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大學,吳多輝很出名。因為他是「發明大王」,大學4年就申請了39項專利。
今年6月,吳多輝大學畢業,又一次成了名人:和海口老家的海馬汽車籤訂了就業協議,卻沒去報到,自己創辦了一所創新教育學校。他這樣說服農村的爸媽:「我反正是個窮光蛋,一無所有,創業失敗了大不了還是一無所有。」
大自然是「突發奇想」的試驗田
出生於海口市靈山鎮一個小鄉村的吳多輝,從小就喜歡「發呆」想問題。家裡條件困難,大自然就成了他「突發奇想」的試驗田。把鵝蛋放在雞窩裡,指望母雞能孵出小鵝;抓一大堆螢火蟲放在紙盒子裡,製成燈籠;用木瓜樹葉的葉柄加上塑料薄膜做成笛子;把麵粉調成糊狀抓知了;自製網兜捉蝴蝶……
為了能飛上天,在一次暴風雨來臨前的大風中,他舉著一塊很大很薄的膠合板迎風站在大沙堆上。結果人沒有飛起來,反而被大雨淋成了落湯雞。
農村生活也鍛鍊了吳多輝的動手能力:從小他就跟在父母身後下田幹農活;10歲開始當上了家裡的「主廚」;五年級就學會了開柴油三輪車,修理錄音機、收音機。此外,他學習成績優秀,特別是理工科成績突出,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中學。
「從初中開始,我開始看《奧秘》、《大科技》、《人類的未解之謎》……這些書太有意思、太有吸引力了。」城市豐富的圖書資源讓吳多輝如痴如醉地愛上了科普類讀物,不上課的時候他經常一整天待在新華書店裡看書,並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發明要去想,不想是不會有的」。
高中一次上課時,數學老師忘了帶圓規,就隨手拿了根繩子,一頭固定在黑板上,另一頭拉著用粉筆繞了一圈,一個完整的圓就出現了。老師的舉動觸發了吳多輝的創造靈感,「畫圓不一定要用兩腳圓規,用一條繩子可以,一把直尺不也行麼?」 他的第一個發明,「圓孔型尺子圓規」就這樣產生了。
課外科技活動的付出為吳多輝贏得了不少榮譽。他先後獲得「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三等獎、第18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海南省中學生生物論文評選二等獎等多項榮譽,還被聘為海南省生物學會會員、《青年科學》特約編輯。
點子大王體會「發明家之痛」
可控制茶湯濃度的便利水杯、活動關節扳手、攜帶USB接口的鍵盤……大學期間,吳多輝申請了39項實用創新型專利,29項已獲授權。
「發明其實不難,有了正確的思維和方法,就能打開發明的大門。」吳多輝特別善於「想問題」,平常看到一件物品,總是喜歡觀察和分析它的材料、功能、形狀、機構,思考改進和提高的辦法。
看到勺子容易滑入湯裡,既不衛生又不方便,就設計出磁性防滑衛生勺;市場上銷售的蚊帳頂部是全封閉式的,不能掛電風扇,就設計出了頂部帶拉鏈的蚊帳;時常彎腰在電腦主機箱上插U盤,很不方便,就想到設計一個帶著USB接口的鍵盤;生活中,內六角扳手和普通扳手各有利弊,就想著給內六角扳手加上一個活動關節,可以避開更多的障礙物,使用起來更方便快捷……
吳多輝說,「我的專注度很高,喜歡逼著自己去發明,強壓之下靈感也就源源不斷地來了。」他差不多一個星期就能想出一個新點子,緊接著去查找資料、實驗驗證、申請專利。僅大二一年就獲得了10項專利授權。
痴迷於發明創造,吳多輝卻不是個「書呆子」。作為江蘇大學學生,申請一項實用新型專利自己需要花費300元。他發過傳單,做過促銷員,賣過計算器、文具用品,倒賣過二手軍訓服裝,還當過一家保健食品的鎮江副總代理。他掙了將近2萬元,全部用於發明創造和專利申請。
名聲在外,吳多輝的「苦惱」不為人知。他申請的專利很多,也有不少商家和他聯繫,但是沒有一項專利轉讓。然而在市場上,吳多輝不時發現很多商品使用了他的專利。
「發明家之痛」讓吳多輝有了創業的想法。發明的經歷使他明白,人的大腦一生可以產生無數個靈感,如果沒有適當的創新教育和激發,也許一生都不會產生一個靈感。他說,「推廣創新教育,激發更多人的創新思維,就是我最大的夢想。」
為了省20元車費
騎車4小時去進貨
「你手裡沒有100萬元,不要談創業。」大三下學期,一位學長這麼告訴他。吳多輝一摸口袋,1000多元是自己一個學期的生活費。
第一步,寫書;第二步,註冊公司。吳多輝開始了創業的摸索。
吳多輝從小就喜歡看書,高中時就花了一整個暑假研究《物理天文學前沿》和《圖說相對論》。進入大學後,他一邊發明創造,一邊認真閱讀了國內外100多本「創新學」著作。「每本創新著作都有各自的精華,為什麼不編著本創新學的『百科全書』,讓不同的人掌握適合自己的創新思維呢?」吳多輝結合自身的創新經驗和設想,引用了500多個創新實例,歷經一年時間,終於寫出了30萬字的《創新寶典》。來不及校對,就請同學義務幫忙,同學興衝衝地告訴他,校對了25頁就產生了5個創新的點子。吳多輝看到了推廣創新教育的希望。
創業之初需要融資。東拼西湊,吳多輝籌到3萬元啟動資金。他知道,這裡面每一分錢都不容易,都是從同學的生活費裡擠出來的。
為了註冊公司,吳多輝花1000元在江蘇大學後門租了一個荒廢的門面房,開始經營格子鋪維持生計。當時去揚州批發小商品,為了節省來回的20元車費,吳多輝和合伙人天蒙蒙亮就出發,騎車4個多小時到達揚州市區。挑選完飾品,回來的路上天已經很黑了。
有一次,他走了很多彎路,甚至闖進了一個偏僻的小鄉村裡。還好方向感不錯,晚上11點鐘他回到鎮江。「騎到離校門不遠的地方就下了車,推著車步行,因為自行車坐墊磨得屁股實在太疼了。」
這一次經歷,吳多輝印象非常深刻:創業的路上有很多坎坷,但是心中有著推廣創新教育的夢想,他相信,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98%的失敗率,也絕不放棄
推廣創新教育進展緩慢之際,吳多輝遇上了「良機」——今年3月,江蘇大學創業孵化基地開始吸納創業團隊入駐,免費提供場所、辦理註冊手續,為每一個團隊配備創業導師,提供針對性的指導。4月,吳多輝的「環球創新學校」在孵化基地正式開張了。
吳多輝的「創新學校」其實就是為學員提供創新教育的培訓和認證。然而,沒有經驗,沒有人脈,沒有資金,不具有權威性,這樣的培訓和認證有誰會埋單呢?
依靠著「發明大王」的名聲,吳多輝在江蘇大學校內開始了「招生宣傳」。「創新培訓費用,原先定價1000元,後來調整到680元,沒有一個人報名。」吳多輝反思自己的定位,開始嘗試為低年級同學提供兩個課時的免費創新培訓。這一舉就吸納了800多名學員。
吳多輝是個天生的「演說家」,說服人的能力很強。招生時工科學生很感興趣,文科學生卻興趣寥寥。「外國語學院一個班上,27名學生一個也不想報名,我懇請給5分鐘時間。5分鐘之後,有24名同學填寫了報名表格。」
大一新生入校後,吳多輝又招收了1300名學員,這次收取每人20元的費用,進行8課時的創新培訓,還按照創新能力的考核排名,給予相應高級、中級、初級的認證。
「在大學裡推廣創新教育不可能盈利,到中小學、到企業才能賺錢。」吳多輝說。他只是有一種很強的責任感,必須把創新教育推廣開,讓更多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創新學校」原始積累的一部分。有一家風投公司和他洽談,有初步意向為項目投資200萬元,吳多輝目前想的就是把大學生的創新教育作出成效。
寒暑假沒有生源,吳多輝主要靠當家教維持生計。他說,「我知道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是98%,創新學校的失敗率也是98%。為了我的人生夢想,我絕對、絕對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