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3 18:05 |紹興晚報
若耶溪源圖
會稽山是中華民族一部厚厚的大書,會稽山一帶的歷史和文化令人景仰,卻又撲朔迷離。會稽山就要創建國家文化公園,會稽山下的禹穴、陽明洞天、龍瑞宮等,一直讓人說不清道不明,而周邊美如畫的山水,也讓人無法弄懂其名之義,宛委山為何叫宛委?若耶溪的若耶,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市文史專家吳大新專門創作了《會稽龍瑞宮考》,對這一帶的文化進行了獨特的解讀。
57歲的吳大新在市工商聯工作,是浙江圖書館客座教授。2005年他曾創作了文史專著《紅月亮》,對《蘭亭序》進行了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以十餘年之積累,花三個月的時間創作了《會稽龍瑞宮考》,在這本書裡不僅有你所不知道的龍瑞宮和陽明洞天,還有許多說法,都令人耳目一新。日前,記者專門採訪了吳大新。
宛委山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哪座山?
說到宛委山,其實人們並不陌生。「禹登宛委山,發金頂之書,得通水之理」的傳說,紹興很多人都知道,在許多地方,人們還可看到「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在闕」的簡介。那麼,宛委山究竟是座什麼山呢?
吳大新說,宛委山是古代典籍中最早提到的紹興的一座山,宛委山最早見於先秦史籍《汲冢周書》之中。宛委兩字,字面古雅,頗有深意,其意為四方高、中央低。四方高,中央低,谷也。委是相對於源而言,源是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宛委山就是四方高中間低的山,宛委山口,原本就是三十六源若耶溪入鏡湖之口,正是流所聚也。宛委山為何成為先秦古籍中最早提到的山,那是因為宛委山與黃帝藏書、大禹得書,大禹藏書聯繫在一起,它與禹穴聯繫在一起。
吳大新認為,宛委山其實並不是指那一座山,而是一個東西向的谷地,四面環山,諸峰環聳盤鬱,似有深藏,令人恍惚。這四面之山合起來皆為宛委山。
若耶溪的若耶是什麼意思?它是一條什麼溪?
「遙聞會稽美,一弄若溪水。」詩人李白曾這樣吟詠。誰人不知道紹興的若耶溪呢?這裡曾是聞名天下的唐詩之路,前來這裡吟誦的詩人絡繹不絕。若耶溪還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七福地。可是若耶溪的若耶究竟是什麼意思,卻一直讓人一頭霧水。
吳大新說,「若耶」二字,系越方言「剡」字的緩讀。剡,上古讀作{Ziam}。剡古通「豔」字,意為美而長。從音韻上說,「豔」字只偏讀了若耶之「耶」音,而《山海經》言會稽山「勺水出焉」,「勺」是偏讀了若耶之「若」音。若耶溪是發源於會稽山深處的一條名溪,流徑長約40裡,水量豐沛,在紹興這個丘陵地區是「美而長」了,若耶溪是南北流向,北入鑑湖,入口就在宛委山下。唐朝詩人賀知章回鄉,唐玄宗「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剡川之剡,就是若耶。賀知章死後,也就葬在離若耶不遠的山頭上。
此外,若耶溪邊還有射的潭,而射的潭也是五雲溪射的潭水府——系天下十八水府之一。
禹穴到底在哪?禹穴究竟是什麼意思?
禹穴在哪,歷來說法較多,爭議也多。有人說,禹穴是指大禹葬身之地,也有人說,禹穴是禹得天書之所。在吳大新看來,禹穴就是黃帝藏書簣、大禹探書穴,靈寶五符之出處,是為道教聖地。那麼禹穴在哪呢?
吳大新認為,最初是黃帝藏書穴,亦云「大禹探書穴」,故位置在「其巖之巔」,即山頂之石簣,然後又說禹穴在「大禹藏書穴」,系一危石,中有孔,位置梢下。到了漢末六朝,煉丹人士入駐宛委山,他們找到了禹井,並認定禹穴在其旁,禹穴的位置就從大禹探書穴轉到了大禹藏書坎,從山巔拉到了山麓。到了唐宋,因龍瑞宮需要到禹穴投龍簡,必須找到了個十分確切的地點,開始是爬到山巔絕壁崖縫中,後來,投金龍改成投銅龍,道觀為圖方便宜就近指定石匱,這一石匱的外表,就是中間有一縫。所以,嘉定進士周弼在《禹穴》詩中就說「但留一線與人窺,未放白雲全漏洩。古木蒼藤閉莫開,穴中惟聽走風雷。」
吳大新說,陽明洞天的入口實際上就是禹穴,鎮洞的磐石即飛來石。
陽明洞天究間是不是洞?為什麼陽明洞有第十洞天和第十一洞天的說法?
陽明學已成為世界的熱點,王陽明所鍾情的陽明洞天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陽明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洞天,它就在會稽宛委山內。
吳大新說,唐初之時,司馬承楨稱會稽山洞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洞天。陽明洞天的名字始於唐末杜光庭,他稱會稽山洞第十洞天為「極玄陽明洞天」。陽明洞天不是一個洞,而是此處別有洞天。陽明洞天方圓有三百裡,宛委山只是陽明洞天的洞口。因為古時,紹興這一帶樹木參天,碧水環繞,群山疊翠,水木清華。當然,後來,人們總是把陽明洞天的洞口宛委山稱之為陽明洞天。
司馬承禎,自號白雲子,人稱白雲先生,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後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高道,曾中進士,是道門領袖。杜光庭首先將「極玄大元天」改為「陽明洞天」。吳大新認為,大禹探書四字透露了玄機。杜光庭在其所著的《墉城集仙錄》中講「大禹探書」,有雲華夫人助禹治水故事。夫人對大禹說,要想疏導百穀萬川是很難的事,上天命我助你,授你以靈寶真文,其書就在明明之天處。這便是陽明洞天的出處。《龜山白玉上經》說,會稽山,周迥三百五十裡,名陽明洞天,皆仙聖人都會之所。」
現在人們看到一些資料上說,陽明洞天是第十洞天,一些資料又說,陽明洞天是第十一洞天,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吳大新說,這與宋朝的二李有關。北宋皇佑元年,虔州大中祥符宮道士李思聰在他的《洞淵集》中作了重要修正,他認為第十洞天不是會稽宛委山,而是四川的平陽山,那裡是大禹藏書之所,是極玄大元之天,也就是說,他認為禹穴地址變了,「大禹出西羌,禹穴在蜀中」。為了安慰越州龍瑞宮,李思聰將若耶福地位次晉升一位,由17位進至16位。北宋大中祥符三年,越州刺史李宗諤上奏《越州圖經》,將會稽山的陽明洞天改為第十一洞天,後《會稽掇英集》也採用了李宗諤的說法,南宋成書的《嘉泰會稽志》也按《越州圖經》的口徑,陽明洞天便成了十一洞天。
龍瑞宮的原址在哪?現在還留下了什麼?
龍瑞宮是浙東最早建立的道觀,延綿長達1200多年,它起於黃帝藏書、大禹探書、靈寶五符之所出,集陽明洞天、若耶福地、射的潭水府於一身,非一般道宮所比。龍瑞宮的原址到底在哪裡呢?
吳大新說,龍瑞宮的前身為懷仙館,系六朝山陰第一大族孔靈產所創,是上清派的發祥地之一,唐神龍元年,政府接管懷仙館,初名中興觀,至開元二年,始定名為龍瑞宮。龍瑞宮周邊的環境現在已發生有了很大變化,當時龍瑞宮門外道路兩側是參天古松,門前便是碼頭,並有鬥牛橋、觀山橋,還有洞天亭。龍瑞宮的準確地點應該在禹穴的東面,即現在的龍瑞宮刻石東面。龍瑞宮是唐玄宗賜名,是開元盛世產物,吉祥開運,南宋末年龍瑞宮被破壞,明朝初期再被破壞,從此一厥不振。王陽明當時來此讀書,應該是在毀壞的殘留的地方築廬而居住。
現在龍瑞宮只剩原址旁的飛來石上的摩崖石刻,除《龍瑞宮記》外尚有20餘幀,但因漫滅、疊壓,難以識讀。吳大新說,龍瑞宮、陽明洞天一帶,是中華文化和歷史標誌性地方之一,文化積澱深厚,一定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保護好原生態的山石和周邊環境,要做好陽明洞天保護利用的文章,使之成為紹興修學遊的重要場所。
(原標題《若耶溪的若耶是什麼意思?宛委山為何叫宛委山?我市文史專家吳大新著<會稽龍瑞宮考>,對禹穴、陽明洞天、龍瑞宮等進行考證》,原作者:周能兵。見習編輯:金燕翔)
1486980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