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十人的「業餘」編輯團隊、辦刊啟動經費靠主編「自掏腰包」、「學術大牛」的來稿時常被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海交通大學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納微快報》都有點「不走尋常路」。然而,就是這樣一本「另類」期刊,其影響因子從2躍升至12,只花了七年。
在材料學科領域,影響因子12意味著什麼?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在全球收錄的314本SCI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排名21,同時也是九本影響因子破10的中國期刊之一。而在今年CiteScore的資料庫排名中,《納微快報》在全球120本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位列第四。
「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原創性作為篩選論文的第一標準,認真對待每一篇投稿。」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納微快報》主編張亞非說,這條路他們走對了,或許為中國本土期刊「破圈」趟出了另一條路。
從投稿到刊發平均65天,「中國速度」成「吸粉」利器
「你們處理稿件的速度這麼快,審稿意見相當專業,編輯也很耐心,以後有好稿一定先投給你們。」當山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張娜教授看到自己的文章精美地刊發在《納微快報》的網站上後,由衷地向期刊編輯部主任張麗英表達了感謝。這篇論文從投稿到刊發只用了68天,比業內平均水平快了近一個月,如此速度讓張娜體會到了什麼叫「高效」。
通常,快則三個月、慢則一年多,是一篇論文等待「出生」的時間。初篩、第一次給審稿人審稿、將審稿意見反饋給作者、第二次給審稿人審稿、給編委審稿……一篇好論文的背後,離不開作者、編輯、審稿人、編委之間數不清的瑣碎交流,有時耗費了太長時間,原本領先的原創成果失去了首發權。
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審稿速度?《納微快報》編輯部進行了一些流程優化:增設審稿人打分機制,適時發送郵件「提醒」,組建一直龐大、專業且高效的審稿專家庫和一支高水平的編委隊伍。據張亞非介紹,《納微快報》現有編委81名,其中國際編委佔比51%,審稿人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外國專家佔比62%。
更重要的是,無論編輯、審稿人還是編委,全都是奮戰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整天和科研、實驗打交道,看論文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張亞非說。
依靠這些「秘訣」,《納微快報》編輯部實現了三五天完成初篩,平均23天走完第一輪審稿,平均65天完成稿件刊發的「中國速度」。而高效也成了這本期刊的「吸粉」利器,幾乎每一位在《納微快報》上發表過論文的學者,都表示會繼續投稿。今年上半年,《納微快報》接收到的來搞已超過去年全年,預計年底可達2000篇,這個數量是創刊初期的20倍。
堅持一視同仁,被退稿的「學術大牛」轉手當起了推介人
隨著影響力的提升,《納微快報》投稿人中的「大咖」越來越多。
不久前,張麗英收到了一篇投稿,這篇論文在一審時並沒有獲得審稿人的青睞。當張麗英把退稿意見委婉地發給作者時,幾分鐘後就收到了他「氣勢洶洶」地郵件詢問:「你們憑什麼覺得論文的原創性不足?」幾番溝通後,作者仍未消氣,並「威脅」要退出編委會。
編委會?張麗英這才去查作者名字,原來他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知名教授,不僅是全球高被引作者,而且還是期刊編委。不過在編輯團隊看來,決定一篇論文能否發表的並非是投稿人的身份,文章質量才是刊物的立身之本。據此,編輯部寧可冒著失去一位名編委的代價,堅持退稿。
這樣的事,在《納微快報》並不鮮見,有時編輯部甚至不知道被他們拒絕的是「學術大牛」。可是,期刊的「人緣」卻越來越好:一位被退稿的院士做起了免費推介人,他將《納微快報》的相關連結轉發給100多位朋友;而曾經「威脅」退出編委的澳大利亞教授不但表示願意繼續留在編委會中,還邀請國外同行一起投稿。
「當圈內人都知道我們的辦刊標準,就會把好文章投給我們,因為被雜誌錄取本身就是一種肯定。」張亞非說。
自學排版、自建網站,「業餘」團隊也能辦出頂級期刊
闖入「影響因子破 10」方陣,張亞非坦言,《納微快報》的創辦純屬無心插柳。11年前,全球納米科技發展風起雲湧。張亞非的課題組做出了好的成果,卻找不到適合的國內期刊發表,國外投稿又屢屢碰壁,而且有類似經歷的課題組不止他們一個。於是,張亞非和同事們決定自己創辦一本高水平科技期刊。
沒有辦刊經驗,課題組成員從同行中請來「前輩」跟著學,還自學了排版和自建了網站。僅僅一個星期,課題組就搭建起了《納微快報》的框架;從第二期開始,外來稿件就佔了一半以上。
這本完全由一線科研人員創辦的期刊,很快引起了校方上海交大的關注,並給予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支持。此後,《納微快報》期刊相繼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與「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學術期刊支持計劃」的支持。藉助這些扶持資金,《納微快報》開發了英文數字出版平臺,並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斯普林格-自然」合作,以開放獲取的方式出版,由此獲得了更廣的國際發行渠道,國際影響力得到快速提升。
自己辦刊後,張亞非對於「期刊就是學術話語權」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納微快報》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中外科學家的論文發表比例已達1:1,一批青年科學家在這裡第一時間發表了他們的原創性成果。如果沒有這本本土期刊,他們可能會轉投國外雜誌,或許會經歷超長「拉鋸戰」,或許只是拿著等待的「號碼牌」。
「和我國每年龐大的科研產出相比,國內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數量還是太少,大力發展本土科技期刊,培育更多世界一流期刊,事關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張亞非說,作為一本從上海創新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本土學術期刊,《納微快報》將沿著專業之路繼續向上走。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