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康美藥業,每天獲取健康相關資訊。
吳茱萸小故事
關於吳茱萸,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並種在自家的院子裡。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胃疼難忍,諸藥無效。此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吳茱萸小百科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性能特點】本品辛熱香散,苦降而燥,入肝、脾、胃經,有小毒而力較強。既善溫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氣,還能燥溼助陽而止瀉,不但是治中寒肝逆或寒鬱肝脈諸痛之佳品,而且是治經寒痛經、寒溼腳氣及虛寒洩瀉之要藥。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溼止瀉。
【主治病證】
1.中寒肝逆之頭痛、吐涎沫。
2.寒溼腳氣腫痛,或上衝入腹之腹脹、困悶欲死。
3.寒疝腹痛,經寒痛經。
4.嘔吐吞酸。
5.虛寒腹痛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有小毒,易損氣動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產地】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省區。多系栽培。以貴州、廣西產量較大,湖南常德產者質量最好,銷全國各地,並出口。
【採收加工】8~9月果實呈茶綠色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品種鑑別】
吳茱萸目前分大花、中花、小花三個品種,以中花吳茱萸的市場銷量為最大,且大多出口東南亞一帶;其次是小花吳茱萸,而大花吳茱萸一般很少使用,因為大花吳茱萸的果實顆粒比較大,藥性比中花、小花吳茱萸稍差,消費市場不太接受。
1.大花吳茱萸
來源植物為吳茱萸,其果實單個或數個聚集在一起,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大約3~6mm。表面褐色,粗糙,有多個點狀突起或凹下油室。頂端稍下凹呈五角星狀,無裂隙。中央小部分有花柱殘留物,基部有黃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有灰白色柔毛。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小枝葉2~3對,頂端葉間有明顯紅腺。根白色,折而易斷,聲音清脆。枝杆淺、深豬肝色、茄色,光滑。花點(皮孔)極稀疏,橢圓,葉特大而厚。枝尖芽極飽滿,折之味凊淡,無香味。
2.中花吳茱萸
來源植物為吳苿萸,其果實單個或數個聚集在一起,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大約3~6mm。表面褐色,粗糙,有多個點狀突起或凹下油室。頂端稍下凹,可見五角星狀裂隙(開裂大小表示果實成熟程度,以不開口為好)。中央有花柱殘留物,基部有黃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未成熟種子1~2粒。氣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小枝葉3~4對。根橙黃色,折而不斷。枝杆淺橙黃,光滑,花點(皮孔)稀疏、扁圓橢圓。枝尖芽折之香味極濃,刺鼻。
3.小花吳茱萸
植物來源於石虎或疏毛吳茱萸,與大花吳茱萸的主要區別為:果實較小,外表呈綠豆色,直徑在3.5mm以下,略粗糙。頂端呈五角星狀,無裂隙。宿萼較小,果柄較細,外表有稀少灰白色柔毛。氣芳香濃鬱,味辛辣,微苦。小枝葉3~4對,頂端葉間有明顯紅腺。根白色,折而即斷,聲音清脆。枝杆深灰色,粗糙,花點(皮孔)緊密、圓型,凹凸感很強。枝尖芽瘦尖,折之香味較淡。
【現代藥理研究】
本品含揮髮油,其中吳茱萸烯是其主要成分,含量達30%。此外,還含有多種檸檬苦素類、生物鹼、黃酮類、酮類、胺基酸、吳茱萸醯胺、吳茱萸鹼、吳茱萸啶酮、去甲基吳茱萸醯胺、吳茱萸苦素等成分。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祛除腸內積氣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腸蠕動而解痙、止吐,並有鎮痛、抗胃潰瘍、降血壓、興奮子宮、抗血栓形成、殺蟲、抗菌、升高體溫、保肝利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抗血栓、抗缺氧等藥理作用。
【臨床配伍應用】
1.吳茱萸配伍大棗:吳茱萸溫肝暖脾、降逆止嘔;大棗甘溫,補脾和胃、養血安神。二藥合用,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惡阻以及厥陰頭痛、乾嘔等症。
2.吳茱萸配伍當歸:吳茱萸辛熱燥烈,疏肝行氣、溫中散寒,善下行溫肝腎、暖胞宮;當歸辛甘而溫,補血行血,為婦科養血調經之常用之品。二藥伍用,其溫經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月經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衝任虛寒所致者以及寒滯肝脈之疝氣疼痛。
3.吳茱萸配伍黨參:吳茱萸辛苦性熱,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經,有溫肝暖脾、降逆止嘔、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黨參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二者合用,溫中寓補,有散寒補虛之功效;用於治療胃中虛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滿悶;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
4.吳茱萸配伍生薑:吳茱萸溫中下氣而降逆;生薑溫胃散寒而止嘔。二者合用,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或厥陰頭痛嘔吐涎沫者。
5.吳茱萸配伍小茴香:吳茱萸散寒除溼;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溼、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下焦寒溼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宮寒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等因寒而致者。
吳茱萸食療方
1.吳茱萸酒
材料:吳茱萸50g,甘草15g,白酒250ml。
做法:將吳茱萸和甘草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沸,拿出待冷,浸泡1夜,去渣即可。口服。每回服30ml,每天服3回。
功效:溫中解毒。適用於中噁心痛。
2.吳茱萸粥
材料:吳茱萸2g,粳米50g,生薑2片,蔥白2莖。
做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後下吳茱末及生薑、蔥白,同煮為粥。
功效:補脾暖胃,溫中散寒,止痛止吐。適用於虛寒性痛經以及脘腹冷痛、嘔逆吞酸。
3.山藥四神糊
材料:山藥200g,肉豆蔻20g,吳茱萸10g,補骨脂30g,五味子20g,白糖200g。
做法:將以上藥材烘乾研為粉末,加入白糖和勻盛於容器中蓋緊,每回取50g,先使用溫熱水調成漿,再入熱水中煮到不厚不薄的糊食用。
功效:溫腎健脾止瀉。適用於腎虛腹瀉,症見每天早上腹瀉,伴有腰酸腿軟,畏冷,四肢冰冷者。
點擊播放 GIF 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