。
將家庭社區納入育人陣營在學校實現「人人、時時、事事」育人體系後,制錦市街小學又將教育場域拓展到了家庭和社區。
在實施生活德育的過程中,學校藉助了「影子兒童」的工具。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將「影子」的對象和內容進行拓展,其中,教師與家長的角色互換體驗很好地幫助老師建立起針對家長的同理心。
實踐證明,當教師成為家長才會意識到:每次應邀到校,「我」最期待的是看到「我的」孩子的表現。但學校往往善意地準備了「尖子學生挑大梁」的各類文藝匯演或學習經驗介紹,然而, 「我的」孩子卻始終置於自己的盲區。當教師成為家長的時候,才真正察覺到那些「工作忙顧不上照顧孩子」真的不是託辭,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無論在老師的眼中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有多差,很多家庭都已經盡到了教育捲入的最高水準。
除了聯合家長資源,學校還拓展學生的教育時空,更好地挖掘社區教育資源,與社區建立良好合作,讓學生在更廣域生活領域中接受更加 豐 富 、多元的教育引導。「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應該成為社區乃至全社會的精神文化核心引領者,為區域構架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態。」呂麗麗表示。
為此,學校以深挖制錦市街精神內涵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展主題式學習,將整個社區作為學生學習教育的育人場,深入探究「街巷故事、實業尋蹤、文苑回眸、景觀掠影、革命風雲、口傳文化、制錦名人」等主題內容,利用好「百年制錦」這本活志書。將所有與制錦息息相關的人、事、物充分連結和融合,形成獨具制錦特色的教育場和育人圈。
在社區裡,學校學生教師志願者、文明宣傳員、公益活動參與者隨處可見。在創城活動中,有學生的身影;在社區敬老院裡,有師生們留下的足跡;在市少年宮和 GT 健身中心,常有上下課的班級隊伍……在更廣域的生活場景中,每個人的感受都是豐富的、美好的,而隱含在其中的教育也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緩緩流淌,潤物無聲。
生活德育課程在交叉融合中深化在育人界限的打破中,在各項課程的完善與發展中,課程群之間相互交叉、融合,在持續深化的過程中組成了一個緊密的整體。
學校大隊輔導員趙澤菲表示,前段時間濟南多雨,家長在接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擁堵現象。如何有效緩解這一問題,老師們將這一問題帶到紅領巾議事堂讓同學們討論。有的同學提出設立 「雨衣站」,讓每位同學在此放一件備用雨衣並提前與家長精準溝通的提議。對於這一提議,趙澤菲在全校進行推廣。推行當天,果然沒有再出現擁堵現象。
戲劇課上,老師讓學生通過表演《下雨了,怎麼辦》強化了公共規則意識。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班級向社區發起避免交通擁堵的文明倡議。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兒,最後被開發成有學生、有家長、有教師、有社區的豐富、多元的教育引導,也讓學校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功能,制錦生活德育課程體系的育人價值得以彰顯。
在生活德育課程的浸潤中,制錦學子心裡被埋下了一粒又一粒真善美的小種子。四年級六班徐亦陽的媽媽說,去年國慶節時,當國歌聲響起時,女兒站了起來,走到電視機前,對著國旗敬起了少先隊隊禮,一直到國歌結束,整個過程迅速、安靜,卻沒有絲毫的猶豫。「感恩今天遇到制錦,遇到制錦每一位心有愛、教有法的老師們。老師早已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向著太陽,盡情綻放!」徐亦陽媽媽的這番話說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
這正如呂麗麗所說,教育的賦能,在孩子們一次次通過學習與支持,在找到認知、參與、改變世界的力量與方法中得以實現。生活德育課程群將「生活德育」倡導的教育「來源於兒童生活、發展兒童生活、引領兒童生活」理念貫徹始終並切實落實;它讓每一個曾經「應該」的,被我們錯認為「不應該」的個體,都主動成為促進兒童品德發展的「重要他人」;讓兒童生活的所有場域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積極的教育場域;讓兒童接受的教育是一致的、系列的、有層次的、不斷提升的,在課堂中接受的教育於生活中行得通的,真正落實知行合一。「未來已來,我們需要按下『教』的暫停鍵,開啟『育』的總開關,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過程中,發掘學生的真實天賦,讓他們擁有解決真實問題的核心素養,真正擁有未來。」 (記者 範開雲 通訊員 趙澤菲 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