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日,我正在單位上班,那時的我剛剛畢業分配到單位,負責收發打字的工作。
早上八點多,郵局送來了報紙,按照每天的慣例,我需要將這些報紙分發給各個辦公室的領導。
在我分發的過程中,刊登於參考消息上,整整佔了一個版面的文章,震驚了我,也讓我們單位從一樓到四樓的人很快有了共同的談資——香港著名歌手、影星張國榮於2003年4月1號愚人節晚上18時43分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墜樓,緊急送往瑪麗醫院,經醫生檢驗入院前於18時45分已死亡,瑪麗醫院於19點06分宣告搶救無效,終年46歲。
這一則消息,震驚了全國上下,更加讓全球的華人陷入了對生命的思考中。
一位名利雙收事業正處在上升期的巨星,緣何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即使是自殺,一生以美好形象示人的張國榮,為何要選擇這樣殘忍的方式去結束生命?要知道從24樓墜下會是一幅如何的慘狀!
我想,他當時已不去考慮這些身外之事了,或許他心中對於名利容貌的虛榮心早已不復存在了,他對於生命已經看淡了。
碰巧的是,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之時的我剛好也是46歲。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而更多的情況是四十已知天命,而卻還有很多人有很多的疑惑。
有的人,活十幾年就能參透生死,而有的人活到死的那一刻也沒活明白。
私以為,張國榮是活明白的人。名利二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從本質上來講,無可留戀。
有人說他死於人言可畏,對這一點喬治並不贊同,不一定自殺就是逃避,有時自殺,是一種華麗的完成。
常常聽到一句話:願化作一個句點呆在你腳邊。
如果張國榮之於唐鶴德的愛情是出自真情,那麼他的自殺,就是將自己真的化成了一個句點呆在了他的腳邊,因為結束而獲得了永恆。
然而如果僅以此來判定張國榮的死是為著和唐鶴德的同性愛情不被世俗認可的反抗行為,顯然是單一的,他在世時的性格及為人處世並不是一個偏激的人,他的人生意義也不只是愛情,他有他熱愛的演藝事業,他有熱愛他的影迷,他還有父母親人……
更多的說法是他拍完《霸王別姬》無法出戲,他將自己活成了程蝶衣,這種說法更加站不住腳。
張國榮出身於富裕家庭,如果喬治沒記錯的話,他的父親是一名頂級的服裝設計師,他超前的服裝美感想必是來源於從小耳濡目染的薰陶,張國榮在演唱會上的著裝,時尚眼光至少提前了十年,他的女裝男穿,成為現在的潮流,現在看都不過時。他從小接受著最好的教育,而且程蝶衣之於段小樓的感情是沒有回應的,中間有個菊仙,是單方面的同性之愛,但張國榮之於唐鶴德他們是兩情相悅。
寫到這裡,一定有非同性戀者出來噴這段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同性戀情,喬治不支持同性戀,但也不反對,如果真是發自內心的,而非譁眾取寵、追趕潮流為了標新立異而搞同性戀的,喬治並不反對,因為一切忠於本心,硬把一個同性戀的人逼迫到異性戀的婚姻裡,傷害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
很多時候,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張國榮,他只是愛我所愛,與他人無關,也未傷及他人,喜歡的可以支持,不喜歡的繞道而行,沒必要進行無端的謾罵,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情感和生活的權利。
看過他拍的《霸王別姬》,因為他演的過於傳神,故而觀眾將他和程蝶衣合而為一,而其實對於張國榮來講,那只是他眾多角色當中的一個,只不過跟他自己的真實情感世界有貼合之處,斷不至於拍個戲,就搭上自己的性命,他的心智也沒有差到歷經多年無法從戲中走出來的地步,他成長的經歷,也並沒有那麼悲情。
我記得參考消息的那篇文章寫的很好,對於張國榮更是讚賞有佳,清晰的記得作者說張國榮是唯一的陰陽一體的美人,他扮男人陽光俊朗,風度翩翩,扮女人又千嬌百媚顧盼生輝……
程蝶衣的自殺,是因為遇到了假霸王,而張國榮的自殺,則是功成名就後對於生活和生命的了結。
也許有人說他傻,放著名利金錢不享受,但我們的人生縱使達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最終也不過歸於塵土,早走晚走都得走,我們在戀戀風塵中來去,放不下牽掛,放不下愛恨,放不下怨念,放不下人生的種種,到生命終結之時,縱使你再不想走也一樣得走,再捨不得也得放下,何不趁自己能主宰生死時自行了結呢?
一個對於人生已看透的人,我想他可能無欲無求了,我們眼中難捨的東西在他的眼中輕淡如風,名利他都達到了頂峰,愛過女人,也愛過男人,他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遺憾,只是他的自殺對於我們來講至今都是最大的遺憾。
而張國榮,或許真的能放下一切,以自己自主的方式和生命做一次告別,只是這種告別的方式太過慘烈!
今天小編寫下這篇文章,是為了懷念他,也是借他自殺的事件重新思考生命,這麼多的紛紛繞繞利益糾葛,到頭來都是一死,那又何必去計較呢?
他是那樣真誠、真實的一個人,也正因為如此,可能他厭倦了這個虛假的世界和複雜的演藝圈罷。
他從24樓跳下時,也許是想讓自己的靈魂飛到另外一個世界,沒有紛雜,沒有喧囂,一切安靜如深夜的街道,他的自殺,也許像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划過的美麗弧線,耀眼而又短暫,那樣的猝不及防,那樣的燦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