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陸上風機風輪直徑將超200米!風電葉片「大」時代已至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能源報

(文丨本報記者 蘇南)

▍葉片呈大型化輕量化趨勢

今年,中國海上風電市場新增了7.25MW、8MW及10MW機組,陸上風機最大容量將刷新至6MW。隨著風機容量增大,被譽為風機「靈魂」的葉片長度也隨之增長,目前世界最大的風機葉片已經刷新至107米。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此前下發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計劃》)就提出,把高效葉片氣彈、輕量化結構、新材料相結合的一體化設計技術和100米及以上風電葉片列為未來風電技術創新重點突破目標;科技部今年發布的《201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申報指南》也提出,開展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樣機研製與檢測試驗技術、新型輕量超長柔性葉片技術、超長葉片一體化設計技術等研究。由此可見,國家已把超長風電葉片列為風電技術創新重點研發的目標。

「機組大型化已成為風電行業發展趨勢,未來五年,陸上風機的風輪直徑將超過200米。」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風能研究院副院長李軍向日前在「風電葉片大型化技術論壇」上預測,風電葉片大型化、輕量化、低成本是發展趨勢。

▍葉片大型化面臨諸多制約

「葉片終究是妥協的產物,妥協其實就是平衡。」李軍向認為,葉片發展到今天,大型化方向已經明朗。葉片長度越來越長,對材料類型與性能、氣動與結構設計、製作工藝等要求更高,如何在葉片又大又輕中間找到平衡是關鍵。「在低成本、優化設計(高效率)、降低製造難度的要求下,我們面臨著很多挑戰。」

首先是風機葉片材料的約束。眾所周知,風輪直徑的大小,直接取決於葉片的長短,而葉片長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風電機組的發電水平及整機成本。目前,葉片成本約佔風機價格總成本的20%左右,葉片材料佔葉片成本80%,甚至85%以上。「低成本的材料意味著低性能,所以葉片材料可選餘地非常有限,包括全玻纖碳玻混鋪、碳玻混編PS/SS單面碳玻混、全碳纖主梁等,只能有限選擇再做靈活性運用。」李軍向坦言。

維斯塔斯風力有限公司技術專家孫樹偉也認為:「未來風電行業需要的葉片鋼度要大、強度要高、重量要輕。」他認為,像當年玻璃纖維代替金屬一樣,碳纖維葉片也將代替玻璃纖維葉片。相較於傳統的玻璃纖維葉片,碳纖維葉片的重量更輕,根據具體的設計翼型和長度,可降低葉片重量30%-50%。

但是,對國內大部分廠家而言,碳纖維仍是昂貴的材料。「目前,平價時代的最高性價比選擇仍以玻璃纖維為主。在葉片中注入碳纖維成本高,工藝難度較大,生產碳纖維葉片尚存在一定難度。不過,我們也在研究碳纖維葉片。」上海艾郎風電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技術總監助理劉華偉向記者坦言。

第二個挑戰是氣動和結構的矛盾。越來越長將使葉片變形及重量增加,導致氣動效率降低,從而影響發電量。「而要取得風機高發電量、高效率,翼型將更薄、需要更高的升阻比。所以,葉片終究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在葉片又大又輕、低成本、製造難度等各種因素之間找到平衡。」李軍向表示。

李軍向介紹,葉片大型化面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氣彈問題。葉片長度在40-60米時,氣彈問題並不突出,甚至感覺不到其存在。當葉片大型化以後,氣彈問題凸顯出來。從技術角度來看,氣彈問題有四方面影響因素:即剪切中心、質心、流體附著、掃略。國內對氣彈問題解決得並不好,很多時候直接略過去。「中國風電行業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大力加強氣彈方面的研究。」

▍精細化設計才能降成本

如何破解上述諸多挑戰,業界給出的答案是「精細化設計」。業內普遍認為,當前葉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常態,高性能低成本的材料應用越來越普遍。高性能低成本的材料、模塊化的結構形式、差異化的剛度設計,以及精細化的強度校核,將成為未來葉片發展趨勢。

「葉片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工程,從前期的設計到中間的生產製造,以及後期葉片運維,涉及方方面面。一定要做到精細化設計,只有這樣才可能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把葉片做到輕量化。」李軍向說。

業內人士預測,我國未來風電葉片行業發展趨勢將由「群雄混戰」轉變為「幾強爭霸」,葉片競爭將向具備規模、技術、成本和效率的優勢企業傾斜,我國風電葉片產業未來將經歷一場新的價值鏈重塑。

相關焦點

  • 葉片長達70米!國內目前陸上風電最大的風機今年將在清新架起
    項目經理孫軍龍介紹,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風機基建已經完成,11月前對相關配件完成組裝工作,項目投產時間定在2021年1月1日。華潤集團在清新引進的風車是中國目前陸上風電最大的一個風機機型,單片葉片長度達到七十米。賀歡攝華潤集團在清新引進的風車是中國目前陸上風電最大的一個風機機型,單片葉片長度達到七十米。
  • 中國風電葉片製造商名錄(2017年最新版)
    公司風機產品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已形成涵蓋1.5兆瓦、2兆瓦、3兆瓦、6兆瓦四大平臺的整機產品系列以及配套葉片、發電機和齒輪箱三大部件,整機設備平均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適用於各類陸上風場,並在低風速、海上、高海拔風機方面擁有技術領先優勢。
  • 為什麼說葉片是風電產業鏈最好的環節?
    前 言:葉片是風機零部件中供應最緊張的環節,而且部分型號已經發生實質性漲價,我們將在此篇報告中闡述我們推薦葉片產業鏈的理由,並大致分析測算葉片環節的盈利彈性。▌葉片漲價緣何而起?今年國內風電的搶裝潮已經沒有什麼疑問,搶裝對葉片需求的拉動我們就不再贅述。
  • 風資源沒有「天花板」 低風速風電能否喚醒風電產業「第二春」
    對於這樣特殊機型的選擇,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廖毛雄解釋說,在風速條件方面,河南平原地區比三北地區要低,且風切變較高(高空風速更大)。為了捕獲較高的風能,需要選擇更高塔筒、更大葉輪直徑即單位掃風面積更大的風機。
  • 85米長葉片,掃風面積超3足球場的風電機吊裝,卻還不是世界最大
    發展風力發電是目前的我國的重要能源戰略,近10年來,我國風力發電飛速發展,到2018年底,我國的風力發電裝機達18.5萬MW(兆瓦),全世界排名第一,遠超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2倍多。風力發電量則以366億千瓦時同樣排名世界第1位。
  • 「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項目詳情速覽
    該項目總投資約148億元,規劃總裝機規模為800兆瓦,計劃布置200臺4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並配套建設兩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和陸上集控中心。項目計劃2021年底前實現全容量併網,全場投運後,年發電量將達到24億千瓦時。
  • 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150米全鋼柔性塔筒使得風機能夠更多地捕風,相較GE同等功率130米塔筒風機,發電量可提高7.6%,相較140米塔筒風機,可提升130至150小時的收益。在風機技術上,GE採用了業界領先的極限載荷控制技術和獨創的獨立變槳技術。極限載荷控制技術能夠使風機在脫網時動態地調整葉片的變槳速率,在安全停機的前提下,最小化動態載荷,避免「急剎車」對風機造成的損耗。
  • 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風電平價時代來臨 公司已明確未來一系列...
    實際上,張傳衛對風電產業「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趨勢有著自己的預判。據他觀察,未來風電集約化、規模化建設將為風電裝機中貢獻主要增量。風機大型化、深遠海開發、漂浮式技術等將進一步降低風電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
  • 風力發電步入平價時代:半直驅將替代傳統技術路線
    技術迭代才是新能源革命的心臟  1986年,我國從丹麥引進區第一颱風力發電機,功率為200kW,後來這樣的千瓦級別風機在達坂城還批量裝了一些,這就是我國風電發展的開端。  當時那些千瓦級別的機組都是定槳距失速型風機,風輪的槳葉與輪轂都是剛性連接,葉片並不能自主轉動尋找最優發電角度,我們姑且稱之為「風機初始版本」。
  • 超200臺老舊風機被取代!Vestas斬獲荷蘭最大322MW陸上風電項目訂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近日維斯塔斯、荷蘭合作銀行和Windpark Zeewolde將合作建設荷蘭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該項目的風機和融資合同已完成。維斯塔斯將為該項目提供83颱風電機組,總計322MW。
  • 風電行業「搶裝潮」:中低風速領域成「主戰場」
    中低風速市場加速「2019年,GE在中國市場籤下了1215MW的訂單,這些訂單將在今年底全部實現交付。」 GE可再生能源集團陸上風電業務中國區總經理趙霖告訴記者,「今年會是GE陸上風電業務迄今為止在中國裝機量最大的一年。」
  • 東方風電10MW海上風機多功能吊具測試成功
    1月14日,東方風電10MW海上風機多功能吊具在山東蓬萊測試成功,這是目前國內大兆瓦海上風電機組葉片吊裝的優異解決方案,創新性的解決了非平衡狀態下超大扭矩的風輪盤車給單葉片吊裝技術應用帶來的行業難題,打破了盤車裝置的國際壟斷,讓海上風機單葉片吊裝更加便捷高效。
  • 國內海上風電發展,供應鏈先行!
    「我們將解除法國兩個漂浮式海上風場主機供貨合同,專注於研發和生產Heliade-X型海上風機。」GE可再生能源公司在4月底對外如是說。這不僅暗示歐洲大容量機組訂單逐步佔據市場的被動之舉,背後也透露出GE有意將有限的供應鏈資源投入到更具市場價值的機型上。
  • 上海電氣金孝龍:面對平價時代的成本壓力,風電行業須因地制宜、因...
    將考驗風機和資源條件的匹配度  在陸上風電實現平價的過程中,風電開發重回「三北」的趨勢日益清晰。「『三北』地區風資源條件較好,集中開發的規模相對較大。這兩大特點決定了『三北』地區可以率先實現平價。」金孝龍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緊跟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也將於2022年實現去補貼。國內的海上風電大多是從歐洲進行技術引進起步,但國內的地理條件、海床條件和風資源稟賦和歐洲有較大差異。相比歐洲,中國的海上風資源有其自身特點:一是平均風速低,二是南北差異大。
  • 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運 攻克「最難」成標杆
    &nbsp&nbsp&nbsp&nbsp隨著4號機組風機葉片緩緩啟動,魯能集團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50臺4兆瓦海上風機全部成功併網發電。這個有「在建難度最大」之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較原計劃提前110天併網發電,還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多項紀錄。
  • 風電軸承行業專題報告:乘下遊景氣東風,成長空間廣闊
    較高的性價比使風電在全球主要國家已實現了 大規模的產業化運營,根據IRENA的數據,2010-2019年全球陸上和海上風電成本 分別下降了38%和29%,在2019年分別降至0.053美元/千瓦時和0.115美元/千瓦時。 IRENA預計在21世紀20年代,海上風電的競爭力將發生巨變,價格將下降到0.05 美元至0.10美元/千瓦時之間。
  • 76.5米!塔筒製造商天順風能啟東工廠首支風電葉片成功下線!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國風電新聞網訊:歷經20天的匠心錘鍊,由啟東天順生產的76.5米風電葉片於2020年3月31日正式下線,這是啟東天順生產的首支葉片。該葉片的順利下線,標誌著啟東天順葉片生產基地已具備批量化產出風電葉片的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天順風能集團風電葉片的產業布局。天順風能集團旗下啟東天順風電葉片有限公司於2020年1月成立,公司位於啟東經濟開發區南苑西路1300號,佔地面積約160畝,年產能450套兆瓦級風機葉片,規劃員工600餘人。公司定位於海上、陸上兆瓦級風機葉片生產,並為合作夥伴提供風場服務。
  • 山東陸上風電最大單個風機亮相 水發集團自主建設運營
    近日,水發豐遠能源有限公司在臨沂市郯城紅花鎮風電場升壓站舉行郯城偉晟紅花99MW風力發電項目併網成功剪彩儀式,標誌著郯城偉晟紅花工程30颱風機發電工作正式拉開帷幕。該項目是國內陸上風電最大的風機基礎之一,歷時兩個月零五天完成了10萬千瓦風場的基礎工程,也創造了風電史上的奇蹟。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西門子歌美颯宣布SG 14-222 DD安裝在臺灣海龍2風電場SG 14-222 DD海上風電機組基本信息SG 14-222 DD海上風電機組發布,銘牌容量為14 MW;可以通過Power Boost擴展到15 MW;222米的風輪直徑,使用108米長的B108大葉片;與燃煤發電比較,一颱風機全生命周期大約可減排140萬噸二氧化碳
  • 國內陸上風力發電機組功率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風力發電,但大家知道目前國內陸上的發電機組功率都是多少的嗎?大家知道功率最大的有多少那?日前,國內陸上首臺4.5兆瓦風電機組在貴州桐梓天桐黃蓮壩風電場投產發電,標誌著中電建新能源公司在國內陸上風電領域邁出嶄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