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吳茱萸

2020-11-23 騰訊網

關注康美藥業,每天獲取健康相關資訊。

吳茱萸小故事

關於吳茱萸,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並種在自家的院子裡。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胃疼難忍,諸藥無效。此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吳茱萸小百科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性能特點】本品辛熱香散,苦降而燥,入肝、脾、胃經,有小毒而力較強。既善溫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氣,還能燥溼助陽而止瀉,不但是治中寒肝逆或寒鬱肝脈諸痛之佳品,而且是治經寒痛經、寒溼腳氣及虛寒洩瀉之要藥。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溼止瀉。

【主治病證】

1.中寒肝逆之頭痛、吐涎沫。

2.寒溼腳氣腫痛,或上衝入腹之腹脹、困悶欲死。

3.寒疝腹痛,經寒痛經。

4.嘔吐吞酸。

5.虛寒腹痛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有小毒,易損氣動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產地】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省區。多系栽培。以貴州、廣西產量較大,湖南常德產者質量最好,銷全國各地,並出口。

【採收加工】8~9月果實呈茶綠色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品種鑑別

吳茱萸目前分大花、中花、小花三個品種,以中花吳茱萸的市場銷量為最大,且大多出口東南亞一帶;其次是小花吳茱萸,而大花吳茱萸一般很少使用,因為大花吳茱萸的果實顆粒比較大,藥性比中花、小花吳茱萸稍差,消費市場不太接受。

1.大花吳茱萸

來源植物為吳茱萸,其果實單個或數個聚集在一起,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大約3~6mm。表面褐色,粗糙,有多個點狀突起或凹下油室。頂端稍下凹呈五角星狀,無裂隙。中央小部分有花柱殘留物,基部有黃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有灰白色柔毛。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小枝葉2~3對,頂端葉間有明顯紅腺。根白色,折而易斷,聲音清脆。枝杆淺、深豬肝色、茄色,光滑。花點(皮孔)極稀疏,橢圓,葉特大而厚。枝尖芽極飽滿,折之味凊淡,無香味。

2.中花吳茱萸

來源植物為吳苿萸,其果實單個或數個聚集在一起,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大約3~6mm。表面褐色,粗糙,有多個點狀突起或凹下油室。頂端稍下凹,可見五角星狀裂隙(開裂大小表示果實成熟程度,以不開口為好)。中央有花柱殘留物,基部有黃棕色花萼及短小果柄。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未成熟種子1~2粒。氣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小枝葉3~4對。根橙黃色,折而不斷。枝杆淺橙黃,光滑,花點(皮孔)稀疏、扁圓橢圓。枝尖芽折之香味極濃,刺鼻。

3.小花吳茱萸

植物來源於石虎或疏毛吳茱萸,與大花吳茱萸的主要區別為:果實較小,外表呈綠豆色,直徑在3.5mm以下,略粗糙。頂端呈五角星狀,無裂隙。宿萼較小,果柄較細,外表有稀少灰白色柔毛。氣芳香濃鬱,味辛辣,微苦。小枝葉3~4對,頂端葉間有明顯紅腺。根白色,折而即斷,聲音清脆。枝杆深灰色,粗糙,花點(皮孔)緊密、圓型,凹凸感很強。枝尖芽瘦尖,折之香味較淡。

【現代藥理研究】

本品含揮髮油,其中吳茱萸烯是其主要成分,含量達30%。此外,還含有多種檸檬苦素類、生物鹼、黃酮類、酮類、胺基酸、吳茱萸醯胺、吳茱萸鹼、吳茱萸啶酮、去甲基吳茱萸醯胺、吳茱萸苦素等成分。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祛除腸內積氣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腸蠕動而解痙、止吐,並有鎮痛、抗胃潰瘍、降血壓、興奮子宮、抗血栓形成、殺蟲、抗菌、升高體溫、保肝利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抗血栓、抗缺氧等藥理作用。

【臨床配伍應用】

1.吳茱萸配伍大棗:吳茱萸溫肝暖脾、降逆止嘔;大棗甘溫,補脾和胃、養血安神。二藥合用,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惡阻以及厥陰頭痛、乾嘔等症。

2.吳茱萸配伍當歸:吳茱萸辛熱燥烈,疏肝行氣、溫中散寒,善下行溫肝腎、暖胞宮;當歸辛甘而溫,補血行血,為婦科養血調經之常用之品。二藥伍用,其溫經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月經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衝任虛寒所致者以及寒滯肝脈之疝氣疼痛。

3.吳茱萸配伍黨參:吳茱萸辛苦性熱,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經,有溫肝暖脾、降逆止嘔、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黨參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二者合用,溫中寓補,有散寒補虛之功效;用於治療胃中虛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滿悶;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

4.吳茱萸配伍生薑:吳茱萸溫中下氣而降逆;生薑溫胃散寒而止嘔。二者合用,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或厥陰頭痛嘔吐涎沫者。

5.吳茱萸配伍小茴香:吳茱萸散寒除溼;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溼、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下焦寒溼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宮寒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等因寒而致者。

吳茱萸食療方

1.吳茱萸酒

材料:吳茱萸50g,甘草15g,白酒250ml。

做法:將吳茱萸和甘草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沸,拿出待冷,浸泡1夜,去渣即可。口服。每回服30ml,每天服3回。

功效:溫中解毒。適用於中噁心痛。

2.吳茱萸粥

材料:吳茱萸2g,粳米50g,生薑2片,蔥白2莖。

做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後下吳茱末及生薑、蔥白,同煮為粥。

功效:補脾暖胃,溫中散寒,止痛止吐。適用於虛寒性痛經以及脘腹冷痛、嘔逆吞酸。

3.山藥四神糊

材料:山藥200g,肉豆蔻20g,吳茱萸10g,補骨脂30g,五味子20g,白糖200g。

做法:將以上藥材烘乾研為粉末,加入白糖和勻盛於容器中蓋緊,每回取50g,先使用溫熱水調成漿,再入熱水中煮到不厚不薄的糊食用。

功效:溫腎健脾止瀉。適用於腎虛腹瀉,症見每天早上腹瀉,伴有腰酸腿軟,畏冷,四肢冰冷者。

點擊播放 GIF 0.1M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一味中藥:芫花
    中藥芫花是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中醫認為芫花有瀉水逐飲,祛痰止咳的功效與作用來源產地:為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等地。野生與栽培均有。《普濟方》枳殼丸,以本品與枳殼各等份,用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擂芫花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丸,溫白湯送下,治蠱脹,據報導,用治療腹水,用其根皮亦有效,如每日服1.5~2.5g芫花根皮粉,連服4~5天,腹水消除,脾臟縮小,有利尿作用。治療11例療效甚佳(新中醫藥)。
  • 【每日一味藥】乳香
    【每日一味藥】乳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乳香當時是一味中藥,具有活血舒筋、行氣止痛的功效。
  • 每日一味中藥:酢漿草
    中藥酢漿草是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酢漿草的全草。中醫認為酢漿草有清熱利溼,涼血散瘀的功效與作用拼音名:酢漿草讀作 Zuò Jiānɡ Cǎo來源產地:本品為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酢漿草的全草。治咽喉腫痛,以鮮酢漿草加鹽共搗爛,布包含於口中,或煎湯漱口,或煎湯代茶,有較好療效;治療瘡、乳癰、腹部癰腫,可用本品煎湯內服,並配合外敷;治急性睪丸炎,用鮮酢漿草100g,油松節15g,加水1500mL,煎至600mL,每日3次。治療57例,痊癒56例。
  • 每日一味中藥——砂仁
    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砂仁」的由來。
  • 吳茱萸行情持續高漲的背後
    【天地網訊】         一、吳茱萸的藥用概述         吳茱萸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的流通規格。嫩果經泡製晾乾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
  • 每日一味中藥:海馬
    中藥海馬是海龍科動物線紋海馬等多種海馬除去內臟的全體。中醫認為海馬有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海馬泡酒等。別名:大海馬。來源產地:中藥海馬為海龍科動物線紋海馬、三斑海馬、刺海馬、大海馬、冠海馬、日本海馬等多種海馬除去內臟的全體。採收炮製:海馬,取原藥材,除去灰屑。制海馬,將滑石粉用文火炒熱,加入淨海馬,拌炒至表面微黃色,鼓起,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 每日一味中藥:陳皮
    中藥陳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變種的乾燥成熟果實。中醫認為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陳皮泡水、陳皮荷葉茶、蛇膽陳皮口服液。孕婦也可以吃陳皮。別名:橘皮、廣陳皮。來源產地:中藥陳皮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廣東、福建、四川、江蘇、浙江、湖南、雲南、貴州等地。均為栽培。採收炮製:11~12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剝取外層果皮,陰乾或曬乾。
  • 中藥山茱萸
    花苞逐漸開放中藥山茱萸來源於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秋末採收成熟後的果肉入藥。便是山茱萸藥材。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一直延續至今。而山茱萸名稱來歷和另外一味藥吳茱萸有關。早期在古代吳國有個國王叫吳萸,吳萸和楚國的一個朱大夫。靠吳茱萸這味藥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裡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後為區分兩者,就將山萸更名為山茱萸。
  • 每日一味中藥:山慈菇
    中藥山慈菇是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傳統認為山慈菇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山慈菇丸、山慈菇面膜。別名:茅慈菇,毛茨菇。來源產地: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野生。主產於四川、貴州、石南等省。
  • 每日一味中藥:玉米須
    中藥玉米須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玉米須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玉米須煮水做茶飲等,未見明顯副作用。別名:玉麥須,玉蜀黍蕊,棒子毛。來源產地:中藥玉米須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 每日一味中藥:螻蛄
    中藥螻蛄是螻蛄科昆蟲螻蛄的乾燥全蟲。中醫認為螻蛄有利水通淋、消腫解毒的功效與作用。拼音名Lóu Gū別名:土狗,拉拉古,拉蛄,地枯牛。
  • 每日一味中藥:連翹
    中藥連翹是木犀科落葉灌木植物連翹的果實。傳統認為連翹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連翹敗毒丸(片、膏),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荊芥連翹湯,連翹解毒丸等。別名連殼、黃鏈條花、青翹、黃花條、黃奇丹、落翹。
  • 每日一味中藥:蟲膠
    中藥蟲膠(紫膠)是赤膠蟲科昆蟲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膠質。中醫認為蟲膠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蟲膠漆片等。別名:蟲膠,紫膠,赤膠。來源產地本品為赤膠蟲科昆蟲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膠質。
  • 每日一味中藥:地錦草
    中藥地錦草是草本植物地錦或斑地錦的乾燥全草。傳統認為地錦草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地錦草膠囊,地錦草片等別名:地錦,鋪地錦,斑地錦。
  • 每日一味中藥:蟬蛻
    中藥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主產於山東、河北等地。夏、秋兩季拾取。以體輕,完整,色黃亮者為佳。生用。味甘,性寒。歸肺、肝經。
  • 每日一味中藥:雞內金
    中藥雞內金是雉科動物家雞的砂囊內壁。中醫認為雞內金有消食健胃,澀精止遺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小兒複方雞內金散、複方雞內金片。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 每日一味中藥:草果
    中藥草果是姜科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草果有燥溼溫中,消食化積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十一味草果丸等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來源產地:草果是什麼,草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實,主要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 吳茱萸水溶性成分指紋圖譜研究
    吳茱萸水溶性成分指紋圖譜研究 來源:www.bioon.com 2006-12-17 01:46 摘要:目的建立吳茱萸水溶性成分的HPL(:指紋圖譜,為鑑定吳茱莢藥材提供依據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
    導言:陳皮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味中藥了,「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說白了真的就是橘子皮。但出身尋常,藥效可不含糊,陳皮辛散苦降性溫,芳香醒脾,長於理氣健脾燥溼,降逆止嘔,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 ,經常被當作主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