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射了ICESat-2衛星 用雷射測量地球冰變化

2021-01-20 環球網

據連線雜誌報導,近十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一直沒有衛星來觀測地球上海冰的融化情況。今天,NASA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價值10億美元的ICESat-2衛星,從而改變這一現狀。這顆衛星在進入距地球310英裡(約499千米)的軌道後,會使用一種特別設計的雷射裝置,為科學家們提供有關冰融化的確切位置和速度相關的數據。

ICESat-2衛星將使用6個綠色雷射束掃描地球表面,測量冰川和漂浮的海冰。研究人員說,通過對冰層厚度和質量的精確測量,NASA的科學家們將更準確地掌握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NASA華盛頓總部的冰凍圈項目科學家湯姆華格納(Tom Wagner)說:「我們正試圖了解氣候變化的過程和驅動因素,來更好地預測海平面上升。」

此外,當ICESat-2衛星繞著地球從一極轉到另一極時,還可以測量森林、叢林和其他地形的高度。這些數據將被用於估計地球溫帶地區有多少碳,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多少在流失。

工程師們花費了數10年時間設計和建造ICESat-2衛星,總造價約10億美元,它將搭乘德爾塔-2型火箭升空。在設計中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讓雷射束作為一個整體協同工作,並確保它們適當對齊以獲得準確的信息。此外還需要通過GPS裝置和指向外太空的攝像頭來獲取衛星所在的位置。

ICESat-2.衛星將會向地球每秒發射10000個雷射脈衝,通過一個31英寸寬的鈹望遠鏡捕捉返回的光束,並將其發送到電子信號探測器,從而計算出到地球的距離。六個雷射束形成了一條6公裡寬的帶狀區域,測量區域內的一切 (雷射對人類、植物和冰無害)。

ICESat-2衛星重達341磅(約155kg),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原ICESat衛星的替代品,後者於2009年結束了其單雷射任務。從那時起,在「冰橋行動」(Operation IceBridge)期間,為了填補ICESat-2發射前的數據缺口,研究人員一直在北極和南極地區飛行特別裝備的P-3B和DC-8飛機。ICESat-2衛星上配有ATLAS(高級地形雷射測高儀系統),其發射的光子需要3.3毫秒就能到達地球並返回。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說法,ATLAS的測量誤差可縮小到十億分之一秒。利用物理定律,科學家們就可以計算出衛星到地球表面的距離,準確度精確到4毫米。

通過將這一距離與幾天或幾周前在同一地點測量的距離進行比較,就可以計算出冰的融化(或膨脹),以及植物是如何生長的。最重要的是,ICESat-2衛星將在一年內測量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海拔變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研究人員知道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正在減少,但對其體積的變化知之甚少。ICESat-2是第一顆能夠測量海冰厚度的衛星。衛星上的雷射從冰面反射光束,然後與附近水域的雷射反射進行比較,就能得到開放水域周圍冰的高度。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華格納(Wagner)說,改進的ATLAS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它可以在地球上飛機無法到達的地區收集大量數據。他說,這種裝置在「我們不知道正在如何變化的地區,比如南極洲深處和一些沿海地區」尤其有用。

NASA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冰川學家凱利布倫特(Kelly Brunt)表示,ICESat-2將幫助她更好地了解永久冰蓋和周圍浮動冰架的交匯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接地區域」(grounding zone)。她還說:「我們還希望看到一些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新科學,因為人類很有創造力,會突破數據的限制。」

相關焦點

  • NASA 下月發射雷射衛星,探測地球表面冰層變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正準備發射一顆裝配雷射器的尖端衛星,該衛星將用三年的時間研究地球上不斷變化的冰層。這顆名為ICESat-2的衛星,目前計劃於9月中旬發射。該衛星將能夠測量單個冰塊厚度隨季節變化情況,記錄變化尺寸的精度可以小到半釐米。
  • NASA利用多束雷射雷達高度計測量冰層高程
    2012年4月,一架高空飛機飛過冰封的北冰洋和被積雪覆蓋的格陵蘭島,開始了首個使用最新雷射技術從太空測量地球高程的極地試驗。MABEL是一種機載試驗臺測試儀器,用來模擬2017年NASA計劃發射的冰、雲和陸地高程衛星(ICESat-2)。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後來的40多年間,國際上先後發射了多顆測高衛星[6]:NASA等部門發射了地球動力衛星GEO-3(1975年)、海洋衛星SEASAT(1978年)和大地測量衛星GEOSAT(1985年);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發射了遙感衛星ERS-1(1991年)、ERS-2(1995年);NASA和法國空間研究中心聯合發射了海面地形試驗/海神衛星Topex/Poseidon
  • 美歐將發射兩顆新衛星 為沿海氣候觀測...
    測量是利用Sentinel-6/Jason-CS任務的前身TOPEX/Poseidon、Jason-1、OSTM/Jason-2和Jason-3衛星任務收集的數據進行的。資料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部主任Karen St.
  • 美宇航局衛星監測發現,16年來全球冰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麼高
    這項研究過程中,使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先進的地球觀測衛星,該衛星從冰面上反射雷射脈衝,以幫助測量格陵蘭和南極冰蓋在16年內的變化。觀察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冰損失是否超過了積雪對冰層所帶來的彌補。 結果,自2003年以來,這兩個地區的冰融化,造成了全球海洋14毫米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 美國宇航局將在月球發射雷射以幫助尋找水
    美國宇航局將在月球發射雷射以幫助尋找水對於在月球上發射雷射並不陌生,美國宇航局將再次向地球的天體衛星發送雷射,以尋找可能被隱藏的水。政府太空總署稱,它正在開發一顆名為月球手電筒的小型衛星(CubeSat),以尋找可能位於月球隕石坑底部的表層冰,而這些坑根本看不到陽光。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任務首席研究員芭芭拉·科恩說:「儘管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但月球上最冷和最暗的隕石坑內有冰塊,但先前的測量結果有點模稜兩可。」
  • NASA參與哥白尼計劃 發射衛星「哨兵6號」觀測海洋變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發射衛星「哨兵6號」,用來觀察氣候及觀測海平面變化。此次發射任務是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首次聯合發射地球科學衛星任務,是美國首次參與歐盟的「哥白尼計劃」(Copernicus Programme)。
  • NASA使用全新測量技術 稱地球體積固定不再長大
    科學家近日研究表示,地球不會再「長大」了,地球半徑平均每年也只變化了0.004英寸(約0.1毫米),相當於人們每根頭髮的厚度,該變化幅度在統計學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據來自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的研究人員吳小平(音譯)表示,他們得出的這個研究結果足以表明,雖然現在仍存在測量不確定性因素,但目前地球並沒有變大的趨勢。
  • NASA對夏季的北極融冰情況進行飛行測量
    這就是北極氣候變暖速率幾乎達到全球變暖兩倍的原因之一——我們失去北冰洋海冰的同時,也失去了它反射太陽光的保護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地球缺少了海冰冷卻機制。」此次空中測量將對海冰融化形成的湖泊進行調查,這些融化海水覆蓋在海冰表面會進一步加快剩餘海冰的融化。
  • 一箭九星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9顆衛星
    中新網客戶端太原12月20日電(郭超凱)北京時間12月20日11時22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9顆衛星。
  • NASA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的主要成就
    行星第一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在與外太陽系氣態巨行星的相遇中帶來了許多驚喜和發現: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1977年至1990年期間,特派團取得了以下成績:第一艘飛越太陽系外四顆行星的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第一次發現四顆外行星(都是宇宙飛船)的多顆衛星的任務:木星3顆新衛星土星4顆新衛星天王星11顆新衛星海王星6個新衛星第一艘宇宙飛船飛越四顆不同的目標行星(旅行者2號)第一艘訪問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行器(旅行者2號)第一個拍攝木星
  • NASA「毅力」號發射升空!降落地點可能出現過火星生命
    北京時間今天19時50分,在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NASA「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車搭乘阿特拉斯-5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為繼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和中國的「天問一號」之後,又一個即將造訪火星的探測器。按照計劃,「毅力」號將於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的傑澤羅隕石坑 (Jezero crater)降落。
  •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等星成功發射
    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一同發射的還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搭載衛星。
  • 空客製造用於收集冰雪數據的CryoSat-2衛星十歲了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10日消息:「酷「衛星,生日快樂!CryoSat-2是歐洲航天局用於觀測冰雪信息的衛星,於2010年4月8日從貝努科爾發射基地發射升空進入軌道。其最初被設計用於執行時長三年半的任務,但自2010年起運營至今,已遠超預定的任務壽命。
  • 高分十一號02星提高觀測效率、衛星捕獲加州火災後氣溶膠圖像
    ,大幅提高觀測效率2020年9月7日13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該迴旋吸收線對應的中子星表面磁場強度高達約10億特斯拉,比目前地球實驗室中能夠產生的最強磁場高几千萬倍。
  • 雷射測距——精準測量地月距離的標尺
    雷射測距試驗是通過雷射對星地距離進行科學測量。其原理是將高度同向性脈衝雷射束射向放置在衛星表面的角反射鏡,通過發送、接收時間差計算出星地距離。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遠距離的雷射測距試驗,是月球雷射測距。大家可以想像,一道光從地面觀測站從地球射出,又從月球飛回,通過一來一回的時間,換算地月距離。這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 日本成功發射雷射衛星,星球大戰即將成為現實?
    日本JDRS-1衛星近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這是一顆既用於軍事也可以民用的衛星,除此之外,這顆衛星還是一顆搭載雷射技術的衛星,衛星搭載的美國IGS光學設備將用於軍事數據傳輸,而普通傳輸設備則作為民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表示,雷射衛星不同於無線電衛星,雷射衛星的數據傳送速度可以達到1.8GB每秒,是無線電衛星的7倍。JDRS-1雷射衛星將在亞太地區進行地球觀測。
  • 空客籤3.5億美元歐盟冰監測衛星建造合同
    【《航天新聞》9月23日報導】歐空局9月21日同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籤訂了3億歐元(3.52億美元)的一項合同,以為歐盟「哥白尼」對地觀測計劃研製一顆冰監測衛星。歐洲正在擴展其2014年開始發射的「哨兵」衛星網絡,以對環境開展更密切的觀測。 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將按同日與空客籤訂的8800萬歐元分包合同建造「水晶」的主儀器,即「冰雪幹涉測量雷達高度計」(ISIS),為雙頻Ku/Ka波段雷達高度計。分包合同要求為這項任務建造2臺可供飛行使用的儀器。
  • 世界地球日,與NASA一起探索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在世界地球日的50周年之際,NASA回顧了地球觀測衛星列隊的持續壯大讓我們對地球的氣候、大氣、陸地、極地和海洋有了哪些更清晰的認識。通過NASA地球科學在線探究性學習,你將了解NASA是如何研究和保護我們的土地、空氣、水和冰的,然後利用一套有趣的互動測試,就能檢測你學到的新知識。繪製真正的珊瑚礁地圖:在行動裝置上,你可以用新的NeMO-Net應用程式(http://nemonet.info/)幫助NASA對真實的珊瑚礁進行分類,還能繪製它們的3D圖像。
  • 日本今年第四次發射火箭,使用H-2A火箭發射軍民兩用雷射中繼衛星
    日本一顆用於中繼民用和軍用地球觀測數據和圖像的衛星將於周日搭乘H-2A火箭發射升空。這顆兩用通信衛星將於美國東部時間凌晨2點25分搭載H-2A火箭進入軌道。下午4點25分。雷射通信系統將通過近紅外雷射束與在地球上空飛行數百英裡的衛星連接,從而實現高速率的數據傳輸。單顆數據中繼衛星在每個軌道上可以與用戶太空飛行器進行約40分鐘的通信,在地球觀測衛星和地面站之間中繼圖像、科學數據和其他信息。通過這種連接,圖像分析人員可以比等待觀察衛星通過地面天線更快地接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