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打的什麼算盤?國內2億人吃不上飯,非要把大米低價賣給中國

2021-01-07 烽火營

今年的疫情暴發之後,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進入低迷狀態,很多經濟活動不同程度受到了阻礙,很多國家都因此陷入了發展困境。尤其是對一些依賴出口的國家來說,想辦法增加出口量成為發展的關鍵。印度在今年的疫情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原本印度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外貿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依賴穀物出口,但問題是,印度國內有2億人吃不上飯的情況下,他們還非要把大米低價出售給中國,印度到底打的什麼算盤呢?

我們買這些米有什麼用?

首先需要確定的一點是,我國也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並且在很多年前糧食生產就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各種穀物產量都足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什麼還要向印度進口大米呢?糧食光滿足需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儲備量,進口而來的糧食不僅能夠豐富糧食品種,還能用來再加工,降低糧食製品的生產成本。

根據印度方面的分析,此次合作之所以能夠促成,還存在一定的外部原因,一方面是固有的供應國出現了危機,今年的疫情讓東南亞多個稻米出口國產量減少,無法供應足夠的稻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次疫情導致大米採購、運輸等成本增加,所以才找上了印度。

為何此前一直很少進口印度大米?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從印度進口大米,但是自2006年印度大米獲得準入許可之後雙方合作非常少,到近些年才開始穩定地向我國出口大米,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印度大米質量有問題。雖然印度氣候條件優越,但是其處理工藝卻飽受詬病。此次我們之所以會向印度伸出橄欖枝也是印度主動推銷,目前全球糧食產量整體減少,價格也不斷飆升,印度卻執意低價銷售大米,意圖就是想要搶佔市場,這對買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莫迪為啥執意賣米?

從印度籤下這份訂單之後,就意味著可能有近2億印度人會因此餓肚子,莫迪到底怎麼想的才會眼看著2億人挨餓也要低價出售大米呢?站在印度政府的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難理解,第一點就是因為在今年發生疫情之後,他們的國際訂單少了很多,國際貿易方面一直沒有什麼進展,因此這項合作可以在一度程度上幫助印度提振國內經濟。第二點是印度國內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有限,和根本無法充分利用本國生產的糧食,與其讓這些糧食爛在國內,還不如賣出去更好。

從這一次貿易也不難看出,印度的經濟結構並不平衡,農業產量大雖然解決了印度的溫飽問題,但是在出口產品的生產加工方面卻沒有任何優勢,大量商品只能低價賣出,想必印度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先搶佔市場,下一步再提升自己的加工技術,進而提升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

相關焦點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卻要滿世界買大米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袁隆平爺爺,是中國每一個小朋友的偶像,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正是有了袁隆平爺爺,咱中國老百姓從此不再挨餓!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
  • 印度和中國都在崛起,為何中國受到西方打壓,印度卻備受支持?
    在南亞次大陸上印度是其中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要說印度對鄰國有多「友好」,大家可以看看姿勢君之前一期「印度朋友圈」的視頻,了解一下印度是怎麼對待鄰國的。印度的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擁有13.24億人,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對了大家知道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是誰嗎?將你的答案打在評論區吧。
  • 越南首次進口印度大米是什麼意思?
    目前的印度大米價格與越南的大米價格相比相當低。因此,對於越南企業來說,進口它們來製造動物飼料或用於加工是正常的現象。 眾所周知,進口印度大米的數據正在發送給農業和農村發展部,以進行管理和運作。
  • 安倍莫迪秘密搞日印核協議 打的什麼算盤?
    印度總理莫迪將於10日起對日本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據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在莫迪訪日期間籤署日印民用核協議。如果協議達成,這將是日本首次與未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締結核能協定。安倍為何首先突破「核界限」?背後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
  • 印度「拖鞋蝦」泛濫成災,還想80/斤賣給中國?吃貨:我可不吃
    有一句話叫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畢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嘛,世界很大,有很多未知的角落我們其實都沒有去探究過的,再一個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所以也就會造就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產物,可能這個地方有的別的國家沒有,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熊貓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我們的國寶,這就是因為熊貓是中國獨有的動物,對於別人來說是很珍貴的資源,那麼當然別的國家擁有的可能我們國家未必就會存在,就比如說印度擁有的一種蝦
  • 「老鼠門」事件,2.65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國該如何應對糧食問題?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因為疫情的影響新增了1.3億嚴重糧食不安全人口,糧食嚴重不安全人口增至2.65億。雖然專家的解釋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導致人們購買食物的購買力下降,才會導致大量的人群面臨飢餓的威脅。
  • 隔夜飯的價值(上)-大米澱粉結構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隔夜飯一般只有三種用途,加熱再吃或者分享給家中其他非人類成員或者倒掉。     隔夜飯加上湯或蔬菜乃至剩菜,熱熱再吃主流吃法於江蘇、湖北、河南、湖南等部分地區稱之為燙飯,上海地區大多數時候則稱泡飯,兩詞通用無顯著地區差異。泡飯在上海地區尤為盛行,與上海人精打細算,節約環保的形象甚是契合。
  • 印度,到底讓不讓吃牛肉?
    另一方面,印度擁有2億多穆斯林和其他習慣食用牛肉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不會在一朝一夕改變的。牛肉出口的隱形冠軍和刻板印象不同,印度其實有很多吃牛肉的人。穆斯林雖然只佔印度人口15%,但絕對數量也2億人之巨。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牛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隨意剝奪這2億人吃牛肉的權利。
  • 五常大米多少錢一斤?3步讓你買對香飄博鰲論壇的五常大米
    《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組在走過全國知名大米產區之後,曾這麼評價五常大米,「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水稻中決定營養成分的乾物質積累豐富,脫殼後,米粒飽滿堅硬,色澤清白透亮,這是中國最好的稻米。」從此,「中國最好的稻米「稱號享譽全國。
  • 揭轉基因十大謠言:美國人不吃轉基因賣給中國人?
    權威學術組織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今天在京發布轉基因十大謠言真相。風口浪尖的轉基因,頻頻在網絡上傳出「聖女果都是轉基因」、「美國人從來不吃轉基因」等虛假消息,即便權威人士反覆闢謠也沒能阻擋謠言的流傳。你有沒有中招,來看一看。
  • 太空隕石墜落新疆,年齡和地球相仿,此人偷賣給美國,現價值2億
    就是這被古人視之為上帝使者的神石,竟然被新疆一個普通的居民,偷偷以低價賣給了美國人,實在自私至極。這是怎麼回事呢?天外來客,降臨新疆目前,全世界已收集到來自太空的4萬多塊隕石樣品。它們大多來自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條小行星帶,那裡是隕石的故鄉。這些小行星在自己軌道運行,並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些就會被撞出軌道奔向地球。
  • 最好的大米是什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
    作為現代人們生活中的主要主食——米飯如果問一句「中國最好的大米是什麼」?可能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能回答這個問題。「晶瑩剔透,色澤潔白。」「這是中國最好的稻穀。」這些話全都是體現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對五常大米的描述。俗話說得好,「中國大米看五常,五常大米亂天下。」
  • 印度,到底讓不讓吃牛肉?-虎嗅網
    另一方面,印度擁有2億多穆斯林和其他習慣食用牛肉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不會在一朝一夕改變的。牛肉出口的隱形冠軍和刻板印象不同,印度其實有很多吃牛肉的人。穆斯林雖然只佔印度人口15%,但絕對數量也2億人之巨。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牛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隨意剝奪這2億人吃牛肉的權利。
  • 農村小夥聊市場上2元多一點大米,到底是不是東北米,很好分辨
    ,雖然抗病能力強,但是不好賣,來收糧的老客,都是要長粒,我們村有一戶去年種了2晌地,根本無人問,最後是以1.25元的價格賣給加工廠,還找了熟人,要不米廠都不要。圓粒水稻出米率不高,最多是6個8的米,每斤水稻出7兩米的情況下,大米要賣到2元錢,加工廠才能回本,碎米與稻殼才是剩下的錢,加工廠最低2元出廠,所以2元多一點的大米不可能是東北新米。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球出口大米,中國卻滿世界買大米?
    農業一直都是印度的王牌產業,這個和印度人口倒沒什麼關係,而是印度自來都擅長於耕種,國內用於發展農業的土地比中國還要多,只不過印度將這些糧食通通都拿到了國際上售賣。 那麼同樣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球出口大米,中國卻滿世界買大米?
  • 出口量世界第一,印度明明有很多人吃不飽,為何還要出口大米?
    閱讀本文之前,可以先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每天持續更新文章,帶給您不一樣的精彩體驗,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以點擊關注,謝謝支持!說起印度,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這是我們的鄰國,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總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人多變多了之後,發展的力量肯定會變大,畢竟人多力量大,但是在人多了之後,也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糧食問題就是最關鍵的一個,如果沒有最發達的農業體系,真的能夠養活13億人嗎?顯然是不能的!
  • 什麼?大米是塑料做的?你真的了解大米嗎?
    「什麼?大米是塑料做的?一位阿姨說自己吃了假的大米,並稱:「大米色澤豔麗,做好的米飯捏不爛,吃完飯洗碗的時候碗底一層膠,而且很難洗掉。」她認為這是塑料做的,拍攝了視頻傳到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並且霸佔了長輩們的朋友圈。
  • 曾是我國南方特產,被引入印度泛濫成災,想賣給我國被網友拒絕
    外來物種入侵是讓人非常頭疼的問題,由於這些外來物種在新的環境下沒有天敵,很容易泛濫成災,還會影響本土的生態系統,甚至造成本土某些物種的滅絕。比如澳大利亞的野兔、美國的鯉魚,為了解決外來物種入侵,兩國都花了不少錢,結果是,錢沒少花,問題依舊沒能解決,甚至澳大利亞引進狐狸來消滅野兔,造成狐狸泛濫成災,成為大家的笑柄。為此,各國在引進外來物種的時候都非常小心,儘可能的不讓這些外來物種踏入本土。
  • 佔全球經濟三分之一的RCEP,印度為什麼「死了都要退」?
    對印度來說,則錯過了以低廉的價格融入東亞產業分工的機會。很顯然,能取得這樣的勝利果實,肯定不是美國拱手相讓的。那麼,在堪比8年抗戰的RCEP協議談判時間裡,中國到底是如何突破美國包圍圈的?印度敢在GDP增速創24年來新低的大背景下,依舊堅持不加入RCEP,心裡打的究竟是什麼如意算盤?