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分子設計實驗室博士生團隊在「默克杯」逆合成反應預測...

2021-01-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9/04/23 信息來源: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編輯:凌薇 | 責編:白楊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9日,來自北京大學分子設計實驗室的MDL團隊獲得「默克杯」逆合成反應預測大賽的總決賽冠軍。該比賽包括初賽、複賽和總決賽,吸引了來自高校、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和從事人工智慧研發的公司和專業人士組成的371支參賽隊伍參加。

團隊成員領取一等獎獎盃和獎金

在傳統的化學合成研究中,化學家們設計反應路線耗時耗力:需先從目標產物的分子式開始分析,再利用Scifinder等工具搜索相似的結構和文獻報導過的合成路徑,確認需要的試劑和反應條件,甚至要依據自己的化學合成經驗知識制定幾十個化學反應,通過這些反應逐步生成目標產物。傳統的合成路線設計對合成人員化學知識背景要求很高,而一個準確實用的逆合成分析程序,可以大大節省化學家的時間和精力。現有的逆向合成程序中以默克的Synthia表現最為突出。Synthia所使用的7萬多個化學反應規則資料庫是由人類專家經過長年積累編寫的,資料庫需要耗費很多人力物力進行更新,且不能通過學習來預測新的反應類型。近年來,人工智慧(AI)新技術在化學和製藥領域嶄露頭角,也逐漸被用於預測化學反應產物和逆向合成路線分析,有望突破現有逆向合成分析技術的瓶頸。

本次大賽由默克集團(Merck KGaA)旗下默克生命科學主辦、鯨科技(前身科賽)協辦。比賽使用的數據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兩部分,分別包含609,946和238,282個反應。

北京大學MDL團隊由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博士生徐優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林康傑和北京望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殷實秋組成。他們利用深度學習方法發展了逆合成反應預測模型DeepRetroReact,通過學習大量的化學反應數據來預測反應物,並基於反應規則預測可能的候選反應物,再對候選的反應物進行打分,選取最佳的反應物組合。MDL團隊使用了最新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Transformer作為核心框架,根據產物和反應物來預測化學反應的反應類型標籤,並考慮了反應式中原子信息特徵以使預測結果更加合理且有效。

林康傑在路演講解中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來魯華教授和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裴劍鋒研究員是該團隊的指導老師。北京大學分子設計實驗室(MDL)負責人為來魯華教授,由來自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的教師和研究生及博士後組成,主要研究方向為藥物設計和蛋白質設計,近年來將人工智慧用於化學信息學和藥物設計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相關焦點

  • ICML論文解讀|北大本科生提出基於圖到圖翻譯的分子逆合成預測框架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逆合成預測旨在預測可以合成給定化學產物的反應物分子集合,它是計算化學和新藥發現領域中的一個基礎任務。因為化學分子空間是離散且巨大的,這個問題非常具有挑戰性。逆合成預測示意圖 現有的關於逆合成分析的機器學習算法主要有兩類:基於反應模版的方法和不依賴反應模版的方法。前者將目標分子與許多反應模版進行匹配,每個反應模版定義了一系列類似的化學反應的子圖特徵。雖然基於模版的方法有較好的可解釋性,但是它們需要昂貴的子圖匹配,並且一旦匹配失敗,則模型不能給出任何的預測。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招聘博士後,結構生物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研究專業/方向(Department/Area)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主要以結構生物學手段為主,生物化學、電生理等方法為輔,
  • Altium與北京大學攜手共建電子設計技術實驗室
    「北京大學-Altium 電子設計技術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並於今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了聯合實驗室啟動儀式。在此次合作中,Altium 將向北京大學捐贈價值人民幣160餘萬元的為期兩年的 Altium Designer 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工具和 Altium Vault 電子設計數據管理庫教育版授權各30套,以用於聯合實驗室的創建。 「作為電子設計工具領導者,Altium 一直持續投入對電子設計相關人才力量的培養。
  • 白樺抗逆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道遠團隊與東北林業大學教授王玉成團隊合作,發現BpHOX2調控白樺抗滲透脅迫的分子機制。研究表明,鎘脅迫條件下,LncRNA2705.1表達量上升,進而上調預測靶基因HSP18.1的表達量,增強白樺對鎘脅迫的抗性;LncRNA11415.1表達量下降,可上調預測靶基因LLDA的表達量,進而增強白樺對鎘脅迫的抗性。該研究首次構建白樺耐鎘LncRNA調控網絡,為白樺的抗逆基因工程育種提供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AI+化學與製藥》論壇:有AI就不搬磚,化學逆合成也可以借鑑Alpha...
    例如,化學逆合成反應借鑑了AlphaGo的思想,小分子可以編碼為字符串用NLP技術處理,或者編碼為無向連接圖用GNN處理,甚至可以用生成模型生成新的化學分子,以及用深度學習來預測化學物質的性質等等。論壇邀請由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副教授翁經科主持,邀請了來自合成化學、藥物設計、化學化工、製藥行業的人工智慧專家,分別是:Galixir星藥科技創始人李成濤、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裴劍鋒、重慶大學特聘研究員申威峰、西湖大學研究員楊東與輝瑞有限公司醫藥計算化學科學家楊慶怡。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8月16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鄭樂民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 常見呋喃合成反應
    一、Feist–Bénary呋喃合成反應在鹼性條件下,由α-滷代酮和β-酮酸酯反應製備呋喃的反應。常用的催化劑有胺或吡啶。二、Paal–Knorr呋喃合成苯酚鋰鹽和1,4-二溴-2-丁烯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得到苯並二氫呋喃的反應。八、Perkin香豆素重排
  • 2018北京大學藝術學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舉行
    8月30日-9月1日,2018北京大學藝術學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該論壇在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指導下,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辦。論壇以「一元與多元」為主題,包括四個分論壇。來自國內及全球相關研究領域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人類面孔種族分類加工的新神經機理
    來源: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把不同的個體歸類為同一個種族,以此為基礎在態度和行為上區別對待他族和本族成員,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廣泛存在並產生嚴重後果,因此受到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高度關注。
  • 肉桂酸細胞工廠設計報告
    ;基於底盤細胞的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徑設計; 2.1 給定生物合成目標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現狀;設計方法一:搜索含有該分子的生物合成反應設計方法三:合成該分子的生物合成反應結果三:若干條合成該分子的生物合成反應
  • 提出分子實驗室設計方法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束慶海博士及其合作者,在總結單分子多分析物傳感器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子實驗室(含「不受限序列」和「隊列序列」)的設計方法及正交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 北京大學大氣環境化學張遠航團隊
    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大學在全國首創大氣環境化學專業。1990年,張遠航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畢業,獲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大氣汙染的基礎理論和防治技術研究,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擔任「863」重大項目和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牽頭編制了「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發表SCI文章百餘篇,被環境保護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分子馬達指自然的或人造的分子機器,如生物體內的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
  • 常見的喹啉合成反應
    二、Combes喹啉合成反應加熱條件下,苯胺,醛和丙酮酸進行三組分縮合得到喹啉-4-甲酸的反應。此反應是指鄰胺基芳基醛或酮與另一分子有α-亞甲基的酮反應得到喹啉的反應。苯胺和β-酮酯的酯基反應生成β-酮基醯苯胺中間體,接著在酸催化下關環生成2-羥基喹啉的反應。
  • 北京大學教授黃巖誼:新冠病毒實驗室如何進行檢測研究?
    幾個團隊平行行動,開始進行測序,使得結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在血清學的研究中,還揭示了病毒與患者恢復期的血清之間的抗原抗體反應,這是一篇很完整的科學論述。第四篇,是這三個平行檢測中的另一個團隊,武漢病毒所的團隊。他們的結果,和之前其它團隊的一樣,得到了幾個病毒的全序列。
  • 北京大學鈣信號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心臟肌質網鈣信號成像新技術
    2020年10月13日,北京大學鈣信號研究團隊在心臟領域頂級期刊srCES新策略實現心臟肌質網鈣信號成像研究團隊巧妙地採用了SR定位的羧酸酯酶(srCES)策略來實現鈣染料的定向富集。為實現在活體(in vivo)條件下使小鼠心臟特異地表達srCES,作者進一步設計了含有心肌特異性啟動子元件的腺相關病毒,也獲得了近乎完美的鈣染料富集效果。
  • 6月12日天津工生所學術報告: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告題目: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 告 人:林建平 (南開大學教授)  時    間:6月12日(周四)上午10:00  地    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C408 報告廳  報告摘要:本次報告將介紹幾種複雜生物大分子體系的分子模擬,包括:一、通過對cyt b5
  • 【求學求職】北京大學鄧伍蘭實驗室誠聘博士後和科研助理
    【求學求職】北京大學鄧伍蘭實驗室誠聘博士後和科研助理 2020-12-25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