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本文核心觀點:
1)根據百餘家環保上市公司2019年從業總人數40.7萬人,較2018年增長10.5%。並未發生從業人員大量減少情況;
2)若拆分環保上市公司員工學歷構成,博士、碩士群體數量有所減少;
3)2019年環保上市公司整體平均年薪為11.4萬元,較2018年增長1.84萬元;
4)2019年平均薪酬排名靠前的企業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人員優化」,排除大規模裁員的企業,薪資增長靠前的企業增長幅度可達30%,最突出的3家企業為中持環保、環能科技、碧水源;
5)2019年上市公司員工人均創利水平為7.6萬元,既不如人均薪酬的11.4萬元,也較2018年人均創利數據的7.8萬元有所減少。
做環保賺錢麼?
做環保賺錢麼?賺也不賺,說賺——的確。和10年前環保企業低小散弱,環保畢業生又難找工作工資又低的尷尬情況相比,環保公司的盈利情況、受資本關注情況、以及環保人的待遇情況已經好了很多。說不賺——也沒毛病,和其他光鮮亮麗或者商業邏輯簡單的行業相比,(大部分)環保企業一賺不到暴利,二賺不到輕鬆錢。環保從業者的收入也依然是差強人意的平均水平。
當然,以上判斷是我的個人視角。行業那麼大,不同人對於收入的參照系不同,所看到的樣本也不同,主觀所感受到的行業冷暖也不盡相同。這也正是為何近期官方「中國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 的言論會讓人如此驚訝。正是為了較為全面和客觀地了解產業視角下的「環保人的錢景」,本文搜集了約100家環保上市公司的薪資、員工和重要財務數據,從環保企業人均創利、環保企業員工學歷構成、平均薪資等方面進行分析,也期望在企業和個人的錢袋子依然受疫情影響,同時畢業生數量創新高,成為「史上最難畢業季」的當下,為或想堅守崗位、或想跳槽轉行、或想辭職創業、或想跨進體制、或正迷茫的環保人提供一些些決策參考,這便是本文的初心。
環保從業者起身離場了…嗎?
2018年,環保行業和一大批環保企業遇到了一些困難。行業分析人士在宣傳口徑將其理解為戰略性調整也好還是大崩盤也罷。環保從業者用腳投票的做法是實打實的。至少在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不少人在這次波動中離開環保行業。那麼,從行業整體視角,環保從業者的數量是否真的有所減少?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根據上市公司年報,2019年102家環保企業(統計口徑已在數據圖表中說明)員工總數為40.7萬人,較2018年增長10.5%。換言之,至少在上市公司這一環保產業中流砥柱群體,2019年的環保從業者總數並未因產業的波動而出現下降。但這個數據背後並非沒有隱憂。首先,雖然行業整體從業員工總數增長,但2019年員工數減少的企業依然佔了3成——33家。其次,3.9萬人的淨增長人數,超過一半來自於僑銀環保這一家環衛企業(註:由於是新IPO企業,2018年員工數據使用的是招股說明書中2018年6月30日的數據)。除開僑銀環保,101家環保上市公司2019年員工數增長不超過5%。
高學歷人才出走
和數量同樣重要的是質量。A股上市公司年報中一般有針對員工群體學歷層次的詳細數據——這也是我們進一步分析環保企業人才結構和變化趨勢的最好材料。這部分我們統計了有相關數據披露的78家環保上市公司數據(排除中國天楹的全部A股上市環保公司,包括盛運環保和有相關數據披露的港股綠色動力環保),得到的結果如下。
顯而易見,上述環保從業者總數增長的結果主要來自本科以下的從業群體。所謂「高素質人才」隊伍中,僅有本科員工有2.7%的增長。而碩博數都有所下降,特別是博士群體,人數直接減少了四分之一。
如何理解這個結果呢?個人認為這是兩個正面因素和一個負面因素的疊加。兩個正面因素一為,行業中出現了一些對高端人才更具吸引力的非環保上市企業組織,如長江環保集團、江蘇環保產業集團、布局環保的大國企央企等。二為,積累了足夠資源跳出環保上市公司轉而創業的人群。這部分人數難以客觀統計,但相信諸位的圈子裡一定就有這兩年跳出來創業的朋友,總數應該也不少。負面因素為,數量不少環保上市企業內部實實在在的變化真的讓一些人或主動或被動選擇離開,甚至轉行,這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環保人的錢袋子
終於要討論到收入了,直奔主題:環保上市公司的薪酬情況如何?本文整理了101家樣本環保上市公司(在前文人員工統計分析102家樣本基礎上再次剔除異常值「科林環保」)的薪資支付現金流數據,即年報現金流量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科目。(註: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主要包括——本期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各種津貼和補貼等;以及為職工支付的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險基金、補充養老保險、企業為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金、住房公積金、支付給職工的住房困難補助,以及企業支付給職工或為職工支付的福利費用等)將結果與員工人數相除,得到企業薪酬圖表。
多就是多,少就是少,在此沒有必要對個別企業作單獨展開。咱說說整體情況,2019年,百餘家環保上市公司為超過40萬員工支付的薪酬為464.8億元,平均年薪為11.41萬元,較2018年增長了1.84萬元。聽起來還不錯,但注意這是企業端的薪金成本,並非員工到手的收入,不精細地推算,對應員工平均月薪為稅前8300元。智聯招聘針對2019年冬季求職行業平均薪酬的調查數據顯示環保行業平均薪酬為8070元。將本文研究對象為水準偏高的環保上市公司這一因素考慮在內,兩個結果實際是高度吻合的。
哪些公司薪資增長快?
做環保的企業,哪家還沒個Big Dream?當下的收入重要,未來的錢景,也即收入的增長勢頭也同樣重要。為此,我將2019年平均薪資增長率前20位的環保上市公司摘出,得到如下結果:
本來這部分研究是期望將平均薪資增長率排在前列的企業篩選出來,作為對求職者的選擇參考。結果發現前9位企業的平均薪資增長竟然無一例外伴隨著員工數顯著減少,並且其中兩家企業2019年的淨利潤為負。我們當然理解為應對行業波動企業需做出一定的人員優化,但平均薪資的增長的動能若主要來自於人員優化,並且人員優化並未帶來企業的扭虧為盈,或許這家公司就並非一個就業的理想選擇。為此,再設立「年員工變化率>-20%;2019年淨利為正」兩項標準,重新篩選滿足條件的薪資增長率前20環保上市公司,這次得到的結果似乎更值得求職者參考。
幹多少事,拿多少錢
當然,開工資也並非是個比誰慷慨給得多的遊戲。在任何組織,個人的收入都是應該與貢獻的價值所掛鈎的。這是現代僱傭制的邏輯基礎。將企業淨利與員工數相除,可得出企業的人均創利——這可以衡量企業每個「人」創造的貨幣價值。而人均創利與人均薪酬的比值,則衡量了企業經營管理視角下僱傭員工的「收益率」。如果在一百年前,這類數值或許可以用來控訴資本家的剝削。但在當下,這或許被理解為企業 「平臺價值」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的衡量尺度更為合適。從此分析視角,將人均創利前20的環保企業數據整理如下。數字本身很清晰,每個企業數據背後的冷暖和故事各有各的理解,我個人不能也不必過度展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好。在此僅分析行業整體的兩個點:第一,2019年行業整體的人均創利水平是7.6萬元。既不如人均薪酬的11.4萬元,也較2018年人均創利數據的7.8萬元有所減少。第二,將上百家環保企業的人均創利數據分別和人均薪酬以及研究生以上員工比例做回歸分析,得到的線性回歸決定係數R2分別是0.0297和0.0049——這說明整體而言,環保企業的人均創利和公司開多少錢只能說弱相關,和公司的高素質人才比例則是更弱地相關。換言之,至少在本研究視角,環保企業整體的激勵措施的有效性很弱,而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打造對人均產出率的加成則更加沒有效果。這是個多少讓人感到遺憾和沮喪的結論。整體情況並不樂觀,本來想說期望這種情況能儘快得到逆轉,但考慮到2020年的噩夢難度開局,或許環保企業和個人還得再扛一扛。
尾巴
這其實是一篇打了三四年腹稿的文章。原本我已做好了100餘家上市公司和400多家新三板環保企業的數據框架。期望對環保企業的大、中、小企業進行一次儘可能完善的分析。但在搜集昔日熱鬧的新三板環保企業群體數據的時候發現不少環保企業幾乎已淪為非正常經營的殭屍公司,尤其是較早掛牌但一直未實現向上再邁一步的企業。再三考慮之下,我決定這次研究僅僅針對上市公司群體。最終的結論也顯得喜憂參半——雖然每年加入行業的淨人數依然為正。但在學歷不斷貶值的當下,高素質人才群體在上市公司的縮減顯得扎眼; 雖然整體薪酬有跑贏GDP和CPI的不錯增長,但行業整體人均創利水平卻有所下降,而企業付出更高薪酬,打造更加高層次的人才隊伍的回報預期——更高的人均產出率也並未得到體現……還是那句話,各種分析結果本文已經嘗試較為全面地展示,如何理解,見仁見智。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想給環保從業者和準環保從業者一些關於職業發展的建議。雖然我知道自己資歷淺薄,自身的發展也遠遠談不上成功,但您都捧場看到這了,我也不把您當外人了。跳脫出數據的客觀和理性,說點自己的想法,是非對錯歡迎討論。1.這個行業會畫餅的公司千千萬,可以加入其中,但別迷失,為自己思考為自己打算永遠不會錯。該評職稱評職稱,該考證考證;2.「IT技術」和「外語水平」很可能是這個行業未來最重要的兩個金領技能。沒事還是學學Python,下個英語App,實際上這兩個領域稍稍花點功夫,就可以超過大量的同儕;3.關注政策趨勢,關注行業的變化,關注不同行業競爭主體的興衰演變。這個行業時運非常重要;4.別輕易創業,也別完全不考慮創業,「小富即安」的創業機會還是非常非常多的,但在不熟悉的賽道創業基本等於自殺;5.別對行業之外的趨勢和變化無動於衷,環保行業未來的變革很可能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行業之外;6.環保企業生存不易,環保人謀求事業發展也不容易,無論你做環保的初心是什麼,別輕易丟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