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廣袤的土地,我們的大學寥寥無幾,能夠數出的大概就是上海海運學院,」作為20年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金海校區籌建的總指揮,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28日當場感謝當年浦東曹路把這一塊地方命名為金海校區,引入包括二工大在內3所高校的新校區工程。
開發開放近30年來,浦東經濟總量增長了210倍。再過一個多月,黨和國家將舉行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大會。從首個自貿片區的28多平方公裡到包括新片區在內上海自貿區的約120平方公裡,「各位所在的二工大新校區也在自貿區之內。」
曾擔任浦東新區分管社會發展等事務副區長的周漢民,告訴和他一起參與二工大建校60年活動的師生校友,「『總指揮』到此地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他今天從金海路校門進來,「那個林蔭大道給我非常多的震撼,讓我再一次感悟我們的前輩先進說得很精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當天,在這座「甲子大學」舉辦的「未來應用型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新」論壇上,校長俞濤表示,60年是一部關於「變」的歷史,也是一部關於「不變」的歷史。「在學校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提升、辦學實力變強的同時,二工大的很多方面從建校之初就一直沒變。」他說,學校對辦學定位、對培養高技術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矢志不渝,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遺餘力。
作為校友代表,「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著名勞模包起帆佐證著「變」與「不變」。他告訴「後浪」們,自己當了10年工人,才開始在二工大半工半讀的4年學習。「我不是天生的發明家,」這位「抓斗大王」舉例說,為攻克「木老虎」裝卸難題,他發明的「木材抓斗」就是在校期間萌發的創新種子。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從成人教育起步,舉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再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直至今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走出一條應用型高校的特色發展之路。
厚生、厚德、厚技,二工大建校以來,輸送了以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為代表的各級各類技術與應用型人才11萬餘名,從校園中走出了130餘位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被譽為「勞模搖籃」。如今,包起帆每年都來為母校新生開「第一課」,主題就是「明天你也是勞模」。他透露,正與校方籌建上海勞模學院,既德育、也勞育。
「以應用型、實戰性為求學的標準、目標和人生探求,我以為非常必要,非常及時。」曾在大學任教並做副校長的周漢民也每年發表過畢業典禮講話,「我的講話很簡單,我問學生三句話,第一就是:你在此地3年,或者加研究生3年,加博士生3到5年,你有一技之長嗎?」在他看來,一技之長就是謀生的能力。此外,還必須在大學讀到兩種本領——一種本領是獨善其身,一種本領是兼濟天下。
關於應用型高等教育,周漢民還想起百年之前創辦中國職業教育的先賢黃炎培,他不僅說過「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也教導「手腦並用,雙手萬能」。身為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的周漢民說,這兩段話可以高高掛在二工大校園,一點沒有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