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繁星升起,我們仰望星空,用鏡頭去探索自然之美,在駕駛的路上發現純淨世界,在前行的步伐中享受那一刻的身心自在。
這是陳海瀅@一刻talks X 亞洲龍聯合打造的《大探索家》的分享。在傳統的認知下,攝影是藝術,科學是理性思維,這兩者隸屬於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範疇之內。但是在陳海瀅眼中,當科學和攝影融合之後會誕生一個理性思維與藝術創作兼具的科學攝影,它能夠更好呈現出星空乃至宇宙的美。
—
本期講者:陳海瀅
中國首位《Science》雜誌拍攝封面的攝影師
《中國國家地理》御用攝影師
關鍵詞:科學攝影
全文共 3346 字,閱讀需要 19 分鐘
科學攝影是理性思維與藝術創作的融合表達
我叫陳海瀅,是一個科學攝影師,攝影是我最重要的一個業餘愛好,我也堅持這個業餘愛好有20年的時間了。
談到什麼是科學攝影,我想和大家傳統的概念會有一點衝突,以前我們一般認為科學是理性思維,攝影它本身是藝術的範疇,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共同的聯繫。
但是我自己作為一個長期接受理科教育,同時對藝術又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學生,我發現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好的融合點的。
如果我們把科學思維用在攝影當中,你就能夠更好地去把握自然的各種變化、把握宇宙的美,同時這種用科學思維拍攝出來的照片,它本身又是對科學一個特別好的介紹和傳播。
如果用一句話去總結什麼是科學攝影,那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指導攝影,用精彩的圖像再去表現科學。
最開始學攝影就朦朦朧朧地有這樣一些想法,我覺得我的理工科思維可以應用上。
真正形成科學攝影這樣一個比較明顯的認識,大概是在十年前,當時接到著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的邀請,去拍攝一個有中國元素和風電廠結合的影像,要作為它的封面。
接到這個任務只有兩周時間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什麼地方存在著這種影像,所以就利用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工具,包括我們的衛星地圖、各種各樣的角度影像的計算方法,最後在僅有的兩周時間裡面,就拍到了我們想要的一張照片,而這個位置在以前是沒有任何人曾經去過的。
十年前的這個經歷對我科學攝影思維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在那之後我就把科學攝影作為自己影像追求的重要方面。
一張震撼的星空照背後,是無限的艱難與辛苦
我從小就是一個天文愛好者,《十萬個為什麼》上的天文冊是我小時候特別重要的科普讀物。
1997年,當時正好有一顆大彗星,海爾波譜彗星,我們能夠在北京用肉眼看到。那個時候我在北京四中讀高中,天文課老師帶著我們在四中的樓頂上用望遠鏡和單眼相機拍了海爾波譜彗星的照片。
那個時候其實我自己還不懂攝影,這個拍攝完全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進行的。但是在地面上就能夠把遠在萬億公裡之外的彗星記錄在自己的這個底片上,這個事兒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當自己有條件使用相機的時候,那麼我會首先選擇把相機對準天空去拍攝星空,拍攝日月星辰。
很多時候拍攝星空的過程是非常的艱苦,甚至有一定的危險。
比如說我們當時為了拍北極的日全食,我們到了斯瓦爾巴群島,為了尋找一個比較開闊的機位,我們沒有留在這個城鎮裡面,我們從城鎮上背了大概幾十公斤重的設備,徒步了單程兩個多小時,找到了遠處海岸旁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位。
那個過程完全是在荒蕪人煙的北極冰原上徒步,又是背著重裝,所以非常的艱苦。拍完日全食之後,我們還要徒步回來,那一個過程在我看來是非常地印象深刻。
等待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你不會覺得無聊,因為即使你經過事先非常精準的計算,當你到這個位置時心裏面可能還是懷著一些忐忑的。
太陽月亮和某個建築有結合之前,往往我們要布設三到五套設備,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不斷調整,不斷確認這些設備的狀態,這個過程是比較興奮和期待的。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雖然很多人說攝影很苦,確實也苦,但是同時在這個苦中你也有自己的收穫。
科學攝影的獨特之處就是把傳統上我們認為涇渭分明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揉合在一起了。
以前我們認為說藝術跟科學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相干的,我們會認為為了表現科學信息而進行的攝影屬於一種專業攝影是吧?
它不屬於攝影藝術,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為了表現科學理念的攝影,它也可以很美,它也可以具有大眾能欣賞的藝術性,我覺得這是比較重要的特點。
我很欣賞莊子的一句話,叫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這句話從我們現在的角度解讀出來,就是我既要能欣賞這個自然界它本身的秩序和美好,我又能夠去研究和琢磨它背後運行的道理,這個美好和這種道理,它們兩者相交融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美好。
所以我認為是科學攝影特別重要的一個要素,科學攝影本身也就要秉承科學思維去拍攝,你拍攝的作品還能夠成為大眾去體會科學、閱讀科學的特別好的工具。
傳統上我們要用很多文字去表現的科學信息,可能一張照片就傳遞出來了,或者一個小短片就能傳遞出來了,它在科學傳播上的作用也是非常強大的。
如何才能拍攝出一張完美的攝影作品?
很多時候去拍照片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把自然景觀和我們人類的產出如人造物,或者是作為我們非常漂亮的工業產品——車能夠結合在一塊。
一個造型優美的車,如果出現在畫面裡面,它對我們科學攝影本身的內容表現,有的時候會是一個很好的襯託。我們經常說攝影最大的附件不是三腳架,不是鏡頭,而是汽車。
我覺得這點一定程度上是對的。對於我們這種拍攝方式來說,汽車承載的意義就更多一些。
這些年我的足跡遍布七大洲和南北極,也遍布我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喜歡用鏡頭去觀察、去表現,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傳遞宇宙的美和浩瀚。
作為一個追星族,我很少會固定在一個地方,我喜歡追尋著日月星辰的軌跡不斷地前行。
為了能夠拍攝出最完美的作品,我經常去一些偏遠的山地、荒蕪的草原,頻繁地去做長途的自駕出行。
所以對我來說,一輛可靠的車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款車是亞洲龍,最近這款車也出了2.0L版本。
每一次長途出行其實都是非常大的挑戰,首先選擇的車需要能夠容納下非常多的裝備,經常要帶4個24寸甚至27寸的行李箱,要帶2個超大的攝影包,要帶3套甚至5套的腳架,這都是長途拍攝所必備的行李。
亞洲龍2.0L這款車可以滿足我長途出行的需要,它本身在設計上非常注重空間,把混動的蓄電池排在了後排座椅的下方,所以給了我們駕車者更大的空間去容納足夠多的這種設備。
另外它從駕駛座到後排整體的設計都非常合理,可以滿足像我們這種身高比較高的駕駛者各種乘坐姿勢的需要,同時這種比較大的容納空間,還有前後排均衡的乘坐體驗,對於家庭出行來說也是非常合適的。
科學攝影不僅僅是愛好,也是一項值得終身追求的事物
科學攝影也是一個老少鹹宜的活動,比如說我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學攝影作品就是長安街懸日,是在長安街拍攝春分和秋分的日出,每年只有這兩個時間段可以拍攝。
最開始我拍攝的時候天橋上就只有我一個人,但是六年過去了,現在已經成了北京市民喜聞樂見的這樣一個活動,我們能見到從初中生到退休的大爺大媽,可能每一次有上百人會在天橋上來等待這樣一個時刻。
那麼大家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這樣一個景觀,我覺得年齡並不會成為障礙。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科學攝影是很高深的甚至是有難度的,我覺得沒關係,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學知識,我們現在各種移動端應用提供給我們的數據上的方便,其實能幫助大家非常快速地去開始你的科學攝影的旅程。
從攝影的角度來看,我也曾經在我大學剛畢業時,考慮過要不要把攝影作為一個職業來做,但是最後經過思考,我沒有選擇把攝影作為一個職業。
因為你最喜歡的這些內容,和最能幫你獲得商業收入這些內容,它們往往是不重合的。所以對於我來講,科學攝影應該會一直成為重要的愛好。
傳統上的探索注重的是地域的擴展,你要不斷地去你沒有去過的地方。探索其實可以是一種內心的追求。
當你有了科學思維之後,能夠很好地把科學跟藝術去進行結合之後,你會發現在你每天生活的場景,在你每天司空見慣的一些位置,都能夠創造出新的很有意思這樣一些影像,這就是科學帶給我們的一些探索上的價值。
所以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常年地在四處旅行,去向外探索和拍攝,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內心,在科學這個維度上去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