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偶遇科學,整個宇宙都可以裝入鏡頭之中|一刻·專訪

2020-12-04 一刻talks

夜幕降臨繁星升起,我們仰望星空,用鏡頭去探索自然之美,在駕駛的路上發現純淨世界,在前行的步伐中享受那一刻的身心自在。

這是陳海瀅@一刻talks X 亞洲龍聯合打造的《大探索家》的分享。在傳統的認知下,攝影是藝術,科學是理性思維,這兩者隸屬於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範疇之內。但是在陳海瀅眼中,當科學和攝影融合之後會誕生一個理性思維與藝術創作兼具的科學攝影,它能夠更好呈現出星空乃至宇宙的美。

本期講者:陳海瀅

中國首位《Science》雜誌拍攝封面的攝影師

《中國國家地理》御用攝影師

關鍵詞:科學攝影

全文共 3346 字,閱讀需要 19 分鐘

科學攝影是理性思維與藝術創作的融合表達

我叫陳海瀅,是一個科學攝影師,攝影是我最重要的一個業餘愛好,我也堅持這個業餘愛好有20年的時間了。

談到什麼是科學攝影,我想和大家傳統的概念會有一點衝突,以前我們一般認為科學是理性思維,攝影它本身是藝術的範疇,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共同的聯繫。

但是我自己作為一個長期接受理科教育,同時對藝術又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學生,我發現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好的融合點的。

如果我們把科學思維用在攝影當中,你就能夠更好地去把握自然的各種變化、把握宇宙的美,同時這種用科學思維拍攝出來的照片,它本身又是對科學一個特別好的介紹和傳播。

如果用一句話去總結什麼是科學攝影,那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指導攝影,用精彩的圖像再去表現科學。

最開始學攝影就朦朦朧朧地有這樣一些想法,我覺得我的理工科思維可以應用上。

真正形成科學攝影這樣一個比較明顯的認識,大概是在十年前,當時接到著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的邀請,去拍攝一個有中國元素和風電廠結合的影像,要作為它的封面。

接到這個任務只有兩周時間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什麼地方存在著這種影像,所以就利用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工具,包括我們的衛星地圖、各種各樣的角度影像的計算方法,最後在僅有的兩周時間裡面,就拍到了我們想要的一張照片,而這個位置在以前是沒有任何人曾經去過的。

十年前的這個經歷對我科學攝影思維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在那之後我就把科學攝影作為自己影像追求的重要方面。

一張震撼的星空照背後,是無限的艱難與辛苦

我從小就是一個天文愛好者,《十萬個為什麼》上的天文冊是我小時候特別重要的科普讀物。

1997年,當時正好有一顆大彗星,海爾波譜彗星,我們能夠在北京用肉眼看到。那個時候我在北京四中讀高中,天文課老師帶著我們在四中的樓頂上用望遠鏡和單眼相機拍了海爾波譜彗星的照片。

那個時候其實我自己還不懂攝影,這個拍攝完全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進行的。但是在地面上就能夠把遠在萬億公裡之外的彗星記錄在自己的這個底片上,這個事兒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當自己有條件使用相機的時候,那麼我會首先選擇把相機對準天空去拍攝星空,拍攝日月星辰。

很多時候拍攝星空的過程是非常的艱苦,甚至有一定的危險。

比如說我們當時為了拍北極的日全食,我們到了斯瓦爾巴群島,為了尋找一個比較開闊的機位,我們沒有留在這個城鎮裡面,我們從城鎮上背了大概幾十公斤重的設備,徒步了單程兩個多小時,找到了遠處海岸旁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位。

那個過程完全是在荒蕪人煙的北極冰原上徒步,又是背著重裝,所以非常的艱苦。拍完日全食之後,我們還要徒步回來,那一個過程在我看來是非常地印象深刻。

等待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你不會覺得無聊,因為即使你經過事先非常精準的計算,當你到這個位置時心裏面可能還是懷著一些忐忑的。

太陽月亮和某個建築有結合之前,往往我們要布設三到五套設備,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不斷調整,不斷確認這些設備的狀態,這個過程是比較興奮和期待的。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雖然很多人說攝影很苦,確實也苦,但是同時在這個苦中你也有自己的收穫。

科學攝影的獨特之處就是把傳統上我們認為涇渭分明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揉合在一起了。

以前我們認為說藝術跟科學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相干的,我們會認為為了表現科學信息而進行的攝影屬於一種專業攝影是吧?

它不屬於攝影藝術,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為了表現科學理念的攝影,它也可以很美,它也可以具有大眾能欣賞的藝術性,我覺得這是比較重要的特點。

我很欣賞莊子的一句話,叫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這句話從我們現在的角度解讀出來,就是我既要能欣賞這個自然界它本身的秩序和美好,我又能夠去研究和琢磨它背後運行的道理,這個美好和這種道理,它們兩者相交融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美好。

所以我認為是科學攝影特別重要的一個要素,科學攝影本身也就要秉承科學思維去拍攝,你拍攝的作品還能夠成為大眾去體會科學、閱讀科學的特別好的工具。

傳統上我們要用很多文字去表現的科學信息,可能一張照片就傳遞出來了,或者一個小短片就能傳遞出來了,它在科學傳播上的作用也是非常強大的。

如何才能拍攝出一張完美的攝影作品?

很多時候去拍照片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把自然景觀和我們人類的產出如人造物,或者是作為我們非常漂亮的工業產品——車能夠結合在一塊。

一個造型優美的車,如果出現在畫面裡面,它對我們科學攝影本身的內容表現,有的時候會是一個很好的襯託。我們經常說攝影最大的附件不是三腳架,不是鏡頭,而是汽車。

我覺得這點一定程度上是對的。對於我們這種拍攝方式來說,汽車承載的意義就更多一些。

這些年我的足跡遍布七大洲和南北極,也遍布我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喜歡用鏡頭去觀察、去表現,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傳遞宇宙的美和浩瀚。

作為一個追星族,我很少會固定在一個地方,我喜歡追尋著日月星辰的軌跡不斷地前行。

為了能夠拍攝出最完美的作品,我經常去一些偏遠的山地、荒蕪的草原,頻繁地去做長途的自駕出行。

所以對我來說,一輛可靠的車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款車是亞洲龍,最近這款車也出了2.0L版本。

每一次長途出行其實都是非常大的挑戰,首先選擇的車需要能夠容納下非常多的裝備,經常要帶4個24寸甚至27寸的行李箱,要帶2個超大的攝影包,要帶3套甚至5套的腳架,這都是長途拍攝所必備的行李。

亞洲龍2.0L這款車可以滿足我長途出行的需要,它本身在設計上非常注重空間,把混動的蓄電池排在了後排座椅的下方,所以給了我們駕車者更大的空間去容納足夠多的這種設備。

另外它從駕駛座到後排整體的設計都非常合理,可以滿足像我們這種身高比較高的駕駛者各種乘坐姿勢的需要,同時這種比較大的容納空間,還有前後排均衡的乘坐體驗,對於家庭出行來說也是非常合適的。

科學攝影不僅僅是愛好,也是一項值得終身追求的事物

科學攝影也是一個老少鹹宜的活動,比如說我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學攝影作品就是長安街懸日,是在長安街拍攝春分和秋分的日出,每年只有這兩個時間段可以拍攝。

最開始我拍攝的時候天橋上就只有我一個人,但是六年過去了,現在已經成了北京市民喜聞樂見的這樣一個活動,我們能見到從初中生到退休的大爺大媽,可能每一次有上百人會在天橋上來等待這樣一個時刻。

那麼大家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這樣一個景觀,我覺得年齡並不會成為障礙。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科學攝影是很高深的甚至是有難度的,我覺得沒關係,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學知識,我們現在各種移動端應用提供給我們的數據上的方便,其實能幫助大家非常快速地去開始你的科學攝影的旅程。

從攝影的角度來看,我也曾經在我大學剛畢業時,考慮過要不要把攝影作為一個職業來做,但是最後經過思考,我沒有選擇把攝影作為一個職業。

因為你最喜歡的這些內容,和最能幫你獲得商業收入這些內容,它們往往是不重合的。所以對於我來講,科學攝影應該會一直成為重要的愛好。

傳統上的探索注重的是地域的擴展,你要不斷地去你沒有去過的地方。探索其實可以是一種內心的追求。

當你有了科學思維之後,能夠很好地把科學跟藝術去進行結合之後,你會發現在你每天生活的場景,在你每天司空見慣的一些位置,都能夠創造出新的很有意思這樣一些影像,這就是科學帶給我們的一些探索上的價值。

所以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常年地在四處旅行,去向外探索和拍攝,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內心,在科學這個維度上去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表現。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果殼網:作為一個整天跟理科男插科打諢的藝術家,你如何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係?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為什麼這個時代最震撼的藝術作品出自宇宙?
    當我們抬頭仰望頭頂星空,看到的星光其實幾百上千年前就已發出,普朗克衛星曆經四年努力,成功捕捉到大爆炸後早期宇宙發出的光。數據傳輸回來的這張圖片呈橢圓形,色彩繽紛,向我們揭示了恆星、星系和元素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圖片所展示的造物奇蹟,堪比科學時代的西斯廷教堂。如果藝術的本質是為了揭示存在之物的奇異奧妙,那麼沒有其他任何事物可以與科學發現相媲美。
  • 蔡司和GM鏡頭區別在哪?專訪G大師鏡頭日本主管專訪
    專訪G大師鏡頭日本主管專訪 2018年01月02日 17:05作者:申沛編輯:申沛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近日,日本相機網站DC.Watch專訪了負責開發索尼GM系列鏡頭的高管,究竟索尼G大師鏡頭的設計背後有哪些故事?
  • 「所有藝術的邊界都是詩,整個宇宙都是詩人的書房.」
  • 科學的未來是:藝術
    看上去如此奇怪的藝術其實訴說著真相。人們很難相信一件抽象藝術作品實際上可能影響了科學史。立體派似與現代物理毫無共通之處。人們一想到科學進程,腦子裡就會立刻閃現出以下特定詞彙:客觀、實驗、真相。我們在科學論文的被動時態中想像真實世界的完美寫照。而畫作可以是深奧的,卻永遠佯裝淺顯。
  • 身處果殼之中,仍是宇宙之王——再見,霍金!
    專題:身處果殼之中,仍是宇宙之王——再見,霍金!2001年,霍金又出了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圖解為讀者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即使我身處果殼之中,我仍以為自己是宇宙之王」, 《哈姆雷特》中的這句話,也是霍金傳奇一生的寫照。隨著病情發展,霍金全身陷入癱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起初,他只能依靠別人拿著字母卡、他來確認字母選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說的單詞。
  • 宇宙好大, 體積最大的恆星被發現, 可以輕鬆裝入2億億顆地球
    要說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的階段,那真的只能說剛剛開始
  • 我們生活在宇宙程序之中
    我們生活在宇宙程序之中!我們生活的地球,相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講,實在是滄海一粟。就如同我們看到地上一隻螞蟻還不起眼。我們生活在宇宙程序之中!當一個人蹲下來看螞蟻忙忙碌碌,它們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工蟻幹活、兵蟻看家、蟻王統帥……相信它們也有教書的,經商的,炒股的,賣飯的,修鎖的,倒蒜的……太陽暖暖的照著,一切都平靜祥和。這時,看螞蟻的那個人,扭一下頭,擋住了明媚的陽光,天空一下子暗下來了,整個螞蟻王國震驚不已,但它們並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它們中的智者,或者是科學家認為這是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
  • 腦洞宇宙——不科學的宇宙起源學說
    雖然這是很多人的觀點,但是也有其他人有不同的觀點,比如世界是神創造的……既然這沒有真正準確的定論,所有我們就可以來腦洞一下唄。就此,我要說一下我腦洞的宇宙究竟是個什麼玩意,以及我腦補的宇宙理論。人們總是有固定的思維,我們從生活之中得到了很多常識結論,比如一個物質的形成肯定是另一個物質的轉化而成的。
  • 怎樣使用鏡頭光暈,拍出藝術鏡頭照片!
    明亮光源發出的光線會從鏡頭,光圈甚至傳感器上反射出來,從而可能降低圖像質量並在圖像中形成不需要的物體,這種效果通常稱為「鏡頭光暈」。鏡頭光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圖像:它可以通過創建不同顏色的霧度來極大地降低圖像的對比度,或者可以添加圓形或半圓形的光環或「眩光」,甚至是形狀奇怪的各種形狀的半透明物體,這種效果並非總是不理想的-有時可以創造性地用於為圖像添加藝術元素。
  • 帶上鏡頭「追」科學
    當科學與藝術在一個十字路口相遇,中間最有可能擺放的一定是一臺相機。一方面,它是科學研究、發現的手段,記錄、展示著這個客觀世界以及它的運行規律;另一方面,它通過藝術的渲染,使得科學家眼裡的客觀世界以更具審美和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大眾面前。
  • 拍攝技巧:如何實現藝術鏡頭光暈
    每個人都想看照片,並感到驚訝。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作為一名攝影師,你可以探索藝術鏡頭光暈,為你的照片添加令人驚嘆的感覺,或帶出夢想,朦朧的外觀,將每個人都吹走。照片旨在捕捉特殊時刻。他們應該為後代建立記憶,並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捕捉「空中的愛」感覺,而不是使用藝術鏡頭光暈。作為攝影師,我們一直在尋找靈感的瞬間,或者為我們的圖像添加一些戲劇性的方式。
  • 藝術一刻|如何看懂格子畫
    藝術一刻|如何看懂格子畫 2020-12-04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宇宙究竟是如何誕生的?會不會宇宙本身就處於黑洞之中?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是由奇點爆炸後產生的,大約在137億年之前,炙熱的奇點終於引爆,宇宙、時間和空間等一切也隨之出現。不過,奇點是如何來的呢?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到了一種非常神秘的天體——黑洞,愛因斯坦認為,在宇宙中存在一種密度和引力都非常強大,就連光都沒有辦法從中逃脫的天體,它可以吞噬掉一切物質。
  • 空——一次藝術與醫學的跨界實驗
    倫勃朗作於1632年的油畫《拉普教授的解剖課》,展現了當時荷蘭的醫學成就,記錄了解 剖學的出現這一重要的科學變革,同時也是藝術史上不朽的傑作。而在中國,古老的《帝內經》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由其原初物質的「氣」形成。這種「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生命哲學,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中國山水畫 「天人合一」的精神氣韻也是融通互聯的。
  • 你知道的圖片全是假的,宇宙的真實模樣竟然是這樣,很吃驚吧!
    網絡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之中,我們大多數的信息來源,都從課本轉移到了網際網路,可你知道嗎,許多你原本認為是真實世界的樣子,其實都是假的!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銀河系究竟是什麼樣。是的,你沒有看錯。您所看到的所有關於銀河系的圖像,都只是通過觀察其他螺旋星系而創作的藝術作品,所有的銀河系照片影像其實全部都是假的。以下就是銀河系經過藝術加工後所展示的樣子。宇宙就像一個巨大的網,在狹小而不起眼的細絲存在著星系,星系之間就是茫茫太空,真空佔據了主導地位,而不是星系。比較不走運的是,我們的銀河系可能就位於其中的一個空洞中,因此,我們河系周圍的星系並不多。
  • 「四本宇宙小說」多元宇宙,本宇宙,科幻宇宙,你愛哪一個?
    開始邁出地球,走向太空之中。複雜的說,故事講述一個成績優越的大學生主角,在一次日常的鍛鍊之中被系統選中,成為了帶領科技文明加速的領軍人物。發現系統,鍛鍊自身,發展自己需要的勢力,然後開始一步一步的把腦海裡面的科技實現,改變整個世界,改變整地球,銀河系!宇宙。
  • 美國藝術家用一張圖畫出整個宇宙!
    小時候每天都在想,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到底長什麼樣子?你能想像到,一張圖就能畫出整個宇宙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藝術家Pablo Carlos Budassi利用對數圖(logarithmic maps)和美國宇航局衛星與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創造出一副精美絕倫的畫作,並將整個宇宙都畫到了這張圖片中。
  • 漫威電影宇宙之中所出現的第一顆無限寶石是精神寶石
    #漫威#漫威電影宇宙布局十餘年,為的就是這一場聚集了大量超級英雄和角色的終局之戰,者遺產戰鬥裡面幾乎所有超級英雄都出場了,還有很多在別的電影裡面出現的配角也相繼加入戰鬥,這場戰鬥是漫威電影宇宙的一場饕餮盛宴,是給影迷們的一場驚喜狂歡,當超級英雄們出場的時候,電影院全場觀眾都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