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從2到12,這個「業餘」編輯部何以7年辦出一本材料學「頂刊」

2021-01-13 騰訊網

不到十人的「業餘」編輯團隊、辦刊啟動經費靠主編「自掏腰包」、「學術大牛」的來稿時常被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海交通大學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納微快報》都有點「不走尋常路」。然而,就是這樣一本「另類」期刊,其影響因子從2躍升至12,只花了七年。

在材料學科領域,影響因子12意味著什麼?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在全球收錄的314本SCI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排名21,同時也是九本影響因子破10的中國期刊之一。而在今年CiteScore的資料庫排名中,《納微快報》在全球120本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位列第四。

「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原創性作為篩選論文的第一標準,認真對待每一篇投稿。」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納微快報》主編張亞非說,這條路他們走對了,或許為中國本土期刊「破圈」趟出了另一條路。

從投稿到刊發平均65天,「中國速度」成「吸粉」利器

「你們處理稿件的速度這麼快,審稿意見相當專業,編輯也很耐心,以後有好稿一定先投給你們。」當山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張娜教授看到自己的文章精美地刊發在《納微快報》的網站上後,由衷地向期刊編輯部主任張麗英表達了感謝。這篇論文從投稿到刊發只用了68天,比業內平均水平快了近一個月,如此速度讓張娜體會到了什麼叫「高效」。

通常,快則三個月、慢則一年多,是一篇論文等待「出生」的時間。初篩、第一次給審稿人審稿、將審稿意見反饋給作者、第二次給審稿人審稿、給編委審稿……一篇好論文的背後,離不開作者、編輯、審稿人、編委之間數不清的瑣碎交流,有時耗費了太長時間,原本領先的原創成果失去了首發權。

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審稿速度?《納微快報》編輯部進行了一些流程優化:增設審稿人打分機制,適時發送郵件「提醒」,組建一直龐大、專業且高效的審稿專家庫和一支高水平的編委隊伍。據張亞非介紹,《納微快報》現有編委81名,其中國際編委佔比51%,審稿人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外國專家佔比62%。

更重要的是,無論編輯、審稿人還是編委,全都是奮戰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整天和科研、實驗打交道,看論文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張亞非說。

依靠這些「秘訣」,《納微快報》編輯部實現了三五天完成初篩,平均23天走完第一輪審稿,平均65天完成稿件刊發的「中國速度」。而高效也成了這本期刊的「吸粉」利器,幾乎每一位在《納微快報》上發表過論文的學者,都表示會繼續投稿。今年上半年,《納微快報》接收到的來搞已超過去年全年,預計年底可達2000篇,這個數量是創刊初期的20倍。

堅持一視同仁,被退稿的「學術大牛」轉手當起了推介人

隨著影響力的提升,《納微快報》投稿人中的「大咖」越來越多。

不久前,張麗英收到了一篇投稿,這篇論文在一審時並沒有獲得審稿人的青睞。當張麗英把退稿意見委婉地發給作者時,幾分鐘後就收到了他「氣勢洶洶」地郵件詢問:「你們憑什麼覺得論文的原創性不足?」幾番溝通後,作者仍未消氣,並「威脅」要退出編委會。

編委會?張麗英這才去查作者名字,原來他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知名教授,不僅是全球高被引作者,而且還是期刊編委。不過在編輯團隊看來,決定一篇論文能否發表的並非是投稿人的身份,文章質量才是刊物的立身之本。據此,編輯部寧可冒著失去一位名編委的代價,堅持退稿。

這樣的事,在《納微快報》並不鮮見,有時編輯部甚至不知道被他們拒絕的是「學術大牛」。可是,期刊的「人緣」卻越來越好:一位被退稿的院士做起了免費推介人,他將《納微快報》的相關連結轉發給100多位朋友;而曾經「威脅」退出編委的澳大利亞教授不但表示願意繼續留在編委會中,還邀請國外同行一起投稿。

「當圈內人都知道我們的辦刊標準,就會把好文章投給我們,因為被雜誌錄取本身就是一種肯定。」張亞非說。

自學排版、自建網站,「業餘」團隊也能辦出頂級期刊

闖入「影響因子破 10」方陣,張亞非坦言,《納微快報》的創辦純屬無心插柳。11年前,全球納米科技發展風起雲湧。張亞非的課題組做出了好的成果,卻找不到適合的國內期刊發表,國外投稿又屢屢碰壁,而且有類似經歷的課題組不止他們一個。於是,張亞非和同事們決定自己創辦一本高水平科技期刊。

沒有辦刊經驗,課題組成員從同行中請來「前輩」跟著學,還自學了排版和自建了網站。僅僅一個星期,課題組就搭建起了《納微快報》的框架;從第二期開始,外來稿件就佔了一半以上。

這本完全由一線科研人員創辦的期刊,很快引起了校方上海交大的關注,並給予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支持。此後,《納微快報》期刊相繼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與「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學術期刊支持計劃」的支持。藉助這些扶持資金,《納微快報》開發了英文數字出版平臺,並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斯普林格-自然」合作,以開放獲取的方式出版,由此獲得了更廣的國際發行渠道,國際影響力得到快速提升。

自己辦刊後,張亞非對於「期刊就是學術話語權」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納微快報》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中外科學家的論文發表比例已達1:1,一批青年科學家在這裡第一時間發表了他們的原創性成果。如果沒有這本本土期刊,他們可能會轉投國外雜誌,或許會經歷超長「拉鋸戰」,或許只是拿著等待的「號碼牌」。

「和我國每年龐大的科研產出相比,國內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數量還是太少,大力發展本土科技期刊,培育更多世界一流期刊,事關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張亞非說,作為一本從上海創新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本土學術期刊,《納微快報》將沿著專業之路繼續向上走。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別用表格查最新影響因子了...2個工具,輕鬆分析!
    根據統計,共有7388本期刊影響因子上升,其中CA大漲68分;4987影響因子下降,最慘的是NATURE REVIEWS GENETICS,大減10分。32期刊平盤。最新相比之前新收錄期刊318本。1、頭部期刊中:四大醫學期刊和CNS無較大變化,大多數穩步上升,但JAMA跌破了50分。
  •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本文轉載自:募格學術前言計算機視覺幾個重磅頂刊最新影響因子如下:TPAMI:17.861TIP:9.34PR:7.196TMM:6.051IJCV:5.698TOG:5.064在CVer後臺回覆:影響因子,即可下載所有SCI論文的影響因子的匯總表格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
  • 產業·動態丨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 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這一串亮麗的成績單與迅速拉升的排名,折射出的是一個立足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的「硬核」崛起,也是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動實踐,更是上海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軟實力體現。
  • 我國自主創辦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超20
    本報訊 (見習記者陳妙然)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據《解放日報》報導,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陸延青指出,高水平期刊《自然—光子學》由於發文較少,常有遺珠之憾;而綜合影響力領先的兩本美國光學學會旗艦刊影響因子穩定在3~4之間。《光》的創刊正好填補了中間的空白。 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美國知名學者是如何看待影響因子的?
    5.5) 前主編 Peter Lipsky 2007 年著文(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2007年4月刊)評論影響因子,長青藤編輯中國區主任張科宏教授翻譯整理了其中一些內容發表在《康復-生命新知》上,摘錄如下:   一本雜誌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這樣計算的:雜誌在過去2年內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雜誌發表論文總數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作者:Sniper 近幾十年來,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NSC 三大頂刊:Nature:最新影響因子 41.577,較去年的 40.137 略有上漲。首個因子新刊:Nature Energy:第一年出影響因子就高達 46.859,不得不佩服 Nature 的影響力,而能源又是當前的研究熱門,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CellResearch2001年影響因子達到2.102
    根據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主辦、姚 錱 院士主編的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的英文期刊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2001年的國際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為2.102,在同類專業細胞生物學 (Cell Biology)領域147種國際期刊中排名第77位 。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陸延青指出,高水平期刊《自然—光子學》由於發文較少,常有遺珠之憾;而綜合影響力領先的兩本美國光學學會旗艦刊影響因子穩定在3~4之間。《光》的創刊正好填補了中間的空白。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2019正式影響因子將出,六大領域IF預測搶先看!
    起正式開通期刊即時影響因子免費查詢服務,迄今已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查詢即時IF數千條,若有需要請看具體查詢方法:即時IF查詢。去去年的影響因子是6月20日出的,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知道是否會有所推遲。我們很多朋友因為畢業、找工作等原因都在苦等今年的影響因子出爐。因此,我們為了解大家的燃眉之急,特意整理了綜合、材料、環境、化學、能源、納米領域重點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綜合類期刊,Nature和Science都有小幅上漲,國產NSR表現突出,以後在國內的地位會進一步加強,估計只是稍遜NS的角色。
  • 2015年生物相關影響因子點評
    Nature Protocols 9.646EMBO JOURNAL 9.643PNAS 9.423 相對穩定住了NUCLEIC ACIDS RESEARCH 9.202 也很不錯了JOURNAL OF CELL BIOLOGY 8.717 (細胞領域很不錯的雜誌)PLOS BIOLOGY 8.668 (PLOS 系列最好的旗艦刊,都降到這個樣子了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2,衛星神經膠質細胞—在認識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功能障礙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皮層內和離皮投射的GABA能神經元的多樣性和功能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5,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